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足足火了四十年的相聲!文字輩門長唯一存世的創編段子

  相聲段子能稱之為經典的,必然是歷經歲月洗禮,接受過萬千觀眾檢驗的。《買猴》《夜行記》《不正之風》......這些解放後創作表演的新相聲足以堪配經典二字。不僅在當時那個年代能引起觀眾強烈共鳴,即便現如今再聽,其中的包袱兒依舊可樂。這也恰好應了馬三爺那句老話,“生書、熟戲、聽不膩的曲藝”。

一段足足火了四十年的相聲!文字輩門長唯一存世的創編段子

  一段相聲歷經數十年依舊火爆如初算不算經典?當然算!但能有如此強大生命力的作品的確鳳毛麟角。今天要聊的這段“新相聲”就誕生於四十年前,它的兩位表演者都早已作古,然而留下的錄音資料卻一直被相聲愛好者視為不可多得的好段子。“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錯誤不在我身上”這句經典臺詞也被觀眾時常掛在嘴邊。沒錯,這就是趙心敏、班德貴兩位老先生在1980年表演的《錯誤不在我身上》。

一段足足火了四十年的相聲!文字輩門長唯一存世的創編段子

  眾所周知,趙心敏先生身為文字輩相聲藝人的門長,說學逗唱極為全面,但很可惜存世的錄音資料卻少之又少。目前可查證的相聲錄音僅有《學評戲》《拔牙》《打燈謎》《錯誤不在我身上》,這其中創編的新段子也只有《錯誤不在我身上》這一段作品。可就是這唯一的一段讓幾代相聲觀眾念念不忘。

一段足足火了四十年的相聲!文字輩門長唯一存世的創編段子

  這塊“新活”,老聽戶們早就爛熟於心。段子究竟好在呢?其實可以拆成兩部分來看:其一,題材立意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段子中工作不負責的會計就存在於我們身邊,只不過通過藝術加工將其放大。從錯扣醫藥費,到給王德彪的工資單多寫了喪假三天,再到給徐大爺的產假津貼,層層推進一番比一番情節荒誕。最後引出在檢討書上簽名孫悟空的底包袱,完全符合三番四抖的相聲規律。同時,西遊記也成了貫穿整塊活的重要引子。會計之所以在工作上頻頻出現紕漏,主要也是因為上班時間看西遊記導致的。有意思的是段子中提到的多個人物都借用了梨園界和曲藝界同行的名字,比如王德彪、高德明、吳西彪、王玉蘭都是確有其人。

一段足足火了四十年的相聲!文字輩門長唯一存世的創編段子

  其二,不得不佩服趙心敏、班德貴二位的精妙配合。這塊活節奏較快,逗哏演員需要頻繁在各種角色中跳入跳出,這就要求捧哏搭檔全神貫注,該刨該翻的地方要跟得上節奏。而班德貴先生在這段裡捧的可謂滴水不漏。比如逗哏說到多寫了四個字“喪假三天”時,班先生問:“他們家死人了?”趙心敏輕描淡寫的回答:“沒有”,此時班先生馬上用略帶誇張的語氣翻了句“沒有?” 包袱一下就響了。再來看逗哏的趙心敏先生,對於這塊活的處理延續了其外鬆內緊的表演風格。從敘述的口風上就貼近生活,摒棄說教意味更容易將觀眾帶入到段子情節中。為了避免千人一面,趙心敏在刻畫各種人物角色時通過語氣、表達習慣以及口音進行合理區分。在這段裡出現過的人名足有七八個之多,但讓觀眾聽上去沒有千篇一律的乏味感。趙心敏使活路數確實有馬氏相聲鋪綱細緻的特點,比如“我把臉扭過去不理他”、“點上顆煙,從抽屜拿出西遊記”等等看似無關緊要的臺詞,實際上是從多個角度塑造人物。

一段足足火了四十年的相聲!文字輩門長唯一存世的創編段子

  如此經久不衰的相聲佳作,為何在後輩相聲藝人中再沒有人重新演繹?主要還是拿不動!如果把相聲演員的表演水平分為“會、通、精、化”四個境界的話,趙心敏、班德貴二位的藝術造詣已經達到界於精和化之間的高度。尤其是趙心敏使活的狀態完全是自然帶出來,並非刻意為之。即便後輩有人刻意模仿也很難達到令自己滿意的效果,更別說重新搬到舞臺上展現給觀眾了。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