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火炮上的“刺刀”,行軍機動都靠他

現代的牽引火炮上,常常可以在炮口制退器下面看到一個伸出來的結構,看起來好像火炮上了刺刀一樣。這個東西其實是牽引環,它不具備任何火炮發射過程中的實際功能,只是用來方便汽車牽引機動的。牽引式火炮有的是用炮口牽引環和牽引車輛對接。有的是用尾部的大架上的鉤子與牽引車輛對接。二戰後由蘇聯率先應用,當時西方國家並未出現牽引環在前的火炮,所以這也成了蘇式火炮一大特色。咱們以D-30 122mm火炮舉例,牽引式D-30在制退器下面有牽引環,這個環可以摺疊,不用的時候可以摺疊到炮管下方,和56式步槍的摺疊軍刺很像: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56式步槍的摺疊軍刺


而同樣是D-30,自行火炮型號由於自身有機動能力,就不需要這個環了: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實際上這種牽引方式是二戰之後才出現的。二戰期間,蘇聯的全部火炮也都是尾部牽引的,即在炮架子上安裝牽引環。比如這個M-30 122mm榴彈炮: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M-30 122mm榴彈炮大架上的牽引環

大炮上“刺刀”,並非什麼火炮都能辦到

在炮口制退器安裝牽引環是有條件的,並非所有火炮的設計都能做到,那就是身管放到最低射界到角度時,高度要足夠低,這樣牽引車才能和牽引環對接上。否則就不能用頭部牽引。二戰後到D-20 152mm榴彈炮就無法使用頭部牽引到方式,依然是炮架上安裝牽引環。因為D-20火炮即便放到最低射界,高度也顯得過高,根牽引車對接不上: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戰後研製的M-1955 D-20火炮

這主要是炮架設計上的限制。D-30 122mm火炮之所以放平後炮管低,是因為D-30採用了三足式大架,可以完全放平,此時輪子是懸空的;少了輪子的高度,自然炮管可以放得很低,於是就可以使用這種頭部牽引的方式了。這種三足式大架其實二戰就有了,但主要用在反坦克炮上。D-30借鑑這種炮架設計實屬天才之作。憑這種炮架設計和牽引設計,D-30可以說是牽引式火炮中的一代經典,毫無爭議。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D-30火炮調整到最低射界的時候,高度已經非常低了,恰好可以和牽引車對接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三足式炮架最早用在戰防炮上,圖為英國QF2 2磅戰防炮

二戰後,從蘇制D-30 122mm火炮開始,出現了頭部安裝的牽引環。這種牽引方式的一個好處就是反應速度夠快。火炮炮口始終朝前,到達目的地後可以很快就完成部署,不需要調轉火炮,也不需要車輛掉頭,相當於縮短了準備時間。所以這種牽引方式深深影響了下一代牽引火炮的研發。BAE系統研製的M777超輕榴彈炮、我國的AH4超輕榴彈炮和新加坡的155mm超輕榴彈炮也都採用了這種這種蘇式的牽引方式,已經成為了牽引式火炮的標準配置。當然了,這三種火炮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使用了像螃蟹爪一樣的H形大架,有利於讓炮口高度放低。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AH-4超輕榴彈炮,制退器可以安裝牽引環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M777,也出現了炮口的牽引環


榴彈炮口下方的“刺刀”:行軍機動全靠它,而且不是什麼炮都能裝

新加坡自行研製的柏伽索斯輕型155毫米榴彈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