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調養系列---肝主疏洩

心、肝、脾、肺、腎的“五臟”是中醫藏象學說的核心內容。中醫的臟腑名稱與西醫的臟器雖然相同,但是在生理、解剖、病理等方面的含義卻有極大的差別。在西醫理論中,哪個臟器出了問題就單獨進行診治,而中醫“五臟”是一個生理、病理上的綜合概念,注重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在診治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內臟器官。中醫所說的肝與西醫所講的肝臟有什麼不同?中醫肝病有哪些症狀表現?又該如何對症治療?神農本草堂中醫大講堂為您答疑解惑。
五臟調養系列---肝主疏洩


中醫對肝的生理功能描述

肝主謀慮疏洩

《內經》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主疏洩。肝藏血,血舍魂。肝在志為怒。悲怒氣逆則傷肝。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善恐 。

肝主藏血

《內經》肝藏血,血舍魂。飲食入胃,散精於肝 。

肝主爪筋

《內經》肝生筋,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 。肝者,其華在爪,其主在筋 。

肝開竅於目

《內經》肝主目,肝氣通於目,肝氣和則目能辨五色矣,目得血則能視 。

從肝的生理病理看來,中醫講的肝在分泌和貯藏膽汁方面,與西醫的肝膽基本相同。但在精神情志、主筋、藏血等方面,與西醫的肝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中醫的肝與西醫的腦、脊髓、植物神經、心血管、內分泌、生殖等系統有關。
五臟調養系列---肝主疏洩

肝氣鬱結 常見表現

肝氣鬱結證

[症狀表現]

以急躁易怒、兩脅脹痛、脈弦為主證。或有精神抑鬱、頭暈、噯氣、胸脅竄痛,食慾不振,口苦或嘔吐,腹痛,腹瀉,月經不調,舌苔白潤 。若肝鬱日久,引起血瘀,則兼見痞塊 (肝脾腫大),舌邊有瘀點,脈弦或澀。

[西醫對照]

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膽囊炎、神經官能症、肺結核、月經失調等證。

[發病機理]

因精神刺激,肝氣不能疏洩,經脈之氣阻滯所致。

[對症方藥] 柴胡疏肝丸。

肝鬱及月經不調可用逍遙散。兼血瘀可加入治血藥。陰虛選用小柴胡湯,去燥溼藥加首烏、女貞子、沙參等養肝藥。

肝火上炎證

[症狀表現]

以頭痛劇烈,眼紅而痛,易怒,舌尖邊紅,脈弦數有力為主證。或有眩暈,耳鳴或聾,睡眠不安,吐血衄血,脅痛,苔黃或厚而乾等症。

[西醫對照]

高血壓病、狂躁型精神病、中耳炎、上消化道出血、眼部急性炎症可見此證。

[發病機理]

因氣鬱化火,或嗜好菸酒,多食肥膩,以致蘊熱化火,火盛於上。

[對症方藥] 龍膽瀉肝丸。

肝陽上亢肝火盛的,用龍膽瀉肝湯去柴胡 (因有升發作用) 加石決明、牛膝以增強其降火之力。上消化道出血由於肝火盛引起的,可用龍膽草、梔仁、黃芩、大黃、生地、旱蓮草、紫珠草、側柏葉等清肝瀉火止血藥 (凡上部出血忌用升提藥)。白血病屬於肝火盛而有出血的,用當歸蘆薈丸。

肝陽亢盛證

五臟調養系列---肝主疏洩

肝陽上亢的 常見表現

[症狀表現]

以頭痛、眩暈、易怒、脈弦為主證。或有視物不清、脅痛、口苦、舌邊紅、苔白等症。

[西醫對照]

腦血管意外可見此證。

[發病機理]

由於素體陰不足,加以惱怒憂思,氣鬱化熱,及嗜好飲酒,多食肥膩,生溼生痰,痰熱內蘊,又能耗陰,陰不制陽,肝陽偏亢,升發太過。

[對症方藥] 用羚羊鉤藤湯。

肝陽上亢,可用石決鉤藤飲以平肝熄風潛陽;若苔黃脈數是兼熱,可加黃芩、蓮子心以清熱。

心、肝、脾、肺、腎的“五臟”是中醫藏象學說的核心內容。中醫的臟腑名稱與西醫的臟器雖然相同,但是在生理、解剖、病理等方面的含義卻有極大的差別。在西醫理論中,哪個臟器出了問題就單獨進行診治,而中醫“五臟”是一個生理、病理上的綜合概念,注重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在診治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神農本草堂一指老師

中醫基礎理論講座(節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