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攻略第四十四篇:疍家文化篇

广东攻略第四十四篇:疍家文化篇

疍家人,是对中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疍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疍民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江、番禺、顺德、南海,广西的北海、防城港,海南三亚等沿海地区。、

一般把生活在水上以打鱼为生的小渔民家庭为“疍家“,他们没有大船,无法远航,只能在近海捕鱼。渔港里也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退潮时,他们下笼下网,捕些鱼虾。生活随着潮汐变化而变化。

关于“疍家”的起源,其中一种说法来源于早前他们居住的舟楫外形酷似蛋壳漂浮于水面;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这些水上人家长年累月生活在海上,像浮于海面的鸡蛋,所以被称为“疍民”。而疍家人自己则认为,他们常年与风浪搏斗,生命难以得到保障,如同蛋壳一般脆弱,故称为“疍家”。有研究学者认为“疍民”是古越族的后代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解放前他们因为常年漂泊海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卜赛”人。

对于疍家人的来历,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疍家人是原居于百越人。历史学者罗香林认为“水上人”就是越族后裔。然而,疍民也不一定是单纯的民族,可能在历史不同时期融合了不同人群。

由于靠近大海,大风大浪让疍民的生存时刻受到威胁。打鱼也很难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于是,一部分疍民开始向岸上悄悄发展,演变成为具有新的生活方式的“两栖疍民”。

疍家分为福州疍民以及广东疍家人。福州疍民讲闽东语,福建闽东称福建疍民为“曲蹄”、福建渔民。广东疍家人讲粤语,被称作“水上人”或渔民、疍家人等。由于他们经常生活在游船上,他们的脚同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略有差别,因而得一矮化称谓“曲蹄”。

本文将会着重讲解生活在广东的疍家人

一、疍家人的语言

广东疍家人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和粤西、粤东沿海地区。分布在珠三角的疍家人,主要的母语是粤语中的疍家话,又称水上话。疍家话与广州话是很相似的,但是也有一些独特的发音与词汇,并且影响到一些粤语常用词汇,例如“棹(zhao)忌”一词,在粤语中是忌讳的意思,其实它出自于疍家话,棹指的是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这里代指船,表示是水上人的禁忌或者忌讳。这一用语传至岸上,为岸上人所接受,融入了粤语当中。其他的独特发音,例如脚读角,光亮读江浪,窗读仓等等。

粤西的疍家方言就因应地方的方言不同而不同,阳江的疍家人有讲阳江话、海话、涯话,茂名的有讲粤语、海话、涯话,湛江的有讲粤语、雷州话。粤东的疍家人讲潮州话、福佬话居多。

二、疍家人的服装

疍家人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现在随时代变迁,以时装为主。

上世纪50年代原生态传统疍家衣裳与旧时大襟衫相似,女装为阔大袖口、宽短裤脚的黑布斜襟样式。疍家原始的衣着颜色以蓝色为基调。男女都穿着短、宽、窄袖的上衫,宽短的裤子及于足踝之上。

疍家人有戴海笠的习惯,不论四季,头戴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的海笠(垂檐渔民帽),疍家妇女喜爱留长发,姑娘们把头发结成不容易散开的五绞长辫,发梢上缀红绒,休闲时就让长辫摇晃垂及腰际。结了婚的妇女把长辫在头顶上盘成髻。

旧时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包在妇女头上的狗牙毡布。所谓狗牙毡布是一块2.5×2.5尺的黑色方布,四边是用红蓝绿等各种颜色丝线绣成的小斜三角,形似狗牙状,手工精细,颜色错落有致。 珠海地区民间服饰。水上人家的妇女习惯披黑色毡布(头巾),其作法是把布裁成方形,再用各种颜色的丝线,凭手工在布边缝绣成小斜三角,直到四边全部绣满,各种色彩错落有致,人们俗称这种头巾为“狗牙毡布”。披戴毡布时,先对角折成双层三角形,然后在中间放入一长形椰衣(硬纸片也可以)。这种毡布披在头上,成一拱形,突出额头一、二寸,护着双耳,两边脸庞各露一半。一些未婚的渔家女则用红色的“狗牙毡布”,或者平边毡布。

疍民妇女还有专门的短裤,长度只到膝盖上端,配以蓝色或灰色的色调,显得朴质而纯美。裤子的后面则是往外翘,以免下田或者下海捕鱼把裤子弄湿。妇女在裤子上一般还系着银腰带,腰带上雕刻这美丽的图案,银腰带的作用主要不是美观,而是当疍民出海的时候,海上潮湿的空气容易使腰部沾上水气,引起风湿。但银腰带去恰好避免了这一点,美观而实用。

三、疍家人的饮食

疍家人依水而居,长期在大海捕捞作业,而大海就赋予了疍家人各式各样的食物:鱼、虾、蟹、贝壳,他们一日三餐都是海鲜,所以他们是最了解海鲜的。疍家讲究的是食材的天然和新鲜,原汁原味,习惯不像其他地方的烹饪,不需要孜然、辣椒、味精什么的佐料,盐和花生油,即使是贝类也只加点蒜茸即可,熟后以后撒些葱花,既提味又好看。既有香气,又保持了野生海鲜的鲜味和口感。他们将水烧开,把刚捞上岸的海鱼、海虾洗净,放入水中浸熟,加些盐、姜,辅以蒜、酱油即可,白水煮菜是水上人家独特的海上饮食味道。

疍家人每天都会收获大量新鲜的海鱼,为了更好地保存下去,他们往往会选择将海鱼晒制成咸鱼干。在上世纪的70至80年代,你还能常常看到疍家人集体在港口附近的岸上晾晒鱼干的壮观之景。疍家咸鱼煲是传统的美食,原料是咸鱼干配以肥猪肉,大火烧开,再文火焖焗。咸鱼里的高盐分直接渗透到肥肉中,而肥肉中的油脂又将咸鱼的香气勾带出来,两种食材之间相得益彰,共同呈现出了一种渔家简单的美味。无论是搭配干饭还是稀饭,都是开胃下饭的首选,满足了成日在海浪中颠簸劳累的疍家人对生活美食的朴素追求。

下面介绍几味疍家名菜

1)艇仔粥

广东攻略第四十四篇:疍家文化篇

艇仔粥是由昔日珠江三角洲的水上游民——疍民(又称水上人家)创造的,其后又在广州发扬光大。现为广东著名的传统小吃之一。

艇仔粥的配料有生鱼片、瘦肉、油条丝、花生、葱花、蛋丝、浮皮、海蜇丝、叉烧丝、烧鸭丝和鱿鱼等。烹制时将滚烫的粥底倒入配料中烫熟即成。艇仔粥以粥底绵滑、味道鲜美、口感丰富而闻名于世。

2)蒸腌虾蝲

广东攻略第四十四篇:疍家文化篇

虾蝲其实是水生扁壳蟹,外形稍扁,壳较软且薄,螯幼而细,每年3月开始到11月期间都是它生长繁殖的黄金时间。蒸熟后的虾喇壳上沾着一层膏油,颜色金黄,口感绵滑。据说从前虾喇的食用方法和价值少为人知,被当作蕉树的肥料由农民低价收购。而如今凭借着疍家妹的大力推广,虾喇成为餐厅和食客的香饽饽,不仅身价飙升,而且有钱也未必吃得上,需要提前预定,能吃上也要讲究缘分。

3)清蒸蟹

广东攻略第四十四篇:疍家文化篇

立秋刚过,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除了虾喇,蟹也是食客们秋天非常关心的食材。每年秋天的时候,蟹黄多油满、壳薄、肉质细腻而有香味,这个时候的螃蟹是最好食用的时候。大腿肉肉质丝短纤细;小腿肉丝长细嫩;蟹身肉洁白晶莹;蟹黄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磷脂、维生素等营养素,营养丰富。

4)虾酱

广东攻略第四十四篇:疍家文化篇

虾酱是疍家人的点睛之作。疍家人每日都会到大海捕捞作业,捕捞到的海鲜,要不就是拿去卖掉,要不就是自己吃。疍家人为了不浪费大海赐予他们的美食,用小虾加入盐,经发酵磨成粘稠状后,做成的酱食品。虾酱闻起来味道浓烈,但是口感鲜美,用于佐饭菜一流。

5)咸鱼

广东攻略第四十四篇:疍家文化篇

咸鱼又是另一杰作,疍家人用的是海鱼进行腌制,多数用马鲛,味道鲜美。

四、疍家人的住房

疍家人以舟为家。岭外代答蜑蛮条说:“以舟为室,视水如陆,浮生江海者,蜑也。”他们生活在水上,他们选择一个河湾坦地,几十条小艇聚集一起,为停泊的地方,沙坦搭几间茅棚,为公众活动场所,茅棚为疍家人聊天议事或节气拜祭用。儿童跑到沙滩活动。岭外代答说:“蜑舟泊岸,群儿聚戏沙中”

他们以艇为家,日常生活均在艇上。疍家艇多为篷船,篷的大小与船的大小相应,船篷是由竹篾所织造构成,弯成拱形,做成瓦状,漆以桐油,以防水遮阳。船篷一般都有三至五片,船舷两傍,相对立柱四至五对,以竹架起为梁,把船篷架起遮挡风雨或烈日,岭外代答:“儿学行,往来篷脊,殊不惊也。” 可见疍家人的孩子,小时便能在船篷上走动,习惯了水上生活。船尾用橹,拖着橹为舵。船桨两支,是行船的动力,行船时船桨架在舷柱上支撑,称为“掉桨”,船首有竹篙,在浅水时撑船,叫“撑竹”,也用以定船入埠,称为“迈船头”。晚上疍家人把船篷放下到船舷,便成了休息的窝棚。

后来随着围垦开发,疍家人在水边搭寮居住,他们住的地方叫作“疍家棚寮”,是傍岸临水架设的棚户,竹瓦板壁,陈设简单。 [7] 疍家人的寮屋一般用原木、竹子、茅草、树皮等为材料建筑而成,墙壁多用树皮或竹编织成围笆围成,屋顶多以茅草、树皮。这种茅屋冬暖夏凉,居住舒适。《清史稿·食货志一》:“ 广东总督奏称,撤毁雷 廉交界海面之涠洲及迤东之斜阳地方寮房,递回原籍,免与洋盗串通滋事,并毁 校椅湾 等三十二处寮房共百六十二户,另行抚恤安插。解放后,政府鼓励疍家上岸居住,疍家人耕种沙田,或组建渔业合作社,疍家人分得土地,他们依海边河涌的高处而居,改住砖瓦房,现在多改建小楼房。

沙田在广州边海诸县,都有沙田,顺德、新会、香山尤其多。每到二月下旬,疍家人都到沙田上围垦,结墙栅二重固定。沙田是围垦滩涂而成的土地,成了土地后,疍家人在上边耕种,广东新语说:“七八月时耕者复往沙田塞水,或塞篊箔,腊其鱼、虾、蟮、蛤、螺、〈虫呈〉之属以归,盖有不可胜食者矣。其田皆一熟,或种秋分,或白露,或霜降,必兼种之。使自八月至十月,月月有收,其以八九月熟者曰小禾,秋分、白露、霜降等种是也。以十月熟者曰大禾,赤秥是也。沙田咸卤之地,多种赤秥,粒大而色红黑,味不大美,亦名大秥,皆交趾种也。

五、疍家人的文化

广东的水上疍家人有一种自娱自乐的一种渔歌文化- 咸水歌,又称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叹家姐。包括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叹家姐等。咸水歌有长句、短句两种,字数不等,风格各异,抒情悠扬。而高堂歌则以每段四句,每句七字为规则,一、二、四句押韵,以叙事为主,格式如七律七绝一样。

早在明末清初咸水歌就已流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带。人们为调剂生活,增加之间的友情,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主要用独唱、随编随唱、对唱等形式歌法。作为珠江三角洲一带先民们世代流传的口头文学,它反映了珠江入海口“沙田”(河流冲击而成的沙滩)地区的疍家民间生活:海河生产和沙田农耕劳动,具有海河文化与农耕文化和融合的特征。

疍家歌以其独特的形式,伴随着疍家人的一生,百多年来,为疍家人的生活增光添彩。自有疍家人以来,这里的疍家人已经习惯用唱、叹流畅的疍家歌来舒心解闷,欢乐助兴。他们在嫁、娶和喜庆的日子里唱;在出海打鱼、摇船驳艇时唱;在织网绞缆时唱;在田间地头、休闲欢聚时唱,处处歌似清风细雨,情如涓涓流泉。

可惜这种文化濒临消失,原因这种文化只有年事已高的水上人懂唱,但在广东中山坦洲仍有人用粤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流传广泛,曲目丰富,至今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渔歌唱法文化。

1949年后,疍家人上岸居住,孩子们进了学校读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帮助疍家的青壮年读书识字,并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使他们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使疍家人能正常地溶入现代社会。

六、疍家人的信仰

疍家人信仰妈祖、北帝和龙王等道教神仙。妈祖是水上救难之神,求她保祐行船平安;北帝是调水之神,求他风调雨顺;龙王是水族之神,求它鱼鲜满获;土地是安居之神,求他保护屋宅。要是与其生活生产活动有关,他们也信观音菩萨,那是他们要求子求孙这传宗接代的大事。每逢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且必备猪和鱼奠祀,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疍家人求神,一般巫祝都唱着咸水歌:三杯烧酒满沱沱,王姓阿生捰老婆,龙凤明烛照神灵,祈求保祐阿生哥。一杯保祐子孙生满地,二杯保祐白发齐眉,三杯恩爱甜过糖李,丁财二旺呀一齐来。

七、疍家人的婚嫁

广东攻略第四十四篇:疍家文化篇

水上婚嫁习俗便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融汇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以咸水歌来贯穿婚嫁活动的全过程。

水上婚嫁融合了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元素,以船为交通工具,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亲友等情节上,以歌唱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全过程。水上婚嫁的出现,对促进平民百姓的仁爱礼仪、衣着服饰、家居陈设、民歌创作都是一次检阅,它欢庆、祝福、谐趣和真诚的文化魅力影响着珠江三角洲整个沙田区。

水上婚嫁以船作接新娘的交通工具,以歌来贯穿整个婚嫁的全过程。

新娘到达夫家时,新郎须出门迎接。新郎和新娘在亲人的陪伴下举行拜高堂仪式:拜祖先、拜祖辈、拜父母、夫妻相迎,敬过堂茶。这是水上婚嫁最喜庆的一个场面,又是体现新郎、新娘的礼貌、才智和孝心的时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