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企業需要銷售團隊嗎?

To B企業需要銷售團隊嗎?

水文,閒來無事可以閱讀

題圖拍於月底將搬的新“家”,2年半跨過3城,搬了5次家

企業發展初期把產品推向市場,此時,需要銷售團隊。

產品圈完市場,此時,銷售團隊第一個被裁員。

按市場普遍的KPI導向:唯結果論。

企業發展的結果是裁掉銷售團隊,照此邏輯,企業根本不需要銷售團隊。

裁銷售這事就不多BB了,之前舉過無數栗子,看看阿里爸爸、美團、餓了麼、無人便利店....各行各業騷操作都類似。其實很好理解,假如你是馬雲,銷售把市場圈的差不多了,躺在公司拿著高提成,你會怎麼做?

廢話不多扯,可證偽的才是科學,沒人能證明銷售圈完市場後終將被裁這個命題是假的之前,就先認為是真的,唯結果論在市場是唯一真理,“不想聽你BB那麼多,我只看結果”,職場的騷年誰沒被這句話懟過?既然兩前提都為真,推出的企業不需要銷售也應為真。

照此推下去,企業不需要銷售怎麼做市場?

似乎,有且只有招代理。

代理現在被資本市場快速套現玩爛了,這個層面無數人掰扯過,我木有仔細研究,雖然最近也研究了不少代理產品,但看來看去確實是多數人掰扯的:坑。

真賺錢的產品好像都不放代理,自己都賺不完,還讓你賺,只有賺代理費的公司才招代理,除非呢些操作起來特別麻煩的,像快遞、外賣配送。

好像聊跑偏了...

今天看了篇幹嘉偉的分享,提到代理出工不出力的現象,尤其是初期不能與公司同進退。當時美團推市場選擇了自營,幹掉了找代理的同行,衝出了千團大戰。

最近對這事深有感觸,我自己代理的產品就是出工不出力,準確的說:不知道怎麼出力。

跟產品方的公司溝通特別的不緊密,本地的市場反饋反應上去沒人理,他們的最新市場信息也hin少反饋給我,每次溝通都是別的代理商做了多少多少商家,卻從不告訴別人怎麼做的,感覺不知道怎麼使勁。

產品是人臉識別,目標市場是幼兒園,離我之前目標市場互聯網企業稍微有一點點距離,接觸幼兒園挺多,卻不知道也不熟悉跟幼兒園簽約的流程節點、週期。他們公司之前目標市場也是互聯網企業,對接人感覺比我瞭解的市場信息都少,人臉識別產品的代理商多數是幼兒園某些產品的供應商,像門禁、圖書之類,推起來比較順滑。

我覺得自己上門陌拜3年多,地推這事應該手拿把掐,木想到做起來舉步維艱,有點不知所措,一不小心就開始了出工不出力,心裡想著幹這事,卻很少去幹。

所以,我覺得幹嘉偉說的不太準確,代理商之所以不出力,更多是因為不會出力,換句話說木有成熟的模式可以複製。

幹嘉偉當時帶美團是找了銷冠,想複製銷冠的模式,理出了上單量這個關鍵考核點,其實,只要他對代理商有足夠的信任,完全可以把這模式複製給代理商來做,考核代理商的上單量。

木有人會跟錢過不去,之所以過不去,多數是沒找到搞錢的路子。

產品初期要收集市場反饋,這可能確實不如直營團隊溝通容易。可這形成的原因應該是雙方互不信任,或者說沒找到靠譜的代理商。你覺得他會洩露你的商業機密,他覺得你會在當地放無數代理。

問題是直營團隊多數也是在外地,跟與代理商的相處模式沒啥區別,唯一的不同是,公司的制度可以對員工有約束力。

這個問題有解不?

忒簡單了,找到那些遵守合同條款的代理商不就可以了?

哪裡找?

我自己覺得自己hin靠譜,歡迎2B企業來談談。一起找出最核心的增長點,快速複製,大夥分錢。

搞大了想砍掉代理商怎麼辦?

那就更簡單了,每個客戶分成俺只取3年。

為什麼這麼大氣?

現在的產品1年半就過季了,3年後俺是相信有更好的產品滴。

重點是,你的公司也可以有新產品。

就到這吧。

2017年5月31號,從上海搬到廣州,17年10月15號,從廣州搬到深圳,18年4月1號,從深圳搬到廣州,18年11月23號,從電房搬到樓梯房,19年11月23號,從小區房搬到城中村。

記個日記,怕忘了時間線。

搞錢的第一要務是最小成本,其次,才是最小成本試錯。活下去才能有持續試錯的機會。

我不確定自己永遠靠譜

但我的手機號永不更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