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出於對孩子的疼愛,很多父母都不捨得讓孩子幹一丁點家務活,讓寶寶們養尊處優,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把做家務列為大人才需要做的事情,孩子們只要健康成長,好好學習就夠了。

然而,這種想法和觀念也會讓孩子錯過許多提升獨立能力的機會。當寶寶開始校園生活時,可能才發現自己與其他同齡寶寶之間,已經產生很大的差距。

之前就聽過一位媽媽述說她的經歷,有一年暑假,她把兒子俊俊送去參加夏令營,原本希望借這個機會鍛鍊孩子的獨立能力,結果不到兩天,兒子就被夏令營退了回來。而退回來的原因就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太弱了。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夏令營要求孩子們懂得基本的洗衣、穿衣、疊被子等等的生活技能,但俊俊什麼都不會,老師一開始很耐心教,但俊俊根本沒有想學的意思。為了兼顧夏令營其他小朋友,老師迫於無奈只好把俊俊送回去。

因為這件事,俊俊的媽媽才醒悟,之前一直捨不得給孩子碰家裡的雜務,結果時間一長,孩子形成習慣了,連最基本的穿衣和洗漱都需要父母親代勞。一旦離開家裡,俊俊和同齡小朋友的差距馬上顯現。

其實,最成功的家教就是讓孩子學會做家務,而從小會做家務的寶寶,將來也會更優秀。在歐美國家,讓孩子從小參與家務活動基本上是共識,有的學校還會把家務活列入基本課程之一。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看似簡單的家務活,對於寶寶來說,卻是鍛鍊自理能力與培養責任感的大好機會。

萌媽在大寶快3歲的時候開始讓她接觸家務活,到現在這個做家務的習慣已經維持1年時間,已經成為大寶生活中的一部分。

大多數寶寶剛開始並不抗拒做家務,對於他們來說,做家務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此用做遊戲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接觸家務活,寶寶們會更容易接受。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3歲大的寶寶,四肢開始有力量,手腳也更靈活,能熟練的行走和跑動,因此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活,例如倒垃圾、擦灰等等。

萌媽則是先讓大寶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將不同種類的玩具放回對應的儲物箱子裡。萌媽當時給這個任務起了個有趣的遊戲名字——送玩具回家。

“玩法”與一般的配對遊戲類似,用這種方式更能引起大寶將玩具歸類擺放好的興趣,每當大寶完成任務,萌媽會馬上給予孩子鼓勵或誇讚,提高大寶做家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後來,萌媽繼續用遊戲的方式讓大寶學完成「給桌子擦臉」、「和掃把跳舞」等等家務活,大寶也很享受整個過程,不知不覺間,習慣形成自然,家務活已經成為大寶的日常活動之一。

到了現在,如果讓大寶去參加夏令營,萌媽也很放心,因為大寶已經掌握能照顧好自己的能力,不會給老師和其他小朋友造成麻煩。

另外讓萌媽驚喜的是,大寶對陌生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不會出現不適和戀家的情緒,總能用她的方式去熟悉周圍的一切,這點讓萌媽感到欣慰。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 為什麼要讓孩子從小接觸家務活?」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根據最近一項國內外相關調查顯示:

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而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

孩子的自理能力與其日均勞動時間關係密切,兩者均缺失的情況下,寶寶的未來實在令人擔憂。

讓孩子學做家務並不是為了能日後分擔家人的勞動負擔,從小讓寶寶養成做家務的習慣,對寶寶的身體、心理以及腦部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1、提高寶寶的專注力

人類大腦的腦前額葉是控制人專注力和自控能力的重要器官,也是腦部所佔比例最大的部分以及自我意識形成的神經基礎。大腦前額葉主要具備記憶、分析、形成邏輯的功能,同時也負責理性情緒。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藍色部分為大腦的額前葉)

而適量的家務活能夠促進寶寶大腦前額葉的發育,從而提高寶寶的專注力、自控力以及情緒管理能力。

另外,寶寶在做家務活時,手、腳、眼、耳等感官都會受到良性刺激,還需要同時協凋多個感官系統,也能刺激腦細胞,促進大腦發育。

2、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曾有研究表明,擁有做家務習慣的孩子,手部靈敏度更好,專注力也會比同齡人強,還能提高孩子主動探討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家庭意識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著名育兒專家Jim Fay曾表示:

“就算是年齡較小的孩子,他們也會渴望「被需要」,家務活是家庭事物的一部分,平時多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為家庭出一份力,能夠讓他們獲得心理滿足感和成就感。”

孩子通過參與家務活的方式獲得在家庭中的存在感,也讓孩子早早意識到自己要為家庭付出,與父母和長輩之間的關係也會比較好,從而更有利於家庭責任感的培養,以後在工作中也會更有責任心。

4、孩子未來的家庭生活更美滿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在20世紀初,哈佛大學曾有學者對400餘名少年做了長達75年的跟蹤調查,其中發現:

從小會做家務的孩子,長大以後更有出息。

其中,愛做家務與不愛做家務的少年,成年後就業率比例為15:1,犯罪率則為1:10。

除此以外,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較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

由此可見,家務勞動與孩子的成長狀況息息相關,從小有做家務習慣的孩子,成年後在社會上的適應能力更強,工作更專注努力,同時對家庭也會更上心。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另外,會做家務也是一種生活技能,喜歡做家務的孩子能擁有更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會更自信,一些家務技能還能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意識。

相比之下,從小沒有做家務意識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因為生活能力不足,導致適應能力差,缺乏家庭觀念,容易形成孤僻內向的性格,其工作和人際關係也會相應受到影響。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 寶寶多大做家務才合適?」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所謂“家務活從娃娃抓起“,越早讓寶寶接觸家務活,寶寶們會越容易接受和形成習慣。但在給寶寶安排家務勞動前,需要充分考慮寶寶的身體情況和實際能力,給寶寶安排難度適中的家務勞動。

1、9個月以前

由於身體發育不完全,寶寶們活動能力受限,因此不適宜接觸家務勞動。

2、9個月至2歲時大時

寶寶四肢力量逐漸增強,已經能熟悉掌握走路和爬行技能,可以在爸爸媽媽的鼓勵和引導下做些簡單的家務勞動,例如處理自己的紙尿褲,開始學習將垃圾扔到指定的地方。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另外,還能在此之前讓寶寶練習一些簡單的自理技能,例如獨自用勺子吃飯、獨立洗漱、換衣服等等,都能有效鍛鍊寶寶的自理能力。

3、2至3歲大時

孩子們平時可以在爸媽請求時,幫忙拿取東西;熟練地把垃圾扔進垃圾桶;整理玩具;晾掛衣服等等。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是第一次接觸家務活,父母最好不要一次為寶寶安排太多不同種類的家務活,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和精力,讓寶寶們產生厭惡感。建議當寶寶掌握了一項家務活後,再安排學習另一種家務勞動。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4、3歲至4歲

寶寶的活動能力越來越強,能夠幫忙擺放餐具,將用完餐的碗筷放入水池裡面,還能幫忙喂寵物,簡單整理床鋪、拿枕頭和被子等等。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自理能力也會有所進步,能夠將自己的髒衣服放進髒衣籃裡面,自己更換乾淨的衣物,精細動作發展快的寶寶還能自己繫好鞋帶以及會穿多紐扣的衣服。

5、4歲至5歲大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寶寶開始進入學齡前期,已能掌握一定的自理能力和生活習慣,例如能夠將乾淨的衣服摺疊好放入衣櫃、準備第二天穿的衣服,還能將洗漱用品擺放好。

同時,還能幫忙餐後收拾餐桌,有的寶寶還能在家人的輔助下清洗髒的碗筷,並將清洗好的碗筷分類。

6、6歲以後

寶寶們已經能掌握更多的收納技巧,也形成自己的收拾習慣。生活方面能夠自己更換床單、準備好上學的書包以及懂得將用過的物品放回原位。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當然,上面每個年齡段對應的家務勞動只能作為參考,每個寶寶生長髮育情況不盡相同,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對家務勞動進行調整。

另外,父母也不能過分催促寶寶掌握他們所在年齡段該掌握的家務勞動,這樣反而會讓寶寶覺得家務活動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自然不情願接觸。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 爸媽該如何正確引導寶寶做家務?」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小孩子們總是喜歡新鮮的事物,第一次接觸家務勞動的寶寶,會認為這是件新奇有趣的事情,從而表現出興奮和積極的情緒。但是,當大人開始認真教寶寶做家務時,寶寶們卻容易失去興趣,變成了“三分鐘熱度”。

讓孩子做家務,不難,但要讓孩子主動做家務,並將做家務這件事形成生活中一種習慣和規律,則需要花心思和技巧。因此,爸爸媽媽在引導寶寶做家務時,需要注意以下這幾點:

1、金錢、禮物獎勵不可有

為了讓孩子更快學會做家務,有些爸媽會選擇走“捷徑”——用寶寶感興趣的小禮物,或是用金錢作為獎勵來誘導寶寶做家務。雖然這樣成效很快,卻是一個不明智的方法。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當寶寶習慣這種鼓勵模式,他們會慢慢將其作為討好父母的途徑。一旦沒有獎勵,孩子們可能就不願意做家務。

做家務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義務,家務勞動不需要以任何禮物或金錢來換取,這樣不僅無法讓孩子養成做家務的習慣,也會影響孩子今後金錢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2、選擇適合寶寶生長和年齡的家務

不同年齡段的寶寶,身體發育情況都不同,因此爸媽們在給寶寶選擇家務勞動時,注意考慮孩子體力、專注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實際情況。例如月齡較小的寶寶,可以採用玩遊戲的方式來進行。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另外,給寶寶交待家務任務時,要把任務說具體,指令越具體清晰,寶寶們更容易完成任務。另外,寶寶在做家務時,爸媽需要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避免讓孩子無意間接觸到鋒利尖銳的危險物品,造成意外。

3、及時表揚寶寶

恰如其分的表揚能夠調動寶寶做家務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能增加他們對家庭付出的責任感和滿足感。但是表揚的時候,不是簡單地對孩子說:“寶寶真優秀!。“而是誇在具體的事情上。

例如寶寶能夠自己穿衣服,可以這樣表揚孩子:”寶貝今天能自己穿衣服了,不用媽媽幫忙了,進步很大!“ 從而讓寶寶意識到是因為自己的成長而得到家人肯定。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4、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

2-4歲的孩子正處於敏感的秩序期,也是形成規則意識的關鍵時期。特別是當寶寶出現“三分鐘熱度”的情況時,爸媽要下定決心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在寶寶能力範圍內製定規矩,適度約束孩子的行為。

比如,孩子玩完的玩具需要自己收拾,到點按時睡覺,自己準備好第二天的衣服等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規則意識並不是用規矩來“約束”孩子,而是通過規則意識的建立強化他們的責任感。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當指派給孩子的家務勞動無法完成時,父母或其他家人可以給予幫助,但是要讓寶寶意識到家人是幫助他們完成家務,而這一切並不是理所當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給寶寶制定的“規矩”,家裡人也要一起遵守。不然孩子發現規矩只是他一人在遵守,家裡其他成員並不當一回事的話,孩子也會慢慢不守規矩。


爸媽們總希望為孩子們打點好一切,不捨得讓寶寶們費力,讓他們輕鬆快樂成長,但恰是這種“不捨得”,讓寶寶失去培養獨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機會,最後反而對孩子形成一種傷害。

家務活不僅僅是打掃衛生、整理房間,它也是培養寶寶家庭意識和責任感很重要的一種方式。

對於讓孩子做家務活這件事,爸媽們不妨“懶惰”一些,多讓寶寶們去嘗試和探索,說不定會有令人眼前一亮的驚喜。

父母越“懶”,孩子越聰明,會做家務的孩子,將來更優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