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教育:被“道理”傷害的孩子,可不僅僅是逆反這麼簡單

很多家長知道給孩子空講道理是無用的,但是他們下次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還是會忍不住的講道理。“講道理”本身,是一種防禦,一種偷懶,同時也是一種推卸責任。活在道理裡的人,一般都不會太幸福。

中國式家庭教育:被“道理”傷害的孩子,可不僅僅是逆反這麼簡單

人生最大的困惑莫過於"懂很多道理,但卻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在家庭教育中,一種常見的錯誤撫養方式是:給孩子講述很多正確的道理,這種說教式的養育方式,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在臨床的心理治療中,也有很多家長把孩子帶到心理諮詢師這裡,是希望心理諮詢師能給"有問題"的孩子講一些道理,似乎在他們眼裡,諮詢師應該是比自己更會講道理的人。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愛講道理的諮詢師實際上是最差勁的,而且效果肯定不會太好。

我的老師李少成把"愛講道理"列入父母對孩子的十大隱性傷害之一。但事實上,使用這種方式的家長卻不計其數,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使用的這種教育方式的危害性到底有多大。今天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關於"講道理"的那些事。

01 危害:遠比父母以為的嚴重

也許很多家長也從實際的效果中,看到了自己愛講大道理帶來的不良反饋——比如孩子變得不耐煩、逆反,自己的道理越來越無用等等。但是,對"講道理"的危害,如果理解的只有這麼淺顯,那還遠遠不夠。事實上,"愛講大道理"對孩子的傷害,遠比家長知道的要嚴重的多。

① 自我封閉

先來看一個場景。

妻子回到家,向丈夫抱怨:今天我一進屋,XX本來在和其他人說話,看見我進來就突然不說了。我懷疑XX又在背後說我的壞話,真是可惡。

丈夫放下手中的報紙,走過來跟妻子說:我來給你分析分析。第一,這只是你的猜測,你也不能肯定XX當時在說你的壞話,所以,你這麼說根本毫無意義。第二,就算XX說你壞話,你也可以當無所謂嘛,等抓住他說你壞話的實錘再好好整治他也不遲。現在就為這點小事生氣,太不值得了。第三,人與人之間本來就不可能完全一樣,你也不要因為XX經常和你意見不和就總是懷疑人家跟你作對,都是成年人了,這個道理不用我再給你講了吧。

說完,丈夫抖了抖手中的報紙,總結到:女人就是小心眼。

妻子聽完丈夫那些無法反駁的道理覺得心口很堵,發誓以後再也不和丈夫傾訴自己的煩惱。

生活中,很多愛講道理的父母就和故事中愛講道理的丈夫一樣討厭,他們自以為掌握著"正確的"道理,喋喋不休的向別人傳授著自己的經驗

在講道理的過程中,他們常常因為過分沉浸在自己的"道理"中,而忽視對方真正的感受和需要結果讓對方不勝其煩,最終選擇封閉自己。

在愛講道理的家長中,有一個很難覺察的關鍵詞——傲慢。這種自認為掌握著人間真理的傲慢常常矇蔽了他們的雙眼,使他們和孩子產生了隔閡。

很多時候,孩子向父母傾訴自己的困難和苦惱,不是要從父母那裡得到一大堆道理,或者真的不知道怎麼做,而是在確認父母和自己的關係,在這種關係裡,孩子希望被傾聽,被關注,被瞭解,被理解,被信任,從而產生一種"我是被愛的/我值得被愛/我有能力/在我需要時父母理解支持我"的感覺,這種確定感,會在ta面對困難和煩惱時向內部轉化,成為一個人的勇氣和信心。

中國式家庭教育:被“道理”傷害的孩子,可不僅僅是逆反這麼簡單

② 傷害自身的安全感

很多父母自己本身缺少安全感,他們在潛意識裡,會將這種安全感的缺失投射到孩子身上,就變成了對孩子的過度擔心。因為擔心孩子會犯錯誤,會走彎路,於是他們就想用道理給孩子上一份保險。

他們企圖用"正確的"、"不會犯錯的"、"可以少走彎路"的道理,作為保護孩子安全的盔甲,但結果卻常和初心背道而馳。

被父母灌輸了太多道理的孩子,在日後的生活中反而變得更不保險——比如如果沒有父母的道理他們就不知怎麼選擇,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這樣的孩子,一般都有"過度依賴"、"自我評價低"等特徵,他們常常感覺自己是不行的,容易對事物和人際關係有許多擔憂,甚至產生災難性的信念。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對自身安全感的損害,會進入孩子的人格體系,成為一種長期穩定的行為反應模式以及思維模式

。這對於孩子的發展和成長來說,傷害巨大。

③ 心理壓抑,自主意志發展受到阻礙

道理常常是"聽上去"很正確的,正因為這種正確性,會使孩子的真實感受遭到壓抑。比如孩子摔倒,真實的感受是疼痛,但是家長卻鼓勵孩子"勇敢點,男子漢都不怕疼",家長的這種聽上去正確道理,實際上會閹割孩子真實的感受,讓孩子感覺到壓抑。而壓抑,則意味著"自我"不能很好的生長,自主意志的發展也因此受到阻礙。所以,我們常常能看到道理太多,主張太多,建議太多的父母,會培養出自主能力很弱的孩子。

另外,如果父母道理太多,就會引導孩子關注"正確性",而忽略過程。這樣的父母,會在孩子內心裡培植一種完美的欲求——但我們都知道,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這種完美的欲求,會直接導致孩子內心的衝突。對這個衝突做一個解釋:被父母道理綁架的孩子,一般自主意志發展都不會很好,在他的內部,會形成一個

"弱的自我",但同時因為過分追求正確的道理,又會使他們生長出一種追求完美的"強的欲求",這兩者之間的衝突,是造成很多心理疾病的原因。

中國式家庭教育:被“道理”傷害的孩子,可不僅僅是逆反這麼簡單

④ "超我"過分強大,產生偏執

所謂道理,不外乎"應該"'不應該",父母灌輸過多的道理,

會在孩子頭腦裡構成太多的規條,使他在日後的生活中時刻受到規條的限制,產生強大的"超我"。這樣的孩子,做事情的標準不是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而是按"應該"的指令行事,凡事苛求完美

對"規則"的過分依賴,會使他們強烈追求確定性,在潛意識裡,恐懼變化、恐懼差錯、恐懼不測,害怕人生的偶然性——這對於一個人來說,是極大的限制。

這種對於絕對標準的追求,會使孩子在人格上出現刻板、自我設限等一系列人格特徵。在過多"道理"指引下生活的人,會把自己的生活(學習)都變成一場艱苦的鬥爭,很難享受到過程的樂趣,而更多的是"應該這樣做"、"必須這樣做"的強迫感

深入骨髓的不安全感(害怕自己犯錯),會使他們在潛意識裡認為周圍的環境是充滿威脅和敵意的,這樣會極大的造成他們無意識的內耗,影響他們生活(學習)的效率,嚴重的,還會發展出一些心理障礙,比如強迫、焦慮、抑鬱等。

順便說一句,去看心理醫生的人,大部分都是因為"超我"過於強大導致的不協調。

⑤ 知行不合一的"空心人"

心理諮詢中,許多人感到自己很失敗,他們常常會自責:道理我都懂,為什麼做不到呢?基於這個困惑,他們得出的答案常常是:我不行,我很糟糕,我沒有意志。 "道理至上"會在一個人的內心裡培養一種虛妄,使一個人用"我什麼道理都懂"來拒絕改變,或者認為自己不需要聽別人的什麼道理——因為所有的道理我自己已經都懂了。這種想法會帶來傲慢,同時,也會滋生絕望——因為我感覺沒有人能告訴我一些我不知道的道理。

但事實上,道理如果沒有付諸實踐,便是空的,從中長不出責任感和行動力,反而出挫敗感和虛妄感。威廉.詹姆士用非常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實踐的意義:播種話語,收穫行動;播種行動,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其實,所謂的知行不合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道理的理解並不深刻,而是"自以為"懂得很多道理。把精力全部用於頭腦中的道理,就很難有多餘的精力再將其付諸行動。這對於太愛講道理的人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很多愛講道理的父母,自己往往也是"雙標黨",他們自己做不到,無法用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於是滋生出"講道理"的本領,無形之中的把這種正確道理帶來的虛妄感,繼續傳遞到孩子那裡——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可怕的家庭教育的鏈條

中國式家庭教育:被“道理”傷害的孩子,可不僅僅是逆反這麼簡單

02 家長:把犯錯的權力還給孩子

家長之所以愛講道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害怕孩子犯錯。但是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恰恰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建立的。而困難,必然包含犯錯的過程

犯錯,對於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來說,是一個探索生命的過程。所謂的對錯,是人為施加的定義和評判,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所有的行為都可以理解為探索。

父母的過度干涉,講太多的道理,本質上,是對探索行為的干擾。它阻斷了孩子探索世界的體驗,影響了孩子犯錯之後經驗的獲得。

回到最初的話題,很多家長把孩子帶到諮詢師這裡,是希望諮詢師有更高明的講道理的手段來對付孩子。但是,最好的諮詢師卻往往離道理最遠,離真實最近。一個好的諮詢師最真實,最自由,最不說教,能用最符合生命的方式助人成長。

父母的角色,某種程度上也和諮詢師相似。所以,學會用諮詢師的態度對待孩子,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完成生命的探索。

在這其中,重要的一項是:允許孩子犯錯。

第一,家長需要明白,自己十分恐懼孩子犯錯——表現形式是看見孩子犯錯要麼焦慮,要麼憤怒,本質上,是自己安全感缺失以及恐懼犯錯之後懲罰的心理投射。

明白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直接將"父母的事"和"孩子的事"區分開來,樹立了父母和孩子的心理邊界

很多孩子學習不好,心理狀況不佳,都是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邊界模糊,孩子的心理邊界被父母侵犯所致,所以,如果父母能將這一點區分清楚,就能很大程度上撫養好一個孩子。

第二,父母需要對"犯錯對於一個孩子成長的意義"有充分的認知。

孩子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往往可以不斷地改正錯誤,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假如不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會變得懶惰,不敢嘗試,或依賴於父母。更重要的一點是,孩子不犯錯就不知道什麼才是錯,也不會知道改正錯誤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改正錯誤的道理。

第三,父母對於孩子的犯錯,用引領代替說教。

允許孩子犯錯,並不意味著父母要對孩子放任自流。高明的父母對於孩子成長中的責任,更多的是採取引領的方式,只有缺少辦法或者懶惰的家長,才會用打罵、說教等方式。

"犯錯八問",是引領孩子自主思考的法寶。

第1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

第2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

第3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第4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第5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第6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第7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第8個問題:"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中國式家庭教育:被“道理”傷害的孩子,可不僅僅是逆反這麼簡單

03 "不講道理",應該怎麼做?

知道了講道理太多的危害,問題在於:該用什麼方法取代這種不恰當的撫養方式?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參照諮詢師的原則。

① 傾聽孩子的困難和痛苦,儘量少講道理,謹慎提出自己的建議。

"傾聽"不僅是一個合格諮詢師的必修課,同時也是一個合格家長的必修課。很多家長常犯的錯誤是,沒有耐心傾聽,自然也就無法看懂孩子傾訴背後的需要,無法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為什麼缺少傾聽?或者不具備傾聽能力。本質上是因為太喜歡評判——這一點和"道理"緊密相關。當看到孩子一個行為時,家長首先反應出來的,是對這個行為的評判:它是對的還是錯的?是符合道理的,還是不符合道理的?

當家長頭腦中有太多的評判,也就意味著對孩子有太多的限制。這種限制,會使家長喪失傾聽的能力。

② 接納孩子的問題和錯誤,不橫加指責。

接納,同樣是家長的必修課,而且還是一門很容易掛科的功課。

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接納孩子探索過程中的錯誤,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然而,

所有的接納,都首先來源於父母對自己的接納。一個連自己都不接納的人,根本無法接納別人。很多人貌似對自己很接納,對別人很挑剔,其實這本質上還是對自己的不接納,確切的說,是對自己的無能為力,以及將自己的期待投射到別人身上而已。

這是一門需要內修的課程,但是家長必須起碼從意識層面清楚,沒有完美的孩子,以及犯錯是孩子的探索這兩件事。

③ 和孩子探索問題的本源與本質,共同尋求解決問題的可能和方法。但不替孩子解決問題。

很多家長很喜歡講道理,出主意。這種行為本質上是閹割了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而家長需要做的,是啟發孩子自己"看見"問題所在。

比如說,孩子和同學鬧矛盾,說同學是壞同學,並且表示再也不理她。父母不是要給孩子講"團結同學"的道理,而是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自己的這個想法是否有偏頗的地方,自己對同學的認知是否全面、客觀?等等。

這個過程,不是家長的說教,而是幫助孩子看到,需要家長多以提問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引領。具體的引領思路可以參考前面的"犯錯八問"。

④ 鼓勵孩子在經驗裡成長,接受生活的偶然性,發現生活的可能性

這一點非常重要。成年人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自我設限的人,比如說我就不喜歡吃什麼,我就是不能接受什麼,我特別討厭什麼品質等等。有些人誤以為這是自己嫉惡如仇、有原則,其實本質上是開放度不夠。

一個人的開放度和靈活性,是人格健康的重要指標對於孩子來說,家長的態度,就是孩子人格塑形的矯正帶。家長如果能夠允許孩子犯錯,允許孩子自己在經驗裡成長,鼓勵孩子接受生活的變化,以好奇而不是惱火的心態看待更多的可能,那麼孩子的開放度就會非常良好,ta就會更有體察他人的能力,更有接受變化的心態,更具備獲得更多機會的能力。

寫在最後

在人生成長中,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人往往在犯錯誤的地方獲得了經驗。最好的父母和最好的諮詢師一樣,不會用太多的道理去佔領孩子的頭腦,而是給孩子留更多的空間,讓他去經歷自我成長,最終長出一個肯定的自我

從某種角度來說,教育孩子也很像畫國畫,一副好的國畫,離不開"留白",因為把畫紙全部塗滿,畫面就會變得很難看——具體到家庭教育,父母過度的講道理,說教,也等於是不給孩子的成長留白。道理一樣。

管住自己的嘴。好的教育,不是把道理講給孩子聽,而是啟發孩子認識真理。

中國式家庭教育:被“道理”傷害的孩子,可不僅僅是逆反這麼簡單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