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應該閉上嘴?

首發: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這段時間良叔在休假,回老家玩了幾天。

我的一位前輩,組了個局,請我和幾位年輕人聚聚。

那幾個年輕人,我都不認識。但是其中有兩個人,竟然看過我的書。他們很興奮。

特別是其中一位,開始高談闊論他的一些見解,有為人處世、時事政治,還有一些哲學問題。

每每發表完,就會問我:“徐老師,我說的有道理吧?”我馬上點點頭。他得到鼓舞后,開始了下一段的演講。

其實,我挺喜歡這種人的。因為他會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而我則能少說很多話,節省不少精力。

但是,反過來想,如果我是他,一定不會只顧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會適當地閉嘴。

因為,我不想太過關注自我,而浪費一次向別人學習的機會。

良叔並非吹噓自己。但是作為一個過來人,可以給不少年輕人具體的建議。

而對於這位年輕人的自我表達,除了能讓自己感覺好點外,並不能給自己帶來任何收穫。

什麼時候應該閉上嘴?

良叔不太贊同“沉默是金”的說法。

有些時候必須勇於表達,但是當你面對的是一個比你厲害的人時(不包括領導),這句成語便能生效。因為,沉默會讓你收穫很多

而過於自我的表達,不但讓你失去長進的良機,還會出賣自己的無知。

有一位叫“水晶先生”的人,寫過一篇文章,講述自己拜會晚年張愛玲的經歷。

那時的張愛玲深居簡出,不見朋友,更不見讀者或“粉絲”。

而這位水晶先生,卻非常幸運。通過一些渠道,他終於見到了仰慕已久的張愛玲。

但是,這位先生也很不幸,因為他浪費了這次機會。

從那篇文章來看,水晶先生一直滔滔不絕地發表各種觀點。

有的是對張愛玲作品的評價;有的是對章回體小說看法;還批評沈從文的《長河》並不成功;說錢鍾書的《圍城》寫的太cute,不能看第二遍......

整個過程,張愛玲的回應很少,只是說:“嗯......”

直到水晶先生說《金瓶梅》不好時,張愛玲雖驚訝,也沒有明確反對。

僅僅說自己每次讀到宋蕙蓮,以及李瓶兒臨終的兩段時,都要大哭一場。

水晶先生又開始為自己辯護,堅持認為《金瓶梅》寫得粗製濫造、庸俗淫穢。

看到這篇文章時,一個自詡不凡、絮絮叨叨的男人躍然紙上,讓人怎麼也不會覺得他有多麼博學。

反而覺得,見到張愛玲多麼令人羨慕的事,但水晶先生卻“口水多過茶”,只沉浸在自我抒情之中,既沒抓住討教的機會,還貽笑大方。

你說,這算是聰明人嗎?

什麼時候應該閉上嘴?

說到“沉默是金”,不是讓你遇到厲害的人,就一言不發,而是要學會以對方為中心,學會用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進行引導。這才能讓你收穫最大化。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就是這樣的人。

話說,一次他找到機會,請前IBM總裁路易斯·郭士納吃早餐,就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和管理知識。

事後,有人問郭士納對大前研一的評價。他說:這人太精了,用一頓飯,就獲得了那麼多的情報......

什麼時候應該閉上嘴?

還有一點很重要。和厲害的人在一起,千萬不要不懂裝懂,假裝內行。因為他們很容易戳穿你。

良叔年輕時,做銷售,就有這個毛病。

一次,拜會一位房地產老總,為了彰顯自己在他們圈子裡有點能量,便搬出幾個行業名人,說關係如何如何......

當我正好講到某個人時,那老總的手機響了。老總用手機屏對著我晃了晃,說:“好巧,你說的那個人來電話了......”

我當時驚出一身冷汗,擔心老總在電話裡問對方認不認識我。可是,這事兒並沒有發生。

後來想想,人家應該知道我在吹牛,只是不想戳破而已。

所以,言多必失是有道理的。該閉嘴時一定要閉嘴,否則會自取其辱。

什麼時候應該閉上嘴?

好了,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法?歡迎留言告訴我。

良叔每天在這裡等你,再堅持118天。

什麼時候應該閉上嘴?

-END-

什麼時候應該閉上嘴?

這是一個私人出資修建的廟宇。 ——攝於2019年8月13日

本文作者簡介:徐大維,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