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村裡來了個“盲人說書匠”

小時候,村裡來了個“盲人說書匠”
小時候,村裡來了個“盲人說書匠”
小時候,村裡來了個“盲人說書匠”
小時候,村裡來了個“盲人說書匠”

小時候在老家上三、四年紀的時候,那時的農村裡,由於當時每家每戶孩子多的原因吧!大街上,晚上特別熱鬧!捉迷藏,老鷹抓小雞!等等還有很多說不完的小遊戲,雖然那時候缺吃少喝的,也沒有明亮的路燈!街道上黑乎乎的,但孩子們玩的很開心,搬著凳子到鄰村去看電影,去生產隊的草料棚子裡,逮家雀!

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來我村裡,每天晚上說書的盲人爺爺,人們都喊他徐師傅!

徐師傅是個盲人,每次來我們村裡講書,大住多半個月,大隊管他吃飯,還給他三、五元錢,現在知道了那時候他講的是西河大鼓!我特別喜歡聽,全村老少也很喜歡徐師傅!

每天晚上,早早吃擺晚飯,我就和我的小夥伴們搬著凳子,等候在大街上的說書點,一張桌子放在那裡,旁邊兩把椅子,那是徐師傅和他愛人的座位!

天黑了,這時徐師傅他愛人用個木頭棍子領著徐師傅上場了!

徐師傅腰背挺直,穿一件深藍色中山裝,頭上戴著一頂軟塌塌的舊帽子,當時大約看上去五十多了吧!眯著眼睛――瞎子!

他用手拿著扁扁的鼓,跟小號的臉盆差不多。骨架子是用三根小棍支起來的,像個叉馬!可以收拾起來隨時拎走。鼓條子黑紅髮亮,敲在鼓上,聲音特別響。另外還有一塊驚堂木也是紅的!一塊計時用的馬蹄鍾!他還有隻竹板,有時候不敲鼓,把鼓條子放下,就把竹板打起來咔咔的響。說大鼓書的人,聲音都沙啞!好像一副天生的公鴨嗓子。其實徐師傅平常說話並不是那樣,只有說書時才憋著嗓子吼出那麼沙啞的聲音!

徐師傅每天晚上,在說書開場白前,都會打起竹板說一段順口溜,七扯八拉臨場發揮,常常引得全場鬨堂大笑:“女人想老公,想的人發瘋,東家小叔子,西家大伯兇,……忽聞胡琴響,小鼓聲咚咚。”這才開始入話題。

“適才聽得下面座駕上有個大哥問:今晚說什麼?我徐三瞎子就報上來――”跟著“咚咚咚”三聲鼓響,徐師傅喝一口茶水!左手一揚,右手操起鼓條子再“咚咚咚!咚咚咚――咚!”敲出一氣急促的鼓點:“各位鄉親,各位老少爺們,大人小孩,聽鼓說書,意在其中!會聽的聽門道,不會聽的聽熱鬧,今天我要說的是穆桂英掛帥……

場內一片肅靜,昏暗的光線裡,徐師傅又“咚咚咚”敲幾通鼓,說到天波楊府穆桂英掛帥出征,“噠噠噠”一陣馬蹄聲,嘩啦啦一陣廝殺聲……徐師傅早已改說為唱,尾音拉長,唱到最後拖腔,手、腳、嘴、臉配合共用。那節奏,那動作,說一陣唱一陣,說到帶勁處,他不是擊鼓就是打板子,臺下靜的掉根針都能聽到。眾人隨穆桂英一同在疆場縱橫廝殺,心都懸起來了!突突地在哪裡跳……“要知後事如何?等我喝口茶再說。”

每到節骨眼上,徐師傅肯定要停下來的,捧起他那隻黑糊糊的茶碗!

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層講究。徐師傅說書時間大約每十多分鐘為一關,到了關點,就加重語氣,往往說到精彩處,便小歇一會兒!

有天晚上,我們鄰村來了好多人聽徐師傅說書,那一回,徐師傅說的是“楊子榮孤膽獨闖奶頭山。”危難之際。英雄自會轉危為安。說到緊要處,眾人隨徐師傅一起漫遊到英雄的世界裡。徐師傅時說時唱,時唱時說,輔之以動作,繪聲繪色,使人聽著身臨其境 !

正當關鍵時,徐師傅“噌”地站起來:“好一個楊子榮,嘩地抽出大肚盒子槍,一腳踢開大門,對著一群呆若木雞的匪徒大喝一聲:一個都不要跑……”說罷,“啪”!左手重重一拍驚堂木,右手拇指食指大張,彷彿那就是一支隨時能“噠噠噠”掃射的大肚盒子槍,口裡卻是噓聲不再說了!

“要知後事如何,明天再來”

頓時,書場裡的聽眾才醒悟過來,今天完了!太過癮了!接著下面一陣鬨堂大笑!

這就是我兒時的記憶,我的快樂時光!現在的孩子們聽不到這樣的現場直播了!可是對於我們那時候,沒有網絡,更沒有電視!只能是看看露天電影,聽聽說書的!在他們口中瞭解下歷史裡的英雄故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