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上的“搖籃”鋪:兩夫妻一針一線做揹帶,30年帶大了無數孩子


80年代的孩子大部分是從父母的背上長大,在那個沒有嬰兒車的年代,孩子們的世界就是父輩們的後背。他們揹著你下地做活,又揹著你行走四方闖天下。待你長大後,那些用五顏六色花布拼湊而成的揹帶,是在佈滿灰塵的倉儲間,還是當老去的父輩們,談起小時候你在他們後背上尿淋一身的趣事,你才恍惚間記得。【攝影:胡東進|來源:去驢行】

在四川樂山五通橋冠英鎮玉津老街上,鄧志林與妻子徐麗的裁縫鋪開了30多年的時間,這幾十年以來通過他與妻子縫製的揹帶長大的孩子,也早已成為了父母。在古鎮老街上,那些老人揹著孩子的揹帶,就有很大部分是出自鄧志林和徐麗夫婦之手。

揹帶早已被時代慢慢遺忘,自動化取代了手工縫紉,然而這家老鋪子,卻依然堅持著一針一線縫製。在徐麗看來,揹帶是孩子最安全、最溫暖的搖籃,只有一針一線細心縫製,才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舒適感。

幾十年來夫婦兩人配合十分默契,丈夫鄧志林負責縫製安全帶,妻子則要一針一線地把揹帶細節完善好。這不僅僅是一個需要慢工出細活的手工,而是代替著每一位父母製作一個絕對安全的“搖籃”。

所以每條揹帶的安全,鄧志林都要仔仔細細地縫製,它既要確保安全,還要保證舒適性。而這不僅需要熟練的手工技術,還要有一個父親般的負責任態度:安全。

過去經濟、物產條件不好,懂點手工活的父母,用一些碎布縫補。現在揹帶是父母送給孩子來到世界的第一件禮物,既要耐用安全,又要代表著父母希望孩子健康長大的祝福,所以徐麗都會用一些顏色鮮豔的花布作為材料,代表著喜慶孩子健康成長的意思。

因為鄧志林和徐麗夫婦做工細緻,物美價廉,古鎮上的老人家都會在孩子出生的時候買一條揹帶。不少年輕的父母,也喜歡買上一條,既便宜又好用,顏色又喜慶,出遠門還能解放自己的雙手。

如今買和賣的人都少了,懂這門手藝的人也漸漸老去,只有在一些鄉鎮地區,還能偶爾看見這些老舊的揹帶,而在大城裡它已然是一件歷史感的“古董”,也許再過10年,哪怕是鄉鎮地區也會消失。

30多年來,一針一線都凝聚著鄧志林和徐麗的感情,每張揹帶都是夫妻倆當做給自己孩子縫製的禮物。未來會如何,鄧志林和徐麗並沒有想得多遠,做好現在,讓鄰里鄉親都滿意,讓孩子快樂長大就知足了。

攝影師胡東進。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就職於四川省樂山師範學院。現已聯合去驢行,專注樂山等四川地區民間旅遊文化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