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焦】潘光偉: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實現我國理財業務高質量發展

11月8日,2019年兩岸暨港澳銀行業財富管理論壇在天津召開。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出席會議並致辭。

【熱點聚焦】潘光偉: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實現我國理財業務高質量發展

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出席會議並致辭

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實現我國理財業務高質量發展

值此深秋之時,十分高興與諸位相聚於天津,共同研究探討新時期財富管理市場轉型與發展話題。藉此機會,我謹代表中國銀行業協會,對各位領導和嘉賓的蒞臨表示熱烈歡迎!對我們的長期合作伙伴香港銀行學會、金融時報社、臺灣金融研訓院和澳門金融學會表示衷心的感謝!對天津市政府、天津銀保監局、天津市銀行業協會、金融街88號論壇給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對本次論壇的承辦單位渤海銀行表示誠摯的謝意!

金融事業、人才為本;培養人才、功在千秋。習近平主席曾指出:“要大力培養、選拔、使用政治過硬、作風優良、業務精通的金融人才”。中銀協始終致力於打造國際化、專業化的金融人才培養平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專業水準和職業操守的金融從業人員隊伍,與論壇並行舉辦的全國傑出財富管理師大賽正是以此為目標,打造了一批精通國際業務規則、熟知海內外資產配置的精英型財富管理師隊伍。該項比賽至今已舉辦10屆,複賽階段近400家機構、7000名選手參賽,評選出了600名傑出財富管理師,這些精英人才在全國各地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不同崗位上貢獻著他們的青春芳華,為助推財富管理市場穩健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此對這些獲獎選手也表示衷心的祝賀!

藉此機會,我想就理財市場發展情況談幾點意見:

一、資管新規開啟資管行業新徵程,沉穩應變,銀行理財迎來了轉型發展的新格局

去年4月資管新規發佈實施,標誌著資管行業統一監管時代的到來。隨後,理財新規、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及近期理財子公司淨資本管理辦法、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等配套細則逐步落地出臺,與資管新規保持一致,且前後呼應、互為耦合,意義重大。一方面,配套細則保持了資管新規去槓桿和資管業務統一監管的核心原則,有效引導銀行理財迴歸代客理財的資管業務本源。另一方面,配套細則對資管業務關鍵要素進行了詳細補充和說明,提升了執行層面的可操作性。在百萬億資管市場中,銀行理財(截至2019年6月末,銀行理財在整個資管市場中佔比約為20%)作為最為重要的參與方也迎來了發展史上首次重大轉型,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新變化。

一是理財業務總體保持平穩。近年來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較快,尤其是從2007年至2015年間,理財產品餘額年均複合增長率為50%,2016年才逐步放緩,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等政策發佈後,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總體平穩,未出現大幅波動,呈現出更為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態勢。截至2019年6月末,非保本理財產品 4.7 萬隻,存續餘額22.18萬億,與2018年末基本持平。

二是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首先,同業理財規模與佔比“雙降”。截至 2019 年6月末,同業理財存續餘額0.99萬億,較2018年初減少2.27萬億,降幅達69.67%;佔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4.45%,較2017年初的 23%下降逾18個百分點,“資金空轉”現象明顯減少。其次,理財產品募集形式以公募為主。截至2019 年6月末,公募理財產品存續餘額21.08 萬億,佔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95.07%。再次,債券等標準化資產是理財資金配置的主要資產。截至2019年6月末,非保本理財資金投向存款、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的餘額佔非保本理財產品投資餘額的66.87%。

三是堅持以服務客戶為中心。銀行理財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普羅大眾,銀行理財為居民財富保值增值做出了積極貢獻。基於投資者日益多樣化的投資需求和風險偏好,各商業銀行積極順應監管導向,加大產品研發力度,不斷提高理財產品的廣度和客戶覆蓋面,陸續上線類貨幣基金開放式產品、混合類非固收產品等。通過專業化、個性化的產品為投資者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跨市場的理財投資服務。銀行理財業務堅持以服務客戶為中心,遵循風險收益的平衡,為投資者提供了穩健、可持續的理財收益。2019年上半年,非保本理財產品累計兌付客戶收益4801億元。

四是有力地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銀行理財通過配置債券、非標資產等方式直接或間接進入實體經濟,有力地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截至2019年6月末,非保本理財共持有資產餘額 25.12萬億。其中,國債、地方政府債券、中央銀行票據、政府機構債券和政策性金融債券佔非保本理財投資資產餘額的 7.84%;商業性金融債券、同業存單、企業債券、公司債券、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資產支持證券和外國債券佔非保本理財投資資產餘額的48.09%。銀行理財在降低融資成本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一是在打破剛兌、產品淨值化的大背景下,市場上的無風險利率下降,進而帶動企業融資成本下降。二是資管新規將嵌套層級限制為一層,禁止開展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縮短了融資鏈條,進而降低了企業實體融資成本。三是允許理財子公司直接投資股票,或將為股票市場引入龐大的潛在客戶群體和機構投資者,帶來更穩定的資金來源,進而拓展資本市場發展,提升企業在資本市場中的直接融資能力。

二、平穩過渡,妥善處置轉型發展中的問題

由於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模式的轉變,客觀上對市場和行業造成一定衝擊,銀行理財業務遇到以下幾方面的挑戰。

一是存量資產處置問題。資管新規出臺後,要求金融機構應當制定過渡期內的資產管理業務整改計劃,明確時間進度安排,明確過渡期至2020年底。但從目前幾種壓降路徑來看,資產自然到期只適用於部分資產,提前還款存在契約修訂障礙,非標轉標路徑不暢,回表資本消耗過高,打包和發行新產品困難。如何進一步加大創新,拓展化解存量資產的方式和渠道,以市場化、多元化、專業化的方式審慎妥善處理存量資產,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

二是理財子公司面臨定位及發展等系列問題。首先是理財子公司與母行之間的關係梳理難題。包括子公司與原資產管理部之間的分工及權責關係、與母行私人銀行部之間的定位及分工關係等問題。其次是理財子公司差異化發展的問題。儘管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客戶基礎、資產規模等方面具備比較優勢,但與公募基金等資產管理機構相比,仍面臨投研體系不足、市場化激勵不到位等問題。此外,還有文化理念轉變的挑戰、公司化運作的挑戰、業務轉型的挑戰等。

三是投資者教育問題。在市場利率持續走低、理財剛兌的條件下,理財產品已經成為零售和私行客戶最重要的投資方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反過來固化了客戶需求的“感性選擇”。在2020年底過渡期後,銀行理財要打破剛兌、完全實行淨值化管理,風險由客戶自擔,則必須實現客戶需求由“感性選擇”向“理性選擇”轉變。然而,投資者教育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尤其是長期以來,我國投資者理財中以儲蓄類資產為主,對於理財保本、保收益的概念根深蒂固,風險偏好長期較低,短期內改變投資者的投資理念和風險偏好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四是投研能力不足問題。過去,銀行擅長投資債權類資產,整體風險偏好偏低,即便是銀行系的公募基金公司,股票投資比例也明顯低於行業平均水平。而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等機構已在股票投資領域積累了20多年的經驗,在策略選擇、風險控制等領域均有豐富經驗,銀行理財與之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亟需組建相應的投研團隊,提升投研能力。

三、積極轉型,努力實現銀行理財高質量發展

針對目前銀行理財在淨值化、公司化轉型中面對的困難和挑戰,各機構應儘快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推動轉型工作順利進行。

一是運行模式公司化。在監管部門發佈《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之後,商業銀行紛紛申請設立理財子公司。截至目前,已有31家商業銀行公告了理財子公司設立計劃,其中7家已先後開業,5家正處於籌建階段。公司制運行模式能將資產管理業務與銀行傳統業務有效隔離,有助於實現收益和成本的獨立核算,更好地隔離風險,推動資產業務的健康發展。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理財業務子公司制運營模式將是大勢所趨。

二是理財產品淨值化。淨值化是理財產品轉型的方向和重點。但由於淨值型產品無預期收益率,且收益波動較大,現有投資者接受度不高。資管新規後,商業銀行發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的速度有所增加,但產品規模佔比仍較低。截至2019年6月末,淨值型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7.89萬億,同比增加4.30萬億,增幅達118.33%;淨值型產品佔全部非保本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35.56%。商業銀行需進一步搭建資產估值、信息披露、風險監控等核算和運行體系,針對不同客群分步驟推出淨值型的新產品,同時也要夯實產品淨值化管理基礎,把“類基金”產品作為長期轉型目標,部署固收類、混合類和權益類、商品和衍生品類四大產品線,搭建完善的淨值化產品體系。

三是資產配置多樣化。過去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結構簡單、同質化嚴重,在“剛性兌付”的保證下,仍能吸引大多數穩健型客戶。但隨著資管業務的轉型,必須通過多樣化的資產配置重構產品的吸引力。因此,商業銀行應堅持多維度體系,通過“自主投資+主動委外投資”並行方式,搭建包括商品類資產、外匯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另類資產等在內的資產配置體系,實現對不同類型資產的針對性投資,真正實現大類資產配置。

四是投研能力專業化。理財子公司可以實現貨幣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衍生品市場、養老金市場等全市場投資,在豐富理財業務投資領域的同時也對商業銀行現行投研能力提出了較大挑戰。商業銀行需進一步搭建完善的投研體系,補齊此前在權益市場投資經驗不足的短板,提升投研能力的專業化水平。

中銀協始終協助銀行業提升專業化水平,一方面,我們每年開展銀行從業資格考試、高級財富管理師資格認證和財富管理大賽,幫助廣大銀行業從業人員提升專業能力;另一方面,在稍後的大會上,我們還將發佈近期兩項高水平重要成果,分別是《中國私人銀行行業發展報告(2018)——暨中國家族財富管理與傳承白皮書》和《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指數報告》,希望兩個報告能為銀行業同仁提供有益參考和決策支持。

“行百里者半九十”,銀行理財應不忘初心、迴歸本源、合規發展,秉持“受人之託、代客理財”的初衷,不忘初心,堅定信念,攻堅克難,繼續前進,以發展促轉型,以轉型立新功,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防範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服務好銀行客戶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開創我國財富管理業務發展更加輝煌的未來。

【熱點聚焦】潘光偉: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實現我國理財業務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