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火了,可中國工人真的都像片中那樣勤快麼?

我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想勤工儉學,校園裡的消防員助理的職位剛好又一輪招聘,於是去應聘。應聘之前,教官先給大家演示了一下如何扛著水龍帶跑步,如何在地面上迅速地把水龍帶卷散開,但考試的時候,考的是純體力活,爬到10多米高的梯子頂上,用繩子把水龍帶拉從地面拉上去。站在抖動的雲梯上,我先就眩暈了,那一餅水龍帶在地面上扛著還勉強,往上提真是太難了。

再看那些美國小夥子,一個個細腰扎背扇子面的身材,胳膊上肌肉繃起,手腳利落,只幾個倒手水龍帶就提了上去。我所在的學習在美國西部,不是精英學校,可裡面的男生女生明顯地兩極分化,要麼自然生長的體型,龐大笨重;要麼一望而知是常年鍛鍊,嚴格管理著體型。在消防員考試中,我算見識了那些每天“打熬筋骨”的小夥子們的實力。因為這所學校排名在150名開外,多數學生上大學並不打算深造,我在超市裡就看到很多這裡的畢業生,所以說,即使是美國的藍領工人,很多人也是酷愛健身,身形矯健的。他們算賬的時候的確常有不靈光之處,但態度很友善,做事也認真。當然,那是20年前的事情了。

《美国工厂》火了,可中国工人真的都像片中那样勤快么?

《藍領階級》劇照

《美國工廠》火了,裡面中國工人勻稱的身材、麻利的動作不由讓我們自豪了一把,作為對比的美國本地工人則身材臃腫,工作懶散。本世紀以來,美國產業持續空心化,難道藍領階層徹底崩潰了?波音737Max出事後,有人找出當年半島電視臺對波音製造工廠的暗訪,呈現的也是一群沒有受過教育、沒有經過訓練的一盤散沙般的藍領工人形象。

美國工人懶散混日子;越南工人愛享受、不加班;法國工人走上街頭上演“黃背心”暴亂;日本職場全是老年人,態度極好卻遲緩。凡此種種,中國工人似乎是世界上最為自律最為勤奮的一群,支撐著中國製造業的穩健致遠。可就在幾天前,海爾開除午休員工的消息就令劇情反轉了,很多的表面上的自律往往是“他律”。中國工人作為整體,真的如《美國工廠》裡的那樣利索且高效麼?

《美国工厂》火了,可中国工人真的都像片中那样勤快么?

《美國工廠》劇照

曾經的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曾發感觸,他去韓國參觀一家麵粉廠,每天處理小麥的能力是1500噸,僅僱用了66個員工,而希望集團250噸日處理能力的麵粉廠一般用70多人。希望在國內處於一流水平,平均而言,韓國工人的效率是中國工人的10倍以上。

令劉永行不淡定的還在於進一步的交流,原來這家韓企也曾經到中國開過廠,在呼和浩特,設備全靠進口,因為建廠晚,機器比韓國廠子還先進,可250噸的日處理能力,僱用了155人,等於是韓國的設備韓國的管理,一到了中國效率一落千丈。這件事給劉永行很大的觸動,促使他思考。他發現了很多韓國工人的不同之處,首現,他們很主動,手腳總是處於不停歇的狀態,一件事做完就會去承擔其他的任務,韓國企業,上上下下,大家都有自覺補位意識。其次,這些工人一專多能,訓練有素,很少犯錯。而韓國同行對中國工人的評價卻是“做事不到位”,“不到位”加上出錯後還得返工改錯,生產速度就慢了。

《美国工厂》火了,可中国工人真的都像片中那样勤快么?

這是劉永行將近20年前的觀察。如今當我搜索麵粉廠效率的時候,搜索出頗多的討薪新聞,還有超時工作薪資只有3000元的個例。這說明整個行業並沒有因為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而變得愛惜起了員工,這仍然是一個靠體力、靠勞動時間,卻很少培植員工自覺性的行當。當然,大企業的效率在提升,可仍不能改變在廣大的東南沿海和中原腹地,加工製造業中還有相當多的作坊式的工廠靠計件挖掘員工的勞動潛能,而不是以分工協作的方式提升全員效率。正如劉永行所觀察的,

就單個人看,我們和海外的效率差不多,可人家的10個人就相當於我們100個人了。

《美国工厂》火了,可中国工人真的都像片中那样勤快么?

製造業的先行者們都在摸索著自己的辦法。記憶最深的是改革開放之初,石家莊第一塑料廠發明的滿負荷工作法,讓員工一直處於工作狀態。後來流水線普及開來,員工即使想“偷懶”,也被傳送帶送來的活計弄得手腳不停了。作為最早意識到質量是企業生命的海爾,其管理以精細和嚴格著稱,員工做錯事動輒罰款,細節管理幾乎令人“窒息”。廠區的每一塊玻璃都會責任到人,員工離開座位時,須將座椅推進桌洞裡,否則將會被罰款100元,班車晚來一分鐘,也要罰,如此這般,連張瑞敏自己也承認:“這樣管理很累,但沒辦法。”

《美国工厂》火了,可中国工人真的都像片中那样勤快么?

《地久天長》劇照

時至今日,中國工人的勞動效率比過去提升了,手勤腳快了,可仍與發達國家有差距。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製造業的效率只相當於美國的19.8%、日本的21.3%、德國的24.8%。回到《美國工廠》這部電影,裡面的美國工人頗有些體態臃腫,動作緩慢。但用中國派去的員工與本地僱傭的藍領比,卻不免落入了“田忌賽馬”的陷阱。要知道,中國派去掙高薪的員工,可是百裡挑一的,而美國員工則是當地

政府解決就業的“老大難”。

有關美國藍領工人的工作狀態,前幾年波士頓市政當局購買了中國地鐵,中方派去建修理廠的管理者曾有觀察:工會會員雖高薪且保障多,但工會為了和“散工”競爭,也會對會員有所篩選和限制,那些工會工人,個個身手麻利態度敬業,午餐時間很短,有些員工甚至只喝杯咖啡。當然,他們和中國員工也有明顯的不同,他們嚴格遵守八小時工作制,一分鐘也不多幹。上班工作目的明確,就是為了掙錢,享受下班後的閒暇時光。相比於東亞的加班文化,公私分明的作息,效率反而更高。

這位管理者還感嘆了另一件事情,他的朋友開民宿,剛上線就有了訂單,一看,是幾個月之後的,來自歐美人的訂單。歐美人做事講究計劃,日程排得滿滿的。如此有計劃又自律,效率真的會低嗎?

《美国工厂》火了,可中国工人真的都像片中那样勤快么?

【製造偶像

《美国工厂》火了,可中国工人真的都像片中那样勤快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