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缺“筆”現象:“一畫”難尋

著名畫家方增先先生談起他參與去年的全國美展中國畫展區作品的評選後感慨陳詞,認為中國畫創作的方向以及對傳統的認知似乎出了問題,意筆越來越少,入選的500多件作品,寫意作品只看到四五張,整個展覽,一筆筆畫出來的基本上沒有。此外,許多工筆畫不是工筆意義上的工筆,不是筆法、墨法的結合, 是描、是磨,是靠時間磨蹭出來的,現在的工筆雖然外形漂亮,但沒有內涵,審美淺薄。看到全國美展這樣的情況,覺得全身發涼。

中國畫的缺“筆”現象:“一畫”難尋

鄭利平 花鳥畫

然而,這個中國畫最為基本的常識,似乎被當下的許多畫家所忽略了,存在著三種明顯的傾向:

中國畫的“缺筆”現象,究其根源,與當下畫家對於書法的群體性漠視有關。當代畫家的書法水平普高低下,導致很多畫家不敢在畫面上題字,或者亂題一通,破壞了畫面的完整性。許多作品繪畫本身與題款書法完全不在一個層次。許多畫家認為“畫好就行了”,不願意把時間花在書法上,這種觀念在畫壇特別是青年畫家中非常普遍。毫不誇張說,中國畫藝術正面臨繪畫發展史上的少有的書法危機。

傳統畫論講究“書畫同源”、“書畫同體”,畫家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往往被功利 的市場與浮躁的觀念所左右,正是問題所在。講究“書畫同體”並不是要把中國畫納入書法的軌道,其意義在於中國書畫在“用筆規律”上的相通關係,正如石濤所言:“字與畫者,其具兩端,其功一體。”對於中國畫而言,沒有用筆的根本,就缺少了中國繪畫的根基,而書法應該是提升中國畫“用筆”的必然途徑,缺“筆” 的畫是“油”,是“俗”,便失去了藝術的生命力。

“筆如其人”,石濤崇尚的“一畫論”揭示出中國書畫線條背後隱藏著創作者精神世界的表達和追求,透過畫家用筆方式與線條功利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有無大家氣 象。正是因為它是人的身體狀態、精神面貌、文化素養、筆墨功力等綜合因素的瞬間表現。難怪任伯年看到初學者吳昌碩的“一畫”就斷言“必成大器”。“一畫” 背後的玄機,對於常人而言似乎有點不可思義,卻闡明瞭中國畫最原始、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基因。

“一畫”是有生命的,是任何一位畫家的高度凝鍊,也就是說一個畫家的心血都傾注其中,“一畫”有高下、雅俗、美醜之分,只有不斷的修煉“一畫”的內涵與深度,才能堅守中國畫的民族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