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這一仗,碰到敵高手艦長,見非等閒之輩,解放軍馬上改變戰術

1964年8月,父親調任海軍福建基地司令員。他的前任是海軍東海艦隊副司令員兼福建基地首任司令員彭德清。我們家搬福建廈門就住他的房子,房子後門一開就進防空洞,那氣氛就告訴你這裡是前線。

來海軍十多年了,現在終於來到福建前線,可以和國民黨海軍面對面在海上幹了!正是一顯身手的好時機。父親是個“幹家”,到任後,他馬上就象過去一樣下部隊、看地形、熟悉所屬部隊情況,抓部隊戰備訓練、抓幹部素質養成,培養部隊的戰鬥作風,時刻準備打仗!在他的辦公室、宿舍、我們家裡都掛著臺灣海峽形勢圖。他要求自己對轄區港灣、海域、軍事地形、海空氣象要素瞭如指掌。

1965年正是臺海軍事形勢激烈對抗的一年,為爭奪制海權雙方頻繁過招,海軍福建基地轄區敵情不斷,國民黨海、空軍不斷的襲擾福建沿海。我記得那時暑假跟父親到三都島住(海軍福建基地於1965年初由福建廈門市搬到福建福安地區寧德縣(今寧德市)三都澳三都島上,父親剛到任不久就趕上基地搬家這樣的大事,一忙就是幾個月),每天都聽到碼頭上戰鬥警報聲不斷,只要國民黨的軍艦和飛機一出動,這邊立刻就發戰鬥警報。到1965年5月1日 ,就發生了一次較小規模的海戰,史稱“五一海戰”。這時,離父親到任還不足一年。這次戰鬥,因為戰機來的突然,來不及調集更多的艦艇,倉促間只有附近的兩條高速炮艇參戰(另有兩條因故未能趕上參與戰鬥),因而未能擊沉敵艦。

海軍這一仗,碰到敵高手艦長,見非等閒之輩,解放軍馬上改變戰術

康烈功作五一海戰總結報告

戰後,父親做了“五一海戰”總結報告。他的報告除了肯定部隊作戰勇敢頑強的精神和成績的一面,著重總結分析了“五一海戰”的不足之處。他指出:一個教訓就是未能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我方護衛艇噸位小、火炮口徑小,國民黨方面則軍艦噸位較大、火炮口徑大,因此必須集中多條艦艇利用我護衛艇、魚雷快艇速度快儘快接敵,火炮以小打大、以多打少、以快打慢形成火力的壓倒性優勢方能擊沉敵艦;另一個教訓就是戰機轉瞬消失,出現敵情再出航往往來不及。因此,必須事先在預定戰場附近設定隱蔽待機點,提前進入埋伏,才能實現一舉捕捉、擊沉敵艦的作戰目的。

根據這個打海上殲滅戰的作戰思想,父親指揮所屬部隊磨刀霍霍,不斷地認真演練。他像戰爭年代指揮他的團隊一樣,深入到基層艇隊,他強調基層幹部要會帶兵,幹部要一級抓一級。而他自己則注重對下級各級幹部的培養和教育。他知道指揮員的決心需要靠下級幹部正確貫徹。要想戰時打得好,全靠平時把幹部培養好,把士兵訓練好。

當時基地海上主要作戰力量是護衛艇29大隊、護衛艇31大隊,魚雷快艇31大隊等100噸級護衛艇和50噸級木殼魚雷快艇。這些部隊裡就有很優秀的幹部,用現在的話說叫做人才,父親很看重人才。例如著名的戰鬥英雄、人稱海上爆破手的張逸民,父親就非常欣賞他。張逸民時任艦隊直屬兵力快艇6支隊副參謀長,職位不夠高,1962年他就已隨艇隊轉戰到福建,父親到任就知道他是快艇戰術專家,下部隊時非常留意張逸民,見到他總要問長問短,虛心學習和聽取張逸民對快艇專業獨到的見解。數年後父親還在基地的位置上,僅由基地司令員改任基地政委,而張逸民此時已經破格提拔為舟山基地政委,和父親同級,兩人開會時經常遇到。父親私下裡仍對張逸民讚賞有加,說:“不是張逸民,崇武以東海戰就打糟了!”

父親作為基地司令員他當然很瞭解崇武以東海戰的實際情況。父親喜歡下級幹部中像張逸民這樣有獨立見解的人(就像他當年當連長時喜歡調皮搗蛋的兵一個道理)。平時和戰時他都不會忽視張逸民的意見。他喜歡張逸民這樣的實幹家,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實幹家,他必須依靠他以下各級幹部中的實幹家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當好司令員。他是一個善於思考會動腦筋的人。他很注意聽取下級中少數人的意見,他對幹部做到一碗水端平,公道公正,所以他在基層幹部中很有威信。他告訴我,在下作戰決心前要注重聽取下級中少數人的意見,這在關鍵時刻對指揮員正確地下決心往往很有幫助。這就是毛主席說的“真理往往在少數人手裡”。就這樣,父親就像是在調試一部機器一樣不斷地抓他的部隊的戰備訓練和建設,就等著下一次戰機出現了。

然而,當1965年11月14日崇武以東海戰戰機來臨時,他這個司令員卻因故不在位,機會留給了副職,基地副司令員張朝忠代替他指揮。海戰打贏了,但父親沒有寸功,這大概就是他幾十年軍事生涯中最為可惜的一件事了。他幹什麼去了?他正在農村參加“社教”,這一去,吃苦受累不說,令人遺憾的就錯失了指揮崇武以東海戰建立新功的機會。戰後,父親是從遲到的報紙上知道發生了崇武以東海戰的。他搞社教的那個村落信息閉塞不通電話,基地來車把他接回去,因為他是部隊長,而後在福州開祝捷大會仍由他代表參戰部隊接受上級的表彰。而他是寸功未立,那滋味在他心裡是難以平復的。

和平時期立戰功的機會相當少,1965年以後大型的海戰再也沒有發生。1966年還有一次反小股戰鬥(之前1965年在福建省長樂縣漳港海區也發生過“反小股”作戰)。此後,臺海改變了鬥爭形式,雙方不再海戰,我海軍取得了福建沿海的制海權。

海軍這一仗,碰到敵高手艦長,見非等閒之輩,解放軍馬上改變戰術

反小股作戰俘獲的敵海狼艇標誌。筆者1966年從俘獲的海狼艇上扒下珍藏至今

要說不走運海戰時未能一展身手的,也不是隻有父親一人。例如,海壇水警區司令員呂瑞亭雖海戰時在位,但也未得表現機會,戰後也未提拔。他是1938年的抗日干部,最後調到舟山基地以副參謀長職離休。上級指定的海上編隊指揮員是水警區副司令員魏垣武。魏垣武在海戰中身負重傷立了戰功,後提拔為福建基地副司令員,當時屬於年輕幹部。對基層幹部來說,海戰不僅是立功的機會,同時也是要流血犧牲過生死關的。指揮艇上犧牲的中隊政委蘇同錦是父親在青島水警區時的老部下,隨艇隊南下調到福建的。

戰鬥一開始,一發炮彈打進駕駛臺來,編隊指揮員魏垣武站立著被彈片擊中胸部負重傷,而蘇同錦坐在高腳椅上被彈片擊中頭部直接倒地犧牲了,同時犧牲的還有副大隊長李金華,其餘7人全部負傷倒地。而艇隊副中隊長Y恰好探家休假,沒趕上海戰,否則還不知是什麼情況。不要以為他很幸運,他可是英雄氣概了不起的人!趕不上海戰,他只有遺憾沒有慶幸。為什麼這麼說他? 因為五十年代他原來是父親的公務員(相當於警衛員,當時父親是師級幹部,建國後不再配警衛員),我們叫他小Y叔叔。他當時對父親提出來他要上艦艇部隊,但是父親出於對他的愛護而不同意。為此,小Y叔叔做出了一件英雄般的舉動,父親看他如此堅決被深深地感動了。就這樣,小Y叔叔如願以償進了艦艇部隊,後來他們艇隊南下調到福建,到1965年他已經幹到副中隊長了,這樣的人還怕打仗嗎?

不光個人有遺憾,海戰也有遺憾。父親參與了戰鬥總結。他還是像他過去打仗一樣,每戰必反覆思考尋找問題所在,以利再戰。這一仗雖然不是他指揮的,但他也一樣嚴謹對待戰後總結。事實上,這一戰很險,差點打糟,幸虧有了張逸民。張逸民機動靈活,在失去指揮的情況下,主動出擊,率領四條魚雷艇攔住了企圖逃烏丘嶼的敵“永昌號”(臨淮號)護航艦。

敵艦長並非等閒之輩,幾次都成功地規避了張逸民艇隊發射的魚雷。見敵艦長是個高手,張逸民馬上改變戰術。他命令145艇保持航向不變,自己親自率艇攻擊,敵艦在規避張逸民發射的魚雷時,艦體橫向暴露在145艇面前,這時145艇艇長談遵樹立刻果斷髮射魚雷兩發,其中一發命中敵艦尾部,造成敵艦失去動力尾部開始下沉。張逸民見得手立即率領魚雷快艇編隊高速撤出戰場返航。這時588和589護衛艇聞訊趕來,一陣猛烈炮火,將敵艦打得爆炸起火加速沉沒。張逸民是崇武以東海戰的首要功臣,戰後,羅瑞卿總參謀長在上海錦江飯店按功臣名單順序排列,第一個接見了張逸民。

海軍這一仗,碰到敵高手艦長,見非等閒之輩,解放軍馬上改變戰術

這次海戰開始時我編隊接敵時的戰鬥隊形和敵人的雙艦縱向編隊形成了逆向旁側對進的態勢。編隊指揮員的意圖是什麼?是企圖接敵後從中間穿插將敵“永泰號”(又名山海號)和“永昌號”(又名臨淮號)分割開來(敵兩艦相距0.7海里)分而殲之還是企圖以圍一殲一作為作戰目的我們不很清楚。結果護衛艇編隊側面受到敵前後兩艦炮火轟擊,且敵艦一炮命中了我打頭陣的指揮艇573艇駕駛臺,造成我編隊指揮員重傷倒地,大隊、中隊指揮員犧牲的嚴重後果。這時,護衛艇編隊失去了指揮,573艇發不出指揮關係轉移的信號。而預備指揮艇未能主動接替指揮,造成整個護衛艇編隊脫離戰場向遠離戰場的反方向行進,時間達一個多小時,如果不是張逸民主動出擊“救場”,那此戰是敗仗無疑。據張逸民講,雙方炮戰交火不足一分鐘即因為脫離了射擊距離而停止。

我們分析一下:敵艦逃命時的最大航速是10節(1節=1.852km),我艦如按20節計算,則敵我雙方相對速度是30節,換算後為每分鐘926米,就是我艇航速按10節算、敵艦全速也會有每分鐘617米的相對速度,這樣高的相對速度,可能有的艇火炮還來不及瞄準就錯過開炮的有利時機了。所以,逆向打絕對是個敗招。而如果能按張逸民的意見對敵兩艦編隊採取“打攔頭”,即攔住敵兩艦去路的打法。如果再能再加上運用魚雷艇首先對敵艦攻擊或偷襲,那麼敵兩艦都難逃被擊沉的命運。在我指揮艇受傷後整個護衛艇編隊跟著指揮艇脫離戰場的一個多小時裡。上級各級指揮所也因通信聯絡中斷對海戰失去了指揮。

這時,位居護衛艇編隊右後方的魚雷艇編隊指揮員張逸民馬上判斷出問題了,但通信聯絡中斷得不到行動命令。這時,護衛艇編隊的主攻目標敵指揮艦“永泰號”(山海號)帶領敵“永昌號”(臨淮號)一前一後正在逃向烏丘嶼。而我護衛艇編隊正隨著指揮艇作反向運動與敵艦越離越遠。不能眼看著敵艦逃脫!不能再等待命令!張逸民決定立即率魚雷快艇編隊攔截攻擊,正在快艇接敵行進中,護衛艇編隊指揮艇上受傷的海上編隊指揮員魏垣武甦醒過來,馬上命令打出兩發白色信號彈。根據戰前約定,兩發白色信號彈表示的意思是敵艦已被我(護衛艇)打癱了,呼喚魚雷艇速來圍攻擴大戰果。張逸民分析1分鐘炮戰不可能將敵艦打癱,逐將率領的6條魚雷艇中分出2條魚雷艇執行命令前去護衛艇作戰地點看看,自己仍率餘下的4條魚雷快艇,向正在逃向敵烏丘嶼的敵艦實施攔截(這6條艇分別是:132,124;131,152;145,126艇)。

到了跟前,一看是兩條敵艦,根據魚雷快艇戰術規範,用6條魚雷艇才有把握擊沉兩條敵艦,而分兵後剩下的4條魚雷艇只有擊沉一條的把握。在這種情況下,張逸民出色的發揮了他的指揮藝術,他命令放過前面的一條(事後知道是敵“永泰號”(山海號)),集中指揮4條魚雷快艇對付後面一條敵艦“永昌號”(臨淮號)。敵艦長也十分優秀,但好狗架不住一群狼!雙方激烈纏鬥40分鐘,張逸民率4條魚雷快艇三進三出,反覆捕捉有利陣角,並改變戰術,迫使敵艦在規避中無法不露出破綻。終於由145艇談遵樹艇長抓住機會發射魚雷命中敵艦。張逸民規定了魚雷“三不放”的原則:即目標沒看清、敵我沒分清不能發射;敵艦首尾沒看清不能發射;戰鬥航向沒穩定不能發射。他直接指揮的4條魚雷艇在他的指揮下嚴格貫徹了“三不放”原則而命中了敵艦,而那兩條執行命令派出去的魚雷艇沒有捕捉上機會,在戰鬥中未能命中敵艦。

海軍這一仗,碰到敵高手艦長,見非等閒之輩,解放軍馬上改變戰術

這次海戰,軍委下達的任務是全殲敵兩艦。周恩來總理在此基礎上叮囑指示:“要抓住戰機集中兵力先打一條,要近戰夜戰發揚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組織準備工作要周密,夜間能見度差,不要誤打了自己,天亮前撤出戰鬥”。周總理的意思是先打一條,不是隻殲滅一條。和軍委的指示並不矛盾,總理的要求還是想全殲兩艦。為了全殲兩艦,如果確定的作戰方案,能先讓魚雷快艇偷襲,偷襲不成再用護衛艇強攻,並對敵艦迎頭攔擊而不是“打逆向”,那打掉敵兩條軍艦完全有把握。然而,張逸民的正確意見沒人採納,真是家中有寶無人識。

反正是批准了下級上報的作戰預案。海上編隊作戰會議確定的還是護衛艇先上的作戰預案,不打算首先使用快艇。這是南海艦隊八.六海戰的打法。以至會上確定魚雷快艇編隊佈置在護衛艇編隊後方80鏈(8海里)處跟進。散會後張逸民不甘心,對編隊指揮員魏垣武說:“看來你就是不想用我了?”魏否認,張逸民馬上說:“80鏈肯定不行”(意思就是離得太遠),魏只好答應張逸民說:“那你看情況自己機動吧。”就是有了魏垣武這句話,張逸民才率魚雷艇編隊和護衛艇編隊保持了合適間距,能在失去指揮的情況下及時的率魚雷快艇主動出擊攔住並擊中敵艦,從而扭轉了不利戰局。張逸民不愧為一員海軍最優秀的戰將之一!

海上作戰,讓護衛艇先打還是讓魚雷艇先打,不光是個戰術問題,還存在誰先立功的問題。下級有一點本位主義是可以理解的,況且積極求戰是我軍光榮傳統。但是,這時就需要上級首長能從全局出發,按有利於完成任務,有利於取得最大戰果、傷亡最小來確定作戰方案。象張逸民那樣有閃光點的想法就不應該放過。很遺憾,沒有人贊同讓魚雷艇先偷襲,護衛艇再打、迎頭攔著打的作戰方案。而根據海戰的實際情況看,完全應該用這種打法。海戰當夜氣象和海況十分有利於偷襲作戰。魏垣武率護衛艇編隊在0.5海里的距離上仍未被正在正常航渡的敵艦發現,然後先敵開火。而速度比護衛艇快的魚雷艇如果能放在前面,這時完全可以率先衝到0.3海里的距離內施放魚雷,一舉偷襲成功。

海軍這一仗,碰到敵高手艦長,見非等閒之輩,解放軍馬上改變戰術

1965年11月20日,陳毅元帥在福建基地所在地福建省寧德三都島參加崇武以東海戰戰鬥總結大會。會後與會首長合影:前排為陳毅元帥和夫人張茜、福州軍區政委劉培善、海軍副司令員趙啟民、周仁杰、東海艦隊司令員陶勇,左一為基地司令員康烈功。

崇武以東海戰過去50年了,海軍福建基地官兵創造的光輝戰績永不磨滅,崇武以東海戰張逸民首功毫無疑問。當我寫此文時得知張逸民於2016年3月17日去世,他讓家人把自己的骨灰安葬在舟山。1955年1月,他在舟山海域創造了單艇獨雷擊沉國民黨海軍“洞庭號”的奇蹟,這裡是他的驕傲所在地。大海作證,這裡安葬的是一位人民海軍作戰史上的英雄。我僅以此文,為他多著筆墨,緬懷他,紀念他。當然,也紀念自己的父親。他自1964年8月到1977年7月,他在海軍東海艦隊福建基地先後擔任司令員、政治委員共任職13年。期間幾乎指揮了海軍福建基地所有的重大軍事行動。同樣的,他把自己的後半生獻給了海軍事業!

本文作者:康烈功將軍之子,子承父業,也是解放軍海軍中的一員,“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這才是戰爭”允許,任何媒體、自媒體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讀者歡迎轉發。友情提示:本號已加入版權保護,任何敢於抄襲洗稿者,都將受到“視覺中國”式維權打擊,代價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謂言之不預也。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