那個去鶴崗買房的男人,值嗎



“不管好壞,還是得買套房,”李海說,“就這幾萬塊錢,沒什麼好後悔的。”

這兩天,《流浪到鶴崗,我五萬塊買了套房》一篇文章被瘋轉。


文章講的是一位“流浪吧”的吧友,跑去鶴崗買了套房子,並且全程直播了買房過程。

知乎上的回答已經超過1000條,高贊個個是人才。


昌平吳亦凡說:

假設有一天,你還不起每月上萬的房貸,或對動輒幾百萬的首付款徹底絕望,或受夠了一線城市工具人的身份,或一二線城市的大門對你徹底關閉。

此時,希望你不要絕望,城市失去你,是這個城市的損失,不要自怨自哀。

你要記得有這樣一個邊境小城,她之於你就像穆念慈之於楊康、杜飛之於如萍,她永遠為你敞開大門,她就是鶴崗。


曹豐澤說:

這談不上隱居,只能算是活明白了吧,想清楚了自己活著是圖個啥。

五萬塊錢不多,大家都有五萬塊。

鶴崗和真正的廢土是兩碼事,那是個地級市,市區幾十萬人口的。

房子有水有電有暖氣有網絡,下樓有飯店有影院有迪廳有購物中心,無論是基本生活還是一般的娛樂活動都很有保障。當然鶴崗並沒有什麼高檔歌劇院,但你在北京十年,我也沒看你聽過一次歌劇啊。



張笑群的評論也很有意思:

挺好的,打造社恐職業網紅城。

配合強力稅收減免(反正也收不上稅,不如來新人就免。)

再優化市政服務。叫團隊拍個幾個小清新宣傳片,現代人的孤獨感,以及微溫暖。順便把優惠政策加放視頻裡面說。形成特色社區那就更好了。盤活!鶴崗,一座不用言語溫暖城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讀讀看。

第一次聽到鶴崗這座城市,是通過朱業勝談樓市的微博。


那是個天才文案,一篇《如何把鶴崗房產賣給外國人》,轉發過萬,閱讀量近千萬。


現在是外國人沒有被忽悠去,但“流浪吧”的人卻組隊殺向了鶴崗。

讀完文章,我直觀感覺就是一個字,“喪”

一個舟山人,父母很早離婚,從小沒人管。

學歷不高,東奔西跑,一直租房。

33歲,依然單身,沒有女朋友。

想找個安定的地方,買套房。


去了甘肅玉門、雲南邊境、湖北恩施等地方,最終選擇了鶴崗。


然後介紹了“流浪吧”的朋友們都來鶴崗。

雖然鶴崗的房子都是外地人在買,

雖然房子被中介坑了20%的價格,

雖然鶴崗資源枯竭,大量煤礦關停,

雖然年輕人都離開鶴崗到外地找工作,

雖然當地人懶散裝修個陽臺都能拖上小半年,

但他還是選擇了留在鶴崗。

對於居無定所的人,能夠行動並且買套房子,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但從另一種角度看,他已經完全放棄了折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

與其說主動選擇了鶴崗,

其實也是被迫選擇了鶴崗。


這種被迫選擇,我們身邊每天也在發生。

比如,上海老人把房子賣掉,拿到錢。


先在環滬買一套小的,然後把剩餘的做首付,給孩子在上海買一套婚房。

前幾年環滬被炒的很熱,包括崑山、太倉、嘉興、嘉善、啟東等。


原以為都是投資性需求,但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上海老人買來自住的。

年紀大了,搬離了生活一輩子的城市。

運氣好的,還能拉上幾個老姐妹換個地方打麻將。

運氣差的,就得直接面對陌生環境,開始一段“新生活”。

一個個老人搬離上海故事的背後,主要因為成本。


在上海生活的綜合成本太高,高到父母只能放棄在上海的居住權,把這份權利留給子女。

這也很現實,很符合市場規律。

付得起成本,留下來;

付不起的,只能出去。

就像李海,從一個舟山人成為一個鶴崗人,沒有什麼區別。


想在上海留下來,對普通人來說,就得拼盡全力。



那麼,有個問題自然冒出來:


我們究竟為什麼要那麼辛苦的留下呢?

我們留在上海,追求的是什麼呢?

週六晚上,和潘公子喝酒。

他在醫療行業呆了很久,不久前投身創業,前前後後折騰了半年多,上個月剛拿到第一輪融資。


我們碰杯為他慶祝,請他發表感想。


他欲言又止了良久,說自己是“死刑”改判“死緩”,又可以折騰幾個月了。


然後又說,為了做成這件事付出了很多,但機會窗口不等人,必須咬牙硬上。


他在追逐他的夢,以現實主義的態度去完成他心中的理想主義。

5年前,我還在國企上班。


早起趕班車,呆滿8小時,準點下班,日復一日,旱澇保收。

突然有一天,我發現自己在一個腳本里,一個上一輩的腳本里。

讀書—拿文憑—進國企—安穩生活。


如果重複這個腳本,我幹嘛要來上海,在家裡豈不是更舒服?

成本低熟人多,還能照顧家人,吃飽了撐的才來上海。


上海之所以是全國人嚮往的上海,因為有更優秀的人,更多的機會。


於是開始積極籌劃,辭職開公司,一路交了很多朋友。

前幾天讀粥佐羅寫羅振宇的一篇採訪稿,講到羅胖當初到北京,每天努力工作,拿著微薄的薪水。有一天深夜下班,走在天橋上,看著車水馬龍,突然很絕望。

那一刻,他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在北京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地方。


但前些天,羅輯思維上市在即,羅胖身價飆至60億。

他做到了。

這就是大城市的魅力。

他給了你一個可能性!

雖然中獎率依然很低,但始終有奔頭有希望。


單單從生活成本看,上海真的毫無性價比。


中產階級兩套房,算算淨資產是千萬富翁,算上供房供車供讀書,日子過的緊巴巴。

我前些天去訂製皮鞋,跟老闆聊天,問問生意如何。

他會幫著量腳型,並且為每個客戶做樣鞋,利潤主要靠復購。


他說上海這邊一般,很多人沒錢。反而蘇州杭州崑山等地,生意就好很多。

“人家更懂得生活”,老闆感慨說。

但仔細琢磨下,這真的只是成本的問題嗎?

80後都說羨慕70後,

但80後其實也很幸運,從小到大見證的都是一路向好;

完成了從小城市到大城市的躍遷;

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職業訓練;

可以挑選自己的行業

可以選擇心儀的另一半;

這一路的風景都是在飛速變化的,變好的。


而最幸運的是,這些變化都是在我們最能適應變化的年齡發生的。

我們有機會去追上它去適應它甚至去引領它

這種體驗是絕無僅有的。

所以,最大的成本,不是金錢意義上的成本,也不是統計部門一串串“可支配收入”數字。


最大的成本,是自己的時間,是自己的青春年華。

為了安逸的生活,當然可以呆在老家,可以留在鶴崗。

但只要還有一顆折騰的心,就很難接受這樣的生活。


中國,正在經歷前從未有的城市分化。


伴隨著城市化和大城市化的浪潮,人群也在城市選擇中,逐漸分層。

人這一生,就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地方,開始一場屬於自己的生活。

年輕人聚集到大城市,才能人點燃人。

去鶴崗,只能逐漸熄滅。

來到大城市,來到上海,都是想贏得一次機會。

無論是快遞員、外賣小哥、滴滴司機,還是金融玩家、外企高管,企業老闆。

這是一個更大的遊戲舞臺,每天都在上演著窮小子逆襲的好戲。

哪怕一直說著階級固化,好戲一直在上演。


《選擇上海,就是選擇了更好的未來!

李強、應勇今天向全球推介上海!》


城市,也在分層,因為人在尋找自己的同類。

有志氣的人往一二線城市跑,找到自己的夥伴,攜手前進。

房價只是一個基準考驗。


留下來的,你牛;

留不下來的,那就下一代再來。

去鶴崗的人,同樣也找到了自己的同類。

未來會怎樣?


上海,是拼搏奮鬥者的上海;

鶴崗,是流浪吧聚集的鶴崗。


那個去鶴崗買房的男人,成本不只是5萬塊。

他真正花掉的,是自己的一生。


買房是件專業的事!

如果你想選到更好的房子,歡迎私信我呀,拉你進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