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17個區縣推行縣域緊密型醫共體試點

  • 上下級醫院互派人員,就是縱聯中的“人通”。“醫通”和“財通”則是龍頭單位與基層醫療機構實行學科共建、技術共享、利益共享,讓基層的學科強起來。

  • 醫共體還構建“資金池”“編制池”兩池,“職稱、項目、設備、專家”四庫,充分利用基層醫療機構的人財物資源,抱團發展。

“李醫生,吃飯沒?”11月4日一大早,李德權就出現在忠縣石子鄉衛生院,熟絡的病人和他打招呼,他笑眯眯地回應。

李德權是忠縣中醫院康復科副主任醫師。去年9月以來,他總會定期到石子鄉衛生院坐診、查房,這大大提升了石子鄉衛生院的中醫康復水平。上鄉衛生院整體搬遷,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其門診量同比增長了約28%。

石子鄉衛生院的變化得益於縣域緊密型醫共體試點。如今,全市共有17個區縣正在推進縣域緊密型醫共體試點,在醫共體內部,實行“醫通、財通、人通”,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方便基層群眾就醫。

縱聯:“三通”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李德權到石子鄉衛生院坐診,是因為縣中醫院正是石子鄉衛生院的醫共體龍頭單位。去年9月,以忠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為主的龍頭單位,分別與25家和17家基層醫療機構組建起兩大醫共體,通過學科聯建、管理聯動、人才聯用、資源聯享、藥械聯購、上下聯轉、信息聯通、績效聯考等縱向“八聯”,實現“醫通、人通、財通”,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上下級醫院互派人員,就是縱聯中的‘人通’。”忠縣衛生健康委主任申繼旭介紹,龍頭單位每年要選派具有業務能力的醫生到基層醫療機構坐診,基層醫療機構選派同等數量的醫務人員到龍頭單位進修學習。

除了李德權外,石子鄉衛生院也派出喬桂香到忠縣中醫院進修。“我學到很多康復技術,拓寬了眼界,讓我工作更有底氣了。”喬桂香說,這樣的學習很實用。其實,“人通”也體現在病人的雙轉上。在喬桂香所在的衛生院康復科,如今就住著從縣中醫院轉下來的陳國鋒。一個月前,因車禍導致右下肢骨折的他被送到縣中醫院治療,病症平穩後,他被轉回鄉衛生院治療。

“這樣報銷比例更高,既治了病,又節約了錢。”陳國鋒說。

陳國鋒的就診經歷就是分級診療中的雙向轉診。在很多地方,往下轉常常是一道難題,但今年以來,忠縣全縣下轉病人658人次,同比增長18%

在“醫通”“財通”上,龍頭單位與基層醫療機構實行學科共建、技術共享、利益共享,讓基層的學科強起來。學科強了,自然能帶動基層能力的提升。同時,醫共體內部實現“信息通”,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電子處方信息是共享的,便於居民就診、轉診及病歷評查、處方點評、質量管控。

橫合:設立“資金池”“編制池”,不讓一個基層醫療機構掉隊

3700平方米的業務大樓,DR、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要是放在前些年,譚家瓊根本不敢想。作為石子鄉衛生院院長,譚家瓊有些感慨地說,“要不是有‘資金池’的支持,哪有底氣。”譚家瓊依然記得鄉衛生院搬遷前的窘境——夾在兩棟居民樓之間,門診只有一個診室,一個病房要擠三四張床。

去年9月,在縱向組建醫共體的同時,依託縣醫院管理中心,忠縣42個基層醫療機構實行集團化管理,建立“橫合”醫共體,構建“資金池”“編制池”兩池,“職稱、項目、設備、專家”四庫,充分利用基層醫療機構的人財物資源,抱團發展。

“資金池”每年按照基層醫療機構醫療收入的5%、縣級醫院盈餘的2%提取資金,加上一部分財政專項資金,用於基層醫療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設施設備購置、學科發展、人才引進等方面。

“‘資金池’的作用在於託底基層醫療機構發展,不讓一個機構掉隊。”申繼旭說,困擾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一大難題就是人才,為了把人才留在基層,忠縣構建了“編制池”“職稱庫”,即整合全縣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編制總量,實行拉通使用128個編制、56個高級職稱崗位,“比如這個單位缺人,但沒有編制,那我就用其他單位的編制,把人留下來。”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縣強、鄉活、村穩。”申繼旭說,目前,忠縣縣域內就診率和基層首診率分別達92.6%和72.45%,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群眾看病難。

裂變:從3個到19個,醫共體在重慶“開花”

除忠縣外,2018年,我市還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潼南區試點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實行“財通、醫通、人通”。

三個區縣的試點建設也各不相同,潼南是以區人民醫院和中醫院為龍頭組建了縱向聯合醫共體;彭水是將所有基層醫療機構“打捆”組建橫向聯合的醫共體;忠縣則是在兩家縣級公立醫院為核心的基礎上,

採取“1+1+X+N”(即1所城市三級醫院、1所縣級公立醫院、X個鄉鎮衛生院、N個村衛生室)模式,組建“縱聯橫合”的醫聯體。

從試點情況看,在彭水,醫院集團“資金池”累積投資約5.1億元,新改擴建基層醫療機構40所、撤併鄉衛生分院21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人次逐年上升,2018年門急診、出院人次較改革前分別上升72.0%、245.5%;基層業務用房、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較改革前分別增長7.2、3.4、2.7倍。

“近4年來,彭水分級診療基層診療量佔總診療量的比例保持在72%以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說,基層越來越好,倒逼著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縣級醫院不得不針對縣域內外轉率較高的病種,加強急診急救、重症醫學、重點專科及特色專科建設,提升其服務能力和水平,使疑難重症、大型手術等患者能在縣級醫院就診。目前,彭水縣域內就診率已上升到87%。

通過試點建設,潼南醫療衛生髮展也在悄悄發生改變——該區龍頭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建立急診、腎內科、骨科、普外科等11個“聯建科室”;2018年以來,雙向轉診2031人次;建成影像中心,開展遠程診療,基層醫院上傳影像937張,會診200餘次。2018年,全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佔區域內總診療人次的比例達73.96%,區內就診率達89.97%。如今,緊密型醫共體建設已不限於上述3個區縣,今年已擴大到全市17個區縣。

“初步來看,縣域服務能力得到提升,區縣醫院平均收治病種數達2261種,診斷符合率達96.7%。”市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基層診療人次連續兩年實現增長,縣域內就診率91.2%,基本實現常見病多發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

“緊密型醫共體建設解決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差、發展資金少、基層人才缺、積極性差、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難題。”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周林說,“三通”試點建設讓群眾就近享有更高質量的醫療衛生服務,也走出了新時代基層衛生事業發展改革的新路子。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大健康派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