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 · 會元寺

仙遊 · 會元寺

仙遊 · 會元寺

塔斗山會元禪寺,位於仙遊縣楓亭鎮風景區塔斗山下,乃八閩古剎之一。創建於唐永徽、開元年間,即公元650年—公元741年。建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歷經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八個朝代。其間廢興相疊,三易寺名。唐、宋、元時,寺名“東禪院”,明朝易名“東林寺”,而清朝迄今名“會元寺”。

唐末黃巢起義期間,曾進入福建,寺院焚燬無遺,東禪寺亦在劫難逃。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保境安民二十九年,東禪院得以重建。宋時,東禪院香火旺盛,寺僧日眾。北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東禪院派高僧到莆田城裡接受施主李濟幹之母所獻梅子園一百餘畝地,將原觀音亭擴建為寺,取名萬壽寺,後易名為“感恩光孝寺。”至清末,會元寺僧徽嘉和尚領徒二十四人到莆田重建,把寺名改為“梅峰光孝寺”。

至元朝,無隱大師主持龍華寺,名達京師,朝廷降敕屬邑八十六庵院合併為一叢林,東禪院亦隸屬龍華寺。明時,東禪院易名為東林寺,寺僧湛玄和尚住持龍華寺。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心寬和尚重建寺院,並取名會元寺,有三元(狀元、會元、解元)彙集之義。

文革期間,農場進駐寺中,僧人四散。1979年落實宗教政策,僧人陸續回寺。1982年,馬來西亞僑僧清亮法師回國拜謁祖寺,見會元祖寺陳舊破落,萌生擴建之念。回馬後,四處奔波,積極聯絡散居海外的子孫多人,捐資八百多萬元。自1983年動工,歷時九年,至1992年峻工,總建築面積為11379.64平方米,比原寺擴大了5倍。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法堂大悲殿、方丈室、祖堂、禪堂、客堂、伽藍殿、功德堂、報恩堂和僧舍等配套設施九十多間。建築風格以宋朝特點為主,兼用明、清式花雕裝飾。

全寺坐東北,面西南。自山門進,依山勢次第升高,氣勢磅礴,殿樓嵯峨,雄偉壯觀,飛簷重閣,金碧輝煌。鎏金燙彩的寶殿,雕樑畫棟的長廊,典雅精緻的樓臺,寬敞明淨的寮舍,煥然一新的佛像及護法神塑像,使人有“天上樓臺山上寺,雲中鐘鼓月中僧”之感。

會元寺所遺留的歷史文物有唐代石珠、唐代觀音塑像、海會塔及萬壽塔。唐代石珠共有十二粒,於1984年重建大雄寶殿,清理舊殿基時挖出。觀音像奉侍在會元寺的屬寺,楓亭太平橋南的觀音亭裡。海會塔為歷代寺僧之圓寂墓地,墓形似太師椅,南面開口,西、北、東三面呈半圓形,墓高約丈二。此塔規模大,建築宏偉,雕刻精細,造型別具一格,乃一古老墓地,極具文物考古價值。

萬壽塔,全稱天中萬壽塔,是我國最早期的佛塔之一。早期的佛塔,通常用來供奉佛舍利,是教徒禮拜的對象。塔居於寺之中,是寺的主體。後來,隨著佛殿的出現,佛殿逐漸取代佛塔,成為寺院的主體。萬壽塔,系東禪院創立之後興建的,時間是在盛唐時期。

塔斗山會元禪寺,不但歷史悠久、寺容壯觀,而且寺中神蹟極多,如鐵樹開化、枯井湧泉、巨石下山等。特別是寺中觀音極具靈感,多有人得其託夢感應。因此,感得遠近許許多多善男信女來此頂禮膜拜,求籤問卦。

現任住持智一法師,乃留學斯里蘭卡之哲學博士,並在美國弘法多年。受舊任住持清亮法師之遺命和寺僧之禮請,回寺主持寺務。智一法師,年輕博學,心志高遠,菩薩心腸,有心把會元禪寺建設成為一個理想的佛教活動場所和旅遊勝地,以接引四方香客遊人,懇請四方信眾,共襄盛舉,護持寺院,共創人間佛國。

仙遊 · 會元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