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朗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方法。”新課標還規定:“從一年級開始就應該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會朗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心思想的內容,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特別重視朗讀這一重要環節,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引導學生走進課文,走進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當作重要的教學目標。這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動態,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這也更進一步啟發我們,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對此,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怎麼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

一、教師範讀,有利於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由於小學生的模仿性強,所以教師適時的範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的範讀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作調,應從自身的情感出發,以情感人,使學生如臨其境,教師的感情和學生的感情在互動中引起共鳴,從而激發學生朗讀的激情,使他們都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心態。如在範讀《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時,老師啟發學生注意,老師讀的與自己讀的有什麼不同,老師為何這樣讀。朗讀中,老師那飽含激情的語調很快便把學生帶到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鮮活的畫面浮現在他們的面前,有幾個女生的眼眶裡還噙著淚花,同學們都湧起了強烈的表達慾望。讀完後,一位學生說:“老師讀的很有感情,讀課文的感情也與我們不一樣。我課前預習,讀‘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這一段怎麼也抓不住感情,現在聽老師讀完後,我知道應該怎樣來讀了。”當然,在學生朗讀的時候,老師也不能讓學生機械的模仿教師的語調,要讓他們從自己的真情實感出發,使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之上,把一個個漢字變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那樣讀出的感情才真摯自然。

怎麼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

二、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想象,便於學生感知學習內容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影響著科技發展,推動社會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可以幫助學生悟出文中的真諦。如教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把全詩通讀完後,老師請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通讀古詩,同時配以輕音樂,聽完後,沒讓學生睜眼,而是靜等半分鐘,再讓學生把自己腦中的圖畫勾勒出來。結果學生的描述一個比一個精彩,一幅生機盎然的農村生活畫面已經印在他們的腦子裡了。

老師引導學生大聲並富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促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對課文中的人物,事物以及整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內容的理解和滲透,老師及時解析課文中的重要內容和人物內心世界動態,及時糾正錯誤的朗讀和理解,使得學生在朗讀學習過程中,汲取正確的知識。

怎麼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

三、引導學生學習藉助標點,掌握朗讀技巧

標點符號標誌著朗讀的語調和停頓。老師要根據不同的標點指導朗讀,就更能讀出正確的語調和適當的語氣。如《船長》一文中,記述船長的命令多處使用了感嘆號,再引導學生注意感嘆號的同時,啟發學生藉助感嘆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的思想境界與性格特點。這樣,藉助感嘆號,哈爾威船長那種臨危不懼,從容鎮定,心中裝著別人,唯獨沒有自己的那種捨己為人的高大形象與崇高精神清晰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產生了身臨其境之感。藉助感嘆號,準確朗讀,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了文本中人物的思想動態,化解了學生在朗讀學習過程中的難點。

怎麼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

四、讓學生在自讀、評讀中有所感悟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朗讀是一種能力,一種技巧,需要一定的訓練,而且需要經常的反覆訓練。除課堂教學注重朗讀外,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讓學生自讀、多讀,找出文中精髓,也讓學生評讀,學生之間評評哪兒讀的好,哪兒讀的差,應該怎麼讀。評讀不僅能提高朗讀的質量,也為以後的朗讀提供了規律性和合理性的朗讀方法。只有學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讀能力,才能“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能力、陶冶情感情操的作用。”

課堂是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是自主學習的陣地,朗讀是學生體現能力的一種方法,因此我在課堂上會因不同的文本而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然後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自己去學習,去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這樣既鍛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自信能力。如字詞的學習,學生要把文中含有生字的詞語找出來,該讀的要讀,該寫的要寫,該背的要背;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或故事梗概,讓學生先寫在本上,然後再相互交流。剛開始學生可能由於表達能力不強或膽小,直接說不好,所以事先先寫出來,這不僅讓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去獨立思考,也訓練了學生的說寫能力。在進行文本分析時採用說寫恰當結合,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會從良好的學習習慣中獲益,聽說讀寫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我們深信,紮實的朗讀訓練,不僅現在將影響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也必將影響著學生的未來,一個良好的朗讀能力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