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山就势,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湖南省通道侗寨古建筑群

侗寨古建筑群,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芋头村,占地11.6万平方米,有鼓楼四座、风雨桥三座、门楼一座、古井二口、萨岁坛二个、古驿道1.6公里、侗族吊脚木楼七十八幢,造型各异。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建寨,明嘉靖三年(1524年),户增人旺,建筑规模扩大,形成村寨。明万历年间修驿道,清顺治年间遭火灾,复建后形成以芋头溪流为轴线向两边分叉布置的七个聚居群。

因山就势,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湖南省通道侗寨古建筑群


村寨现有鼓楼4个:寨中鼓楼简朴地立于田中;龙氏鼓楼昂然立于山上最高处;芦笙鼓楼雕梁画栋最漂亮,为九层密檐攒尖芦笙顶木楼,下五层为四角,上四层为八角,翘檐上下都塑有龙凤花鸟图案,金光闪亮;牙上鼓楼最为奇险,一半搭在山坡上,一半悬于山坡下,由17根梨木柱子支撑,最长的一根有9.1米高。风雨桥2座:分别为塘头桥和塘坪桥:塘头桥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塘坪风雨桥建于清光绪7年,上团三进堂营建,民国十年修复,建筑面积约10㎡。

因山就势,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湖南省通道侗寨古建筑群


门楼1座:位于村寨出入口塘坪桥东部。

因山就势,结构造型具有典型的侗族风格,湖南省通道侗寨古建筑群


龙门1座:位于龙氏鼓楼以北半山腰。

古井3口:其中位于村寨西北部山脚乾隆古井为乾隆50年建,旁边有井碑,自建井以来井水常年不涸,井水清凉可口。

萨岁坛1个:始建于明代,分萨玛坛和萨坛两部分,萨玛坛呈扇行,阔4.5米,进深4.1米,石台构架,内设高祭台。萨坛植有三棵松柏,并呈三角行分布,正面两棵,后面一棵,进深6米,土筑台基,拜台高1.5米。

古驿道1.6公里:明万历年间修建,全部用勘筑打制成型的青石板铺成,当年西蜀丞相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曾走过这条驿道。中国工农红军过草地由此西进,其中有一部分也是踏着这条古驿道上的青石板翻过芋头界走进贵州。

芋头侗寨,从建寨选址,布置建筑物,到规划村寨于周围环境的协调及人们衣食住行、祭祀,都是传统堪舆学说在侗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寨内各类建筑因地制宜,依山势,顺风水分别布置建筑物,将自然风光与人为创造结成天、地、人三位一体,充分展示了侗民族的古朴憨厚和聪明才智。芋头侗寨的建筑属于典型的山地沟谷侗寨山脊型和山谷型建筑模式。寨内所保存的建筑,无论是从整体到局部,还是从布局到工艺,都融汇了侗族工艺的传统和山里人的朴实风格,全面反映了侗族的民族史和民俗史。

2001年6月,芋头侗寨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