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隻“大玉海”,我迷上北京法源寺,千年古剎,不收門票

因一隻“大玉海”,我迷上北京法源寺,千年古剎,不收門票

北京法源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剎。唐朝時它叫“憫忠寺”。“憫忠寺”三個字,一種大悲憫,古意盎然。外地遊客當然不知道這兒,就像不知道老北京只有在深遠的衚衕盡頭,才能看到最值得玩味的門楣,磚雕……那才是老北京的“魂”。

記住法源寺是從李敖的《北京法源寺》開始,但是對它迷戀,卻是因為寺內的一隻傳奇“大玉海”。

因一隻“大玉海”,我迷上北京法源寺,千年古剎,不收門票

北京夏末,暑氣未減,走進法源寺,濃密的綠意籠罩了幽幽古剎,我彷彿進入另一世界。

沿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一路走來,遊人很少。古剎深處,鋪磚地被樹冠遮蔽,綠綠的長出一層薄苔。跨進有乾隆御筆“法海真源”的大殿時,兩個年輕男孩正虔誠的默禱,藍綠彩繪,紅漆大柱,光從摺扇窗照進幽深的大殿,也許對生命的感悟從來都與年齡無關。

因一隻“大玉海”,我迷上北京法源寺,千年古剎,不收門票

“憫忠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了哀悼北征遼東的陣亡將士,立下的寺廟。“憫忠”二字由此而來。到了清朝,朝廷崇尚戒律,在此設戒壇,傳戒法事,從此寺廟改名“法源寺”,法之源也。

因一隻“大玉海”,我迷上北京法源寺,千年古剎,不收門票

唐朝建寺時,北京不過是長安城外,李世民北征的途徑地,直到元朝在北京建都,寺廟才日漸興盛。1979年修繕法源寺,一尊清乾隆“大玉海”從真武廟移來,從此看“大玉海”的遊客越來越多。

“大玉海”是一巨大的石甕,又叫石缽。夏日,石甕中伸出高高低低巨大的蓮葉,翠綠與黃綠,渾圓的傘蓋與堅挺的枝莖,新生命與老“玉海”……陽光之下,在幽靜的廟宇前,彷彿一分鐘已年華老去。

石甕周身雕有海水花紋,紋路精緻,層層疊疊,是古人對大海“寫意”也是“寫實”的表達。海水中,一昂頭向上的龍,配以魚尾,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這是“魚化龍”,寓意青雲直上,高升昌盛。“波濤”中其它小獸也都憨直可愛,活靈活現。

因一隻“大玉海”,我迷上北京法源寺,千年古剎,不收門票

這石甕是當年乾隆帝用漢白玉仿照北海團城的“瀆山大玉海”雕鑿的。原作曾是元世祖忽必烈,盛酒宴賞群臣的酒翁,由南陽墨玉製成,如今放在瓊華島的廣寒殿中。很多人都說乾隆仿的這個石甕比北海團城的原作“瀆山大玉海”氣像上差的很遠,我卻不這麼認為。

後仿的大石甕,無論從雕刻的瑞獸、海水紋,到整體造型的渾然有力,都有一分不刻意,古拙樸素,隨意質樸的“地氣”。放在殿前,經過近三百年酷暑嚴寒的浸染,不但未減損分毫,反而吸了天地精華,如今養成“一池”好蓮花。蓮葉形如大傘,伸出石甕,搖曳爛漫,真可謂“一切隨緣”。

因一隻“大玉海”,我迷上北京法源寺,千年古剎,不收門票

這石頭與水蓮合而為一的氣度,比北海團城孤零零,倍加保護的原作多了隨性,隨意,自然,更充滿生命力。

時光遊走,新舊“大玉海”的身世,早已成一時美談。此時,一隻藍黃眼的白貓悠然臥在殿牆邊,一臉嚴肅。這是寺院養的流浪貓,每天下午都有僧侶來此餵食。夏末初秋,小風吹來,蓮葉輕搖,一個僧人布衣布鞋,步履輕快穿過院門拐走了。小粉花在牆角盛開,鳥兒飛來又飛走,一切都是安靜的。就像寺廟院裡陳放的石碑,石像,雕刻精美的石墩,每一件都有上百年曆史,與寺內著名的丁香一樣,歷史悠久的法源寺,一草一木皆是古物。

因一隻“大玉海”,我迷上北京法源寺,千年古剎,不收門票

因一隻“大玉海”,我迷上北京法源寺,千年古剎,不收門票

法源寺曾種植各類牡丹百餘種,但這些牡丹都敵不過院內丁香樹的繁盛。每年五月整座寺院被丁香花環繞,殿前屋後處處散發著丁香淡淡的清香。也因此,法源寺又有了"香剎"的美名。

1924年4月,法源寺丁香花開,徐志摩、林徽音等人陪印度詩人泰戈爾來此賞花,成為一時之佳話。在中國,丁香與佛教有不解之緣,因丁香花濃,葉片又是心形,寓意"心誠則靈"。此時,丁香,花開已過,丁香樹低垂著綠綠的葉片,與那百年前的石刻,石碑,黝黑的香爐,虔誠的信徒一起,在悠悠歲月裡,守候著曾經的“憫忠寺”,今日的法源寺。

因一隻“大玉海”,我迷上北京法源寺,千年古剎,不收門票

從“憫忠寺”到“法源寺”大悲壇內有中國最早的佛像,東漢陶佛坐像、東吳時的陶魂瓶、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鐵佛像、宋木雕羅漢……“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國史”正如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它是悲憫的,那一段刀光劍影的往事,早已塵封進時間的隧道里,洗去悲痕,留下長久的靜雅和肅穆。當然,就像“大玉海”蓮葉搖搖,早春撲鼻的丁香花,一臉嚴肅的大白貓,還有飛去又飛來的小鳥……美好的生命總是讓人無限回味,又總是最容易被人遺忘。

因一隻“大玉海”,我迷上北京法源寺,千年古剎,不收門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