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痛處,在於你把“擁有更多選擇”太當回事

抓的太多,累是必然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箇中年人生活得不如意,為了解脫,他去向禪師求教。

禪師什麼都沒說,只讓他背上揹簍,沿著崎嶇的小路一邊走,一邊撿起石子放到揹簍裡。

中年人照辦。走過一段路之後,揹簍裡的石子越裝越多,他的肩膀越來越沉。

他不堪忍受,只好折身返回。

禪師問他的感受,他回答:“很累,身上很沉。”

禪師這才開示他:“人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一開始揹著的揹簍都是空的,隨著遇到的人、經歷的事慢慢增多,所有刻下的印記,就像那些小石子,一樁樁、一件件,都留在了心上。

‘心’的承重力是有限的,當你抓得太多、裝得太滿,不堪重負之下,累是必然的。”

生活的痛處,在於你把“擁有更多選擇”太當回事

人總是有貪念的,總是什麼都想要,覺得擁有的越多,就越幸福。比如衣服越多越好、朋友越多越好、機會越多越好、房子越多越好……於是拼命地想要去獲得更多的選擇,卻發現很多人在這樣的追逐中越來越焦慮,在各種選擇中迷失。

吳軍在《見識》這本書中就對此進行了剖析。他是原騰訊副總裁,是當前Google中日韓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設計者。著有《數學之美》、《浪潮之巔》和《文明之光》。他在書中將自己的經歷以及當代領航者的經驗以睿智的方式分享出來,給讀者提供了與眾不同、值得深度思考的看到問題的視角。

吳軍在書中用大量的案例分析了“不選擇的幸福”,想要過上輕鬆痛快地人生,關鍵在於給人生做減法。

為什麼相對落後的印度人卻更成功?

人的天性是喜歡增加不喜歡減少,喜歡獲得而不喜歡捨棄。但是,很多時候,減少和捨棄會讓我們過的更好。”

吳軍在書中分享了這麼一組數據:中國人都比較聰明用功,但是最近這些年印度移民在美國大公司中當首席執行官的非常多,而同級別的中國人幾乎沒有;擔任《財富》500強公司副總裁的印度人也比中國人多很多。

為什麼印度人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跨過公司中擔任高管的人比中國人多呢?

生活的痛處,在於你把“擁有更多選擇”太當回事

和馬雲爭亞洲首富的印度人

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奚愷元教授從幸福學角度給出瞭解釋——因為印度人缺乏選擇的狀態,以及不選擇而產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幫助了他們的精英在公司裡取得成功。

中國的現在的婚姻推崇自由戀愛,大家可以自由地選擇對象。但是調查發現中國的結婚意願卻創歷史新低,離婚率卻越來越高。因為大家的可選擇性越來越多,對待婚姻的態度也越來越隨意。

而在印度受種姓制度和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他們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求門當戶對,還要同種姓,因此他們可選擇的婚配對象非常有限。

正因印度人對婚姻沒有選擇,所以仔細地用心經營他們的婚姻和家庭,反而比那些只注重選擇,不注重家庭的國家要幸福的多。

除了了婚姻上,印度人在職業的選擇上也很有限。所以他們只好死心塌地地經營好自己的工作,挖空心思往上爬。

相比印度人,中國人的選擇太多了,這導致人變得浮躁,騎驢找馬的心態很普遍,不願意在長期在一個地方,一個領域經營,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選擇上,而不是經營上,導致難以精進。

少而精的人生才高質量

白巖松在《光陰的故事》裡演講時曾說:“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回頭看,我覺得做減法都非常重要的。

生活的痛處,在於你把“擁有更多選擇”太當回事

為什麼要做減法?

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八條線拴著你,你能跑多遠,它可能會互相牽制。

建築師凡德羅有句名言:less is more。即“少就是多。”

現在很多人普遍犯了一種病叫“選擇困難症”,這種病就是因為選擇太多了反而糾結不已。小馬宋在《朋友圈的尖子生》中提到了一個心理學現象:決策癱瘓現象,指的就是因為選擇太多,耗費太多精力在對比選項上反而不知道如何選擇。

日本的山下英子寫了本書《斷離舍》倡導的就是“極簡主義”,讓生活迴歸最本質的簡單需求。

1845年,美國學者梭羅跑到瓦爾登湖邊上,

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獨居了2年2個月。

他說,“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

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

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哪些事上需要做個精簡主義者?

第一、在物慾上做減法

有句話說:女生衣櫃裡永遠少件衣服。

明明滿櫃子的衣服,約會的時候,上班前都要在衣服堆裡試上很久才能出門,還在心理叨叨著沒有衣服穿。我們對於物質的欲求總像無底洞一樣填不滿,所以一直走在“買買買”的道路上,成了屯物一族。

扎克伯格,Facebook的創始人,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卻是“極簡主義”的忠實擁護者。長年穿一件灰色的短袖,他說:

“我買了很多件一模一樣的灰色短袖T,我想讓我的生活儘可能變得簡單,不用為做太多決定而費神。”

生活的痛處,在於你把“擁有更多選擇”太當回事

扎克伯格

越是成功的人,越追求簡單的生活,越不會被物慾所控制。

第二、在做事上做減法

有類人叫“窮忙族”,他們總是看著很忙碌很勤奮,特別“上進”,白天工作,下班回去,學繪畫、學攝影、學英語、學wps……在各種課程中埋頭苦讀,卻依舊沒有拿的出手的硬本領。

這類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太“貪”了,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做,但是貪多嚼不爛,效率低下,忙忙碌碌,最後一事無成。

巴菲特管理時間的法則是,寫下你認為重要的25件事情,然後從25件中再挑出5件重要的事情,很多人問剩下的20件事以後慢慢再做?此言差矣,那20件事情全部砍掉不做。

巴菲特的策略,在管理時間上重要的是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把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用一個策略對待,大刀闊斧的砍砍砍,全部砍掉。

生活的痛處,在於你把“擁有更多選擇”太當回事

巴菲特

因為只有把不重要的事情全部砍掉,你才能保證精力、時間和智慧全部用在非常重要的事情。

吳軍在《見識》中提到:經營管理的秘訣是不給選擇。

三星公司將上百款手機砍到只剩下一個巴掌就能夠數的清的幾款,靠著這幾款,三星反而長期佔據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瑞士鐘錶業的經營之神尼古拉斯·喬治·哈耶克曾講道,歐米茄手錶的品類從上千種減到一百多種,銷量反而大幅上升。

可見,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的經營懂得做減法才是智慧之道。

第三、在社交上做減法

隨著通訊的便利,我們不管是在虛擬的社交軟件上,還是現實生活中都不斷地想去儘可能多的結交朋友,為了維繫一些“稱兄道弟”的朋友,經常忙於各種聚會,今天聚個餐、明天K個歌……

在社交軟件上,加入了各種社群,淹沒在各種群消息中,每天花大把的時間“爬樓”,生怕錯過了什麼信息……

生活的痛處,在於你把“擁有更多選擇”太當回事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在維繫社交,維繫人脈,其實只不過是在消耗自己,被別人“綁架”,浪費自己的時間。

把自己的“朋友圈”清理清理,給社交做減法,把一些表面人脈斷離舍,你才更加明白真正重要的人是誰。

“我們丟棄生活中那不重要的90%,剩下的10%會讓我們收穫更多。”

寫在最後

懂生活的人,其實是秉承了給人生做減法的智慧。

等長大到一定年紀才發現:真正會生活的人,其實是懂得為生活做減法的人。知道哪些東西是不該要的,哪些東西該果斷丟棄的,多餘的物品、無效的人際,統統減去丟掉聚焦於最重要的事情,我們才能暢快地呼吸、有的放矢,輕裝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