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工程:古老的大汶河

南水北調工程:古老的大汶河

大汶河位於黃河下游右岸,是黃河下游最大支流,發源於萊蕪、沂源、新泰山區,自東向西流經淄博市、萊蕪市、泰安市、濟寧市、濟南市,最終流入東平湖。

南水北調工程:古老的大汶河

我國東西流向的大型河流多自西向東,這是一般現象。而在泰山之陽卻有“汶河倒流”奇觀。登上巍峨峻拔的泰山,放眼南望,汶河像一條銀白的帶子。黎明、夕陽之時,滿天雲霞染透了清亮的河水,汶河又像一條絢麗的彩虹沉降於大地之上,更是輝煌壯美。

南水北調工程:古老的大汶河

古老的汶河,有過痛苦,也有過歡樂,它流淌著歌,流淌著火,還流淌著一個不朽的傳說。

據傳,自汶河形成便背向東海,將河水注入西天王母池內供王母享用。龍王很生氣,認為汶河小瞧他,便令掌管汶河的小青龍改道,同時令三女兒去督察。小青龍帶小龍女來到汶河畔告訴她:“汶河兩岸都是肥沃之地,如將其改道,會殃及百姓。”小龍女聽後認為有理,便去勸告父王,豈知龍王不聽,更將小龍女逐出龍宮。小龍女又回到汶河,與小青龍施恩於百姓,使兩岸風調雨順。因有三姑娘鎮守在此,龍王多次派兵去改道也未能成功。於是汶河一直倒流,成為奇觀。汶河百姓因感恩修建了“三娘廟”,以後不斷有人搬到廟周圍居住,慢慢形成了一個村落“三娘廟村”。據說,儘管三娘廟修在河灘邊上,每次洪水卻都不能沒過它的門檻。當然這只是一個傳說,大汶河流域地勢東高西低,東寬西窄,呈扇形分佈,因此汶水西流是由多種客觀因素造成的。

南水北調工程:古老的大汶河

古老的汶河不僅有著美麗的傳說,而且沿岸古蹟眾多,有明石橋、大汶口文化遺址、清山西會館、文姜城遺址、戴村壩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數大汶口文化遺址和戴村壩。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汶河岸邊,是新石器時期的典型文化遺存,與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稱中華民族的文明起源。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南水北調工程:古老的大汶河

戴村壩位於東平縣城東南10公里處,橫截大汶河,是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素有“第二都江堰”之譽。初建於明代。當時,明成祖遷都北京,急於發展南北漕運,但濟寧以北的會通河由於水源不足,漕運受限。永樂九年(1411年),工部尚書宗禮採納汶上治水專家白英的建議,在東平縣戴村附近築壩擋水。遏汶水南流至南旺湖。利用南旺湖這一南北水脊的有利地勢分流南北,北流臨清,南流徐州,即所謂“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汶南”,科學地解決了大運河水源不足的問題,保證了明清600多年間南北漕運暢通無阻。該壩呈東北西南走向,全長1500米,由三段組成。南段由南向北分為亂石壩、流水壩、玲瓏壩三部分,均為石壩;中段稱太皇堤;最北為三合土壩。三座相連的石壩高度不一,隨著汶水水位的升降,三壩先後漫水或停止漫水,以調節水量。特大洪水到來時,三合土壩自行漫水,洩洪保壩。太皇堤則既能幫助三合壩洩洪,又能正面迎水、保護主壩。戴村壩三位一體,相互配套的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是我國水利工程的傑作,也是水利史上的創舉。

南水北調工程:古老的大汶河

如今,古老的汶河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灌溉著兩岸肥沃的土地,而且還提供著珍貴的砂資源。現在,她與國家南水北調工程又息息相關。大汶河最終流入東平湖,而東平湖又是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樞紐工程,其水體水質的保護至關重要。大汶河的水質會影響到南水北調的水質,目前沿岸正在抓緊治汙,爭取早日使水質達到南水北調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