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曲街道上塔坡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韦曲街道上塔坡村


改革开放前,村民们一直过着塬上种粮、塬下务菜的传统农耕生活。改革开放以后,陆续创办面粉厂、缝纫厂、蜂窝煤厂、冶炼厂、翻砂厂、修理门市部以及规模较大的砖瓦厂和塑料厂等集体企业,在继续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经营工副业商品生产。

韦曲街道上塔坡村


1995年后,首先针对村办小学校舍陈旧、严重危漏的状况,多方集资,建起一座三层24间的多功能教学楼。并设立“金榜奖”,对考上大学、中专的学生实施奖励。其次是针对村内道路状况太差,村民出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现实,硬化全村大街小巷的道路,实现道路亮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再次是增打深井,架设自来水管道,家家通上自来水。随着长安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全村土地逐步被征用,成功地实现由传统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和突破。

韦曲街道上塔坡村


韦曲街道上塔坡村


村民享受到的发展成果越来越多。从2005年开始,实施老年人生活补助金制度,即给50岁以上的村民每月发放200元补助金,至目前,全村享受这项待遇的老年人共有1300多位。2008年以来,相继完成长安新市、西部大道等区级重点工程协调任务,连接西安的朱雀路、东仪路和清凉山公园等建设工程也已全面启动。

位于长安城区西侧的凤栖原南麓半坡上。现有17个村民小组,1387户,5552人,是韦曲街道最大的行政村,也是特征显著的“城中村”。


韦曲街道上塔坡村


唐代此地为何将军山林的一部分,系长安城南名胜。金代因凤栖原西坡(亦名清凉山)建有名刹清凉寺,寺中原建塔楼一座,名为靖宁塔(亦名简宁塔),寺外村庄以塔为名,得名靖宁堡。而村名为塔坡者,以有靖宁塔且在坡上而得名。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上、下塔坡。靖宁堡位于今上塔坡北侧,亦名塔坡北堡,后发展连村,属上塔坡管辖。

韦曲街道上塔坡村


有诸多的名胜遗址:

1. 凤栖原(亦名清凉山)。指少陵原西部全长约3.5公里,宽2公里的一段,汉时称作鸿固塬。《西安府志》载:西汉神爵四年(前58)“有凤凰集于鸿固塬西,因命凤栖塬”。民间称其为“凤栖塬”,则源于春秋时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相传秦穆公有一女名弄玉,善吹笙,立志要嫁给一个精通音律之人,后经一番周折,终于与善吹箫的美男子箫史成亲。夫妻二人不愿享受荣华富贵,于是箫史乘赤龙,弄玉跨紫凤,驾云离宫,隐居山林。每奏笙箫,便有凤凰来临,栖集于林际,与百鸟和鸣。百姓祈盼风调雨顺、龙凤呈祥,便将弄玉、箫史隐居的鸿固塬改名为“凤栖塬”。

2. 何将军山林。位于上塔坡所在的凤栖原上下,据《西安通览》记载:“唐天宝年间,名将何昌期在上塔坡建别墅,名何将军山林,为长安城南名胜。”何昌期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的偏将,于唐开元初年屯兵于清凉山(即凤栖塬),晚年在这一带建立庄园,号称“山林”。诗圣杜甫游览何将军山林,留有诗作15首。北宋学者、史志学家张礼在《游城南记》中,对杜甫游何将军山林的气势和范围进一步叙述:“何将军山林今谓之塔坡。少陵原乃樊川北塬,自司马村起,至此而尽;其高三百尺,在杜城之东,韦曲之西。山林久废,上有寺,浮屠已废,俗呼为塔坡。”此后,在元、明、清、民国及当代学者著作中,都不同程度地对何将军山林作过考察、论证和注释。

韦曲街道上塔坡村


3. 清凉寺。建于隋代仁寿年间(600—604),曾名“真寂寺”,距今已有1400余年。唐时曾改名“崇福寺”“化度寺”。唐贞观年间,澄观法师常往清凉山上清凉寺传经礼佛,弘扬华严经,后被唐德宗赐号“清凉国师”。在享年102岁的人生中,身经九朝,曾任七位皇帝之师,被赐封为“教授和尚”“镇国大师”等多种称誉。金大定二年(1162),由法演法师主持扩建清凉寺院,并在寺院东侧清凉山上修建七层砖塔,为寺院取名“清凉寺”,被敕为清凉寺院。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清凉寺进行重修。民国23年(1934),住持智朗再度修葺,设置“天地洞”“百神洞”以及“古清凉寺”,从而香火不断。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长安县法院、长安县供销社干部培训班和塔坡小学等单位,曾利用清凉寺的闲置房舍进行办公和教学,以后陆续搬迁。“文化大革命”中,寺庙被毁,寺院土地由生产队开垦耕种。近些年来,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清凉寺终于得以重建,目前正在实施更大规模、更高档次的基建工程。

韦曲街道上塔坡村


4. 连战祖母沈太夫人墓园。原中国国民党主席、现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母沈太夫人墓园位于清凉山西坡下的清凉寺东南角。沈太夫人本名沈璈,字少云,是台湾殷商沈德墨之女,明诗习礼,是一位典型的娴淑闺秀。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有远大抱负、曾撰著《台湾通史》的台湾名士连横结婚。1936年,连横在上海去世,其子连震东搬迁父亲灵柩葬台后,将母亲沈少云接到西安居住。次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飞机轰炸西安。为了安全,连震东奉命将“西京筹备委员会”的档案材料等贵重物件搬往上塔坡清凉寺疏散隐藏,家人也随迁至附近的杜城和东姜村。1939年,沈太夫人在东姜村逝世,连震东遵母命将沈太夫人葬于清凉寺的东南角,托付亲友每年清明、寒食代为祭奠。连震东后去重庆携家人返回台湾。2005年5月1日,连震东之子、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偕家人到清凉寺祭拜祖母沈太夫人,参观晋谒清凉寺佛堂,行了布施,并亲笔题写“佛法无边清凉寺”;2007年9月5日,连战再次来清凉山祭祖,并向清凉寺僧众对其祖母墓地的维护表示谢意;2009年4月3日,连战第三次来清凉寺祭祖,对清凉山和清凉寺的开发建设极为赞赏,表示愿为清凉山的环境美化出一份力,并欣然挥毫,为寺庙题词“璞真纳清凉,福地有圣泽”。目前,沈太夫人墓园已成为一种寻根的象征,在促进民族团结统一大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韦曲街道上塔坡村



韦曲街道上塔坡村


5. 井勿幕之墓。位于上塔坡村北的清凉山上。井勿幕,初名泉,字文渊,陕西蒲城人。陕西辛亥革命的先驱和杰出领导人之一,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民国7年(1918),赴凤翔劳军途中,于兴平南仁村被害,终年31岁。遗体原葬蒲城东门外,民国35年(1946),迁葬上塔坡村北清凉山,建有陵园,墓前修有青砖碑楼。青石墓碑上刻有蒋介石亲笔题字“追赠陆军上将井勿幕先生之墓”。“文化大革命”中墓园被破坏。1981年10月,在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墓园得以重新修整,竖立石碑一座,正面刻“井勿幕先生之墓”。


韦曲街道上塔坡村


韦曲街道上塔坡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