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1 《明月松间照》(五针松)胡乐国作

重温胡乐国老师的盆景理念

——在胡乐国盆景艺术研讨会的发言

撰文、供图丨赵庆泉


胡乐国老师在数十年的盆景生涯中,不仅注重艺术实践,创作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作品,同时也勤于思考,写出了很多有创见的文章。这些文章篇幅不长,但内涵丰富,观点鲜明,绝不泛泛而谈,发表后在盆景界引起很大反响。

在与胡老师多年的交往和交流中,我很清楚他的这些观点的形成,都非出于一时,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探讨和深思熟虑才产生的。

今天学习胡老师的一些盆景理念,依然觉得十分有意义。个人以为,胡老师的盆景理念,有两个方面特别重要,很有必要重温。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2 《向天涯》(五针松)胡乐国作

第一个方面,是胡老师倡导的松树“高干垂枝”的造型理念。对此,我以前曾在文章中加以推崇,认为这是“最中国化的,最能体现中国松树盆景的风格特点”。

胡老师认为,我们今天的盆景作品因受长期的创作活动影响而自身逐渐形成一些模式或规则,再加上近些年来外来的一些模式和规则的影响,使盆景创作跟原先提倡的“宛自天开”的造型原理有所偏离。

他通过对大量古籍和古画的研究,发现古人的松树盆景作品更带有原生态的自然美和更浓的书卷气,值得我们现代盆景人来学习,并从古画中总结出了“高干垂枝”这一松树盆景造型。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3 《一览众山小》(黑松)胡乐国作

所谓“高干”是指干上出枝的位置高,一般要求在主干高的二分之一以上,但以干高的三分之二左右为最佳选择。所谓“垂枝”,是指枝条的下垂,视干的高瘦或矮壮情况,决定垂枝角度的大小,如主干高瘦型可近于垂直下跌,主干矮壮者,枝没有可下垂的空间,可以近于水平,作小角度下垂。主干高耸者更容易入画。垂枝不一定是指一棵树上所有枝条都作同一角度下垂,而应让下部那主要枝条作大角度下垂,其他上部枝条作适当配合、协调处理。

胡老师也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中发现,凡自然界松树枝条的伸展,均有普遍规律,年轻的松树枝条呈上伸式,随着树龄增高,枝条逐渐变为下垂式。“高干垂枝”是自然界松树的常态,最符合松树生长的自然规律。而其它所有异乎寻常的姿态,如主干过分虬曲、主干的俯卧、悬崖倒挂的各式姿态及出枝贴地而生的姿态等等,都应被视为是特殊环境中的特殊树形。

胡老师提出,中国盆景的发展、创新,也必须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感觉、吸取灵感。因为,中国山水画和盆景,它们都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创造,它们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有着共同的追求(诗情画意)。松树盆景的“高干垂枝”源于自然,也同于画理,这就是中国文化哺育着中国松树盆景的发展、创新道理之所在。

相对于日本松树盆景的矮壮型风格,“高干垂枝”的飘逸、潇洒、舒展、自然,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更具有中华民族特色。“高干垂枝”的造型一经胡老师倡导,立刻得到了很多盆景人的赞同。胡老师也以他本人的一批优秀作品,对“高干垂枝”的理念,做了最好的诠释。(如图1-3)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4 宋代马远《山水图》(局部)

第二个方面,是胡老师对盆景传统的深刻认识。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5 宋代郭熙《早春图》(局部)

盆景起源于中国,绝非偶然,它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致。今天的盆景,正是建立在前人留下的传统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得从零开始,因此,继承传统无疑非常重要,也是大家经常提及的话题。

但是,要继承传统首先就得弄清楚什么是传统。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6 宋代刘松年《西园雅集卷》(局部)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存的古盆景为数不多,而且历经后人改作,也未必都是原貌。提到传统盆景,往往有人以为就是规则式造型,其实这是误解。

胡老师通过对许多古代诗文及绘画中有关盆景的资料研究证实,传统盆景的主流并不是规则式造型,而是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式造型。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7 元代盛子昭《松石图》

胡老师特以明代屠隆所著的集当时文人审美之大成的《考槃余事》一书的记述为证:“最古雅者如天目之松,高可盈尺,本大如臂,针毛短簇,结为马远之‘欹斜诘曲’、郭熙之‘露顶攫拿’、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子昭之‘拖拽轩翥’等状,栽以佳器,槎牙可观。”今天,我们从这些古代画家的作品中也多少能想象出当时盆景的造型。(如图4-7)

《考槃余事》一书还介绍了树木的蟠扎技艺:“至于蟠结,柯干苍老,束缚尽解,不露做手,多有态若天生。”由此也可见古代盆景就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成。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8 唐代章怀太子墓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画(局部)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9 宋代张泽端《明皇窥浴图》(局部)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很多古代的绘画中直观地了解当时盆景的样子。例如从初唐章怀太子墓中侍女手托盆景的壁画中就可以看出唐代盆景就采用树石结合,相映成趣;北宋张择端《明皇窥浴图》中的松树盆景,枝干虬劲,古意盎然;元代《偃松图》中的盆景已与现代松树造型几无差别;还有明代吴伟《武陵春图》、清代王图丙《梅花盆景》以及“扬州八怪”的一系列盆景图等等,都形象地展现了传统盆景的造型,自然而富有画意。(如图8-15)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10 元代李士行《偃松图》(局部)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11 明代吴伟《武陵春图》

胡老师在文章中明确指出,“中国盆景艺术的传统所表现的主体特征应为:崇尚自然和借景抒情”。“在盆景制作中凡出现不符合自然的,而又形成一定规则的做法,都该被认为是规则式”。对规则式盆景的看法则是“受凝固的模式约束,受不可变通的规则的限制,它没有任何变化的可能”,“有关盆景造型的艺术表现的手法和盆景艺术最高的追求境界——诗情画意、意境等在规则式盆景中找不到缘分来”。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12 清代王图炳《梅花盆景图》

胡老师的结论是,“自然式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的正统,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传统”,“今天我们的盆景艺术创作正是继承了自然式这一优良传统,才能使中国盆景艺术发展走向繁荣昌盛。也正是有自然式这一优良传统,才能使中国盆景走向全世界”。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13 清代黄慎《盆景图》

对此个人的理解是,规则式盆景具有不可变通的规则和凝固的模式,必然会约束和限制作者情感的表达;自然式盆景只需要遵循自然与艺术规律,而没有人为的规则,因此不会影响作者情感的表达和艺术表现的千变万化。盆景作品的高低优劣,最重要的并不是技法,也不仅仅是形式美,而是内在的灵魂。唯有作者用“心”去创作,才有可能产生有灵魂的作品。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14 清代郑板桥《盆梅》

今天重读胡老师当年发表在《花木盆景》上的《谈“传统”》、《再谈“传统》等文章,个人感觉依然获益良多,以为胡老师的这些盆景理念,值得盆景人反复思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通过盆景的创作实践,大家对继承传统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楚。


赵庆泉:我所推崇的“最中国化”


▲图15 清代高凤翰《盆景图》

传播盆景知识,文章转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编者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