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中國孩子都有《狗十三》的影子,願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不步後塵

文|少年常樂遊

01

《狗十三》這部電影在2013年就製作完成,但在2018年才上映,足足被壓了五年,其電影內容也是十分壓抑。電影一上映就引起了熱議,雖然電影中很多部分有些過分激烈,有些不合常理,有些沒有邏輯,甚至讓人猜不透,但大多的是引起了觀眾的共鳴,誰能否認自己和李玩(電影主人公)的遭遇沒有或多或少的相似呢?

中國式的家庭教育雖然在時代的進步下漸漸比從前好了許多,但總還是會有從前的大家長式的影子,這是一代代傳下來的毛病,不可能輕易改變,家長曾經對待我們的,我們會以同樣的方式反饋在孩子身上。我們曾經嗤之以鼻,覺得不要變成家長的樣子,最後卻無奈地成了家長當時的樣子。最可怕的是,我們還自以為是的理解了父母當時的苦心,告訴孩子,“今後你當了父母就會理解我了”,其實,你不過是不願為了孩子改變那套接受了那麼久的中國式教育體系而已。

《狗十三》在我的理解裡就是像狗一樣的十三歲。李玩本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女孩子,在經過種種的中國式家庭教育,她漸漸變成一個沉默寡言,不知道在想些什麼,但卻照著父親的希望變成了父親想讓她變成的樣子。

一開始一家人都順著李玩,但在感覺給李玩的縱容過多,於是無法“控制”李玩時,父親開始了他的打罵教育,在一頓收拾過後,李玩終於認清現實,開始“聽話”了。其實,這不過是傳統的中國式教育,李玩想要他們認真地對待找“愛因斯坦”這件事,可是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其他人,有誰是真心在找的,所以狗狗丟了,本應該被安慰的李玩,卻因為爺爺給李玩送衣服摔了跤,奶奶去尋找李玩迷了路,所以這件事變成了李玩的錯誤,她不應該固執去找狗狗,使得爺爺奶奶因她出事。(我承認李玩推爺爺的確不對,電影有一定的戲劇和誇張性)於是他們覺得給李玩的愛滿了,使得一個孩子竟然蹬鼻子上臉。其實他們何嘗認真地為李玩考慮,李玩想要的不過是一個梨,可他們給李玩塞了一嘴的蘋果,還埋怨李玩“身在福中不知福”,於是她不僅要吃下這些蘋果,還要被逼著向送蘋果的家人道歉和道謝。

大多中國孩子都有《狗十三》的影子,願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不步後塵

其實,這不過就是家長太懶了而已,針對孩子的需求,不想認真考慮,因為孩子長大的過程太長了,使得我們不想每件事都費心力,大多時候,家長不過是把孩子當做自己的附屬物,多少人打著愛的旗號對著孩子說我是為了你好,卻沒有認真問過孩子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多少孩子因為不同程度的打罵而逐漸“乖巧聽話”,多少孩子開始變得小心翼翼看著家長的臉色,多少孩子因為父母的期望而努力學習,多少孩子被和隔壁家的孩子比較,“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老話在中國盛傳不衰。像馴養一條狗一般,吠一嗓子,就賞一棒子,直到他們天性泯滅,標準而統一地生長。打一個巴掌給一個甜棗,給甜棗時也不會承認是自己錯了,答應過的事情也總因為各種“合理”的理由辦不到。

大多中國孩子都有《狗十三》的影子,願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不步後塵

中國式家長總是太急,他們總是不給你半點反應的時間,覺得你應該是時候懂事了,覺得你這個時候應該去幹什麼了,在孩子還沒有適應的時候,父母就已經開始用打罵的方式逼著孩子快速成長,成長為他們想要孩子成為的那個樣子。

殊不知,在孩子心裡,已經埋下了陰影,哪怕表面上風平浪靜,不哭不鬧,實際上對人格已經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害。

02

小時候,我們最害怕也最討厭的就是成為父母的樣子,有多少中國孩子在小時候暗自決定一定不要成為父母的樣子,最後長大了有了孩子又好像理解了父母的苦心,於是重蹈了父母的後路,哪怕程度比自己的父母輕,可他們終究還是變成了自己父母的樣子。

我最討厭的一些話就是,“都是為了你好”“要不是因為你,我和你爸早離婚了”“我們那會就是這麼過來的,為什麼到了你這裡就不行”。時代在進步,中國式的野蠻教育也應該進步。

03

令我欣慰的是,現在很多人都開始漸漸成為了我們想要成為的父母。

戚薇在《拜託了冰箱》曾表示自己和lucky相處時不會把lucky當做小孩子,她會認真地聽lucky說話,像和大人一樣交流。在《我家小兩口》中,戚薇化妝時lucky打來了電話,戚薇認真地回答了lucky每一個問題,彈幕裡有人說lucky講話很成熟像個小大人,講話的邏輯性也很好,我想,這應該也歸功於戚薇和李承鉉平時尊重lucky的意願,所以lucky的思考能力才會這麼好吧。在掛電話時,lucky遲遲不掛電話,戚薇和李承鉉也沒有表現出任何不耐煩。

大多中國孩子都有《狗十三》的影子,願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不步後塵

同樣做的好的還有霍思燕和杜江的兒子嗯哼。杜江寵霍思燕,也教育兒子嗯哼愛媽媽,網上曾一度羨慕霍思燕有這麼一個好兒子,杜江和嗯哼將霍思燕寵成了公主。嗯哼很小的時候情商就很高了,可以看得出,杜江將嗯哼培養得十分陽光正能量。節目當中杜江問嗯哼“媽媽和我你最喜歡哪個?”嗯哼回答道“當然是媽媽呀”,接著,杜江又問“那媽媽和小泡芙呢?”要知道,在節目中嗯哼最喜歡的就是小泡芙了,但是嗯哼依舊回答道“媽媽呀”,杜江不死心,繼續問道,“那泡芙和爸爸呢?”嗯哼依然回答“還是媽媽。”爸爸杜江也是很驚訝,他說,沒有媽媽了呀,你怎麼還選媽媽呢?嗯哼大王非常認真地說,“因為你告訴我,什麼時候都要愛媽媽呀,這是你告訴我的呀,要時刻保護媽媽呀”。霍思燕和杜江之間從來不會把彼此的愛意藏著掖著,他們會每天跟對方你,也會每天告訴嗯哼爸爸媽媽很愛他,儘管有時候兒子也會成為他們恩愛的小燈泡,但是這一點都不妨礙他們彼此之間的感情。可以說,一個好的原生家庭,培養出的孩子無疑是自信陽光而又充滿愛的。這樣的父母,一定不會用老套的中國式教育來對待自己的孩子。

記得有次選房子,杜江家選到了最不好的,小孩子自然是不喜歡的,杜江放任嗯哼哭泣,讓他將心目中的委屈釋放出來,等到嗯哼平靜下來,問杜江“爸爸,你也不喜歡這個房子對嗎”杜江答道“我也不喜歡,但是房子是用石頭選的,在拿到石頭的時候我們也不知道石頭對應的是哪個房子,誰知道呢,碰上了咱們就想辦法一起面對,我覺得這裡挺酷的,我覺得我能住,為什麼你不能住呢”。孩子畢竟只是孩子,他一定會有情緒,而在情緒發洩後再和他耐心講明道理,他一定可以明白的。《爸爸去哪兒》有很多選到壞房子的家庭,最怕的就是孩子發洩情緒發到一半就被大人罵回去了,覺得孩子嬌氣。尤其是第一季的“石頭”的爸爸郭濤,我覺得就是典型的中國式教育家長。

大多中國孩子都有《狗十三》的影子,願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不步後塵

大多中國孩子都有《狗十三》的影子,願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不步後塵

大多中國孩子都有《狗十三》的影子,願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不步後塵

04

我在我的另一篇文章《102老爸想把75歲兒子送到養老院,因為嫌兒子太無聊影響他長壽》中曾說過“最好的父親,或許就是我愛你,但我不會干預你的生活,你是我最愛的孩子,我希望你快樂,但我不會強求你些什麼,也不指望你些什麼,我把我最好的愛給你,願你尊重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而我也去追求自己所愛。”孩子本就是獨立的個體,不應該成為家長的附屬品,

而孩子帶給你的感動也是任何事情都換不來的。

杜江給嗯哼寫的一封信當時使很多人落淚:

“想到你竟如此的小

簡直是一條軟體的蟲子

當我伸出偌大的雙手

卻不知如何抱你

你第一次見我,

就面似老人,就滿臉皺紋,

你究竟走了多長的時間多少的路

才從生命的源頭

跌進我的手中

你冷不丁發出一個聲音

把自己輕輕嚇了一跳

你原本想笑來著

沒有笑好,卻哭了

全亂套了

吃飯和睡覺

白天和黑夜

生活得重新安排

現在幾點了

滿月了

給你剃個光頭

留下第一縷頭髮

用一根紅線繫好

放進你的相冊

等哪一天你也老了

還能看看它

就跟談戀愛時一樣

我又開始說些可笑的話

比如說大高樓很高

比如說大蘋果很大

上一回是你媽媽笑了

這一回是我笑了

你只是瞪著兩隻大眼

彷彿看我

你嘰裡咕嚕的言語

都是生命的密碼吧

你對我說了那麼多

我一聽,傻了

我三十歲了,你三個月了

我抱著你,你也抱著我

身後那個偷偷爬上來的孩子

是叫個月亮吧

我彷彿也是第一次看見它

把整齊的都弄亂了

把站著的都打翻了

把乾淨的都玩髒了

你便快樂地笑了

你病了,等於是天塌了

我們都成了沒主意的人

我們對醫生微笑

我們對護士微笑

我們不停地點頭

恨自己和他們攀不上親戚

跌倒了

你趴在地上不起來

左瞧右瞧,你看見了我

於是,你哭了

跌倒了

你趴在地上不起來

左瞧右瞧,你沒有看見我

於是,你自己爬起來

突然間有個想法

想自己一夜間變老

這樣就能看見

你長大後的樣子了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沒能實現的夢想還是我的

與你無關,就讓它們與你無關吧

你何妨做一個全新的夢

那夢裡,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卻仍不準備獻給你我的一生

這是我的固執

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

我愛你,僅此而已

我愛你,僅此而已

然而我愛你多些

就像我父親愛我多些

事情只能如此”

不將自己的意志變成孩子的意志,不將自己的希望變成孩子的壓力,只願你做你自己就好。

願所有不想變成自己家長的孩子能在長大後如願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家長的樣子,而不是和自己的孩子說“我現在能明白我父母為何那樣對我了”“你長大就能明白我的苦心了”。

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孩子,曾是孩子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

大多中國孩子都有《狗十三》的影子,願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不步後塵


愛生活,愛分享。析綜藝,愛電影,喜讀書。點擊關注我,我將帶你以不一樣的角度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