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廣州深圳打工者們:身處國家開放前沿地區,發財者寥寥無幾


【南下打工者正在擠火車】這是這一組反映90年代在廣州和深圳打工者的照片。照片中打工者都來自農村,他們是進城的第一批農民工,懷著改變家庭命運和自身命運來到城市。然而,這些農民工中最終發財者寥寥無幾,他們多從事勞動密集型流水線式工作。

【從廣州回來的打工妹】毫無疑問,當時農民工能夠在城市裡找到工作,得益於國家的改革開放。1979年7月15日,國家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從此,我國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遣返“三無人員”】看著同鄉朋友、鄰居等人賺到錢,一些人也懷著發財夢來到廣州、深圳。但是,這些人很快發現,城裡生活並不容易,結果這樣沒有工作單位、沒有住處以及沒有當地戶口的人,就成為了“三無人員”。當時這些“三無人員”對當地治安有隱患,因此會被遣返。


【從深圳歸來的農村年輕人】經濟特區是中國特有的稱謂,是經濟性特區的一類,是在改革開放後為了集中和有效地利用外國資金及技術到本國進行生產,發展貿易,繁榮經濟而設置的交通條件比較優越的特別地區,它是一項偉大的決策。正是一個個特區的設立,使得大量外資湧入,吸引了大量農民工進城工作。

【剛下火車的打工者】以深圳為例,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它成立於1980年8月26日。深圳特區城市時,正值我國經濟百廢待興,“殺出一條血路來!”成為深圳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在很短的時間裡,深圳就創造了奇蹟,無數人也在這裡得以改變了命運。

【製鞋廠流水線上的女工】這是當時進城女農民工的真實寫照,由於缺乏技術,這些女工只能進入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比如製鞋廠、製衣廠和電子廠等。照片中的鞋子絕大多數都用於出口,這些女工都是三班倒的工作,一天工作至少10個小時。經過非常辛苦,但是比待在農村獲得的收入要高很多。


【進城的農民工】有一點是肯定的,當時深圳等經濟特區不僅自身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且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的試驗田、排頭兵作用,為全國的改革開放做出了歷史性的探索和貢獻,為資本市場創新提供了土壤。同時,廣州、深州等南方城市的大發展,形成南下“打工潮”。

【廣州火車站的農民工】這一幕讓人感慨萬千,這是廣州火車站外排隊進站買票的農民工。當時沒有高鐵,絕大多數都是很慢的綠皮車,而且也沒有網絡購票,火車幾乎成為南下農民工回鄉的唯一交通工具。有時候,為了購買一張火車票,很多人會在車站外等很久。

【火車站外等待返鄉的農民工】這一幕令人心酸落淚,照片幾名農民工可能等待的太久了,結果靠著行李睡著了。這是當時中國進城農民工最真實的寫照,他們為城市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可惜自己的收入並不高。

【農民工學校】很多廣州深圳打工者常年無法回鄉,一些人就把孩子帶到了所在城市生活學習。於是,一個個農民工學校就誕生了。儘管這些孩子們沒有最好的老師、最好的學校,但是他們看到了在農村根本無法看到的事務,極大地拓展了他們的視野。

【玩具廠生產車間】

【建築工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