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另一場出發

01

今年清明的時候,10後談“死亡教育”的視頻刷紅了網絡。

孩子們的回答令人驚訝:”我們不應該太重視死亡,也不應該太輕視死亡。”“死亡可以說遠,也可以說近。”

每一個生命都會經歷從生到死的過程。死亡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

在知乎上看過這麼一段話:

除了出生以外,我們每個人一生中另外一件註定會發生的事情就是死亡,每一個小時都有大約7000人死去。

死亡是一個起點,是另一場出發。

三毛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說出生是最明確的一場旅行,死亡難道不是另一場出發”。

02

活著的人迎接新的生活

小時候爸爸媽媽到城裡工作,我便被交由爺爺照顧,因此我與爺爺的感情無比深厚。

然而,爺爺去世的時候,我並沒能陪在他身邊,見他最後一面。

後來聽媽媽說,爺爺死前一直唸叨我的名字,可是還是沒能在臨死前見我一面,帶著遺憾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爺爺走後,我一直心存愧疚,很長一段時間都被噩夢纏著,聽到死這個字就感到無比悲痛。

那時候感覺自己的生活無法繼續。

我害怕,沒了爺爺,就沒有人牽著我的手去逛藥店,就沒人揹著我上山,而且再也聽不到爺爺讀書的聲音……

悲痛,是爺爺離去時給我的感受。

或許你也曾體驗過這種感受,當自己很親的人離開自己的時候,情緒陷入低谷。

很長一段時間都會被噩夢糾纏,你會想起曾經的那些美好時光,而不敢面對將來。

後來我懂得,告慰死者最好的方式,是活著的人以更好的姿態活下去。

離去的人也不會希望依舊留在人世的人帶著悲痛生活。

而我們活著的人,要更坦然地面對生與死,更樂觀地生存在這世上。

活著的我們要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去奮鬥新的生活,去更好地實現人生意義。

如此,才能告慰死去的亡靈,對得起他們曾經對我們的愛。

成為寧養義工是我最能體會這種情感的時候。

“謝謝你們!”聽到在電話慰問的時候一句句暖心的問候之後的感謝,瞭解到那麼多暖心的寧養故事。

在死者離別後,給生者以精神支持,讓其更好地活下去。

我才真正懂得,原來有一種力量可以讓死者安詳地離開,了無遺憾,同時生者亦可以快樂地繼續生活。

泰戈爾有言:“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如果可以,請讓即將離開人世的人完成他的心願,讓他離開的時候可以如秋葉般靜美,同時讓活在這個世上的人可以堅強地延續新的生活,綻放自己人生的色彩。

一段生命的結束,是讓與之關聯的生命重新思考新的人生的開始。

當活著的人真正學會坦然面對一段死亡,他便成長了起來。

成長後的他,像從蛹中飛出來般,更加堅強,更加懂得自己的人生想要什麼,更能像雄鷹那般搏擊天際。

03愛的延續

凱瑟琳·道蒂在《好好告別》中講述了她的一個親身經歷。

23歲那年她決定到西風火葬場工作,在火葬場工作的時候,她學會了直面死亡,見慣了生離死別,可當她遇到下面這幕的時候,她還是忍不住落淚。

一個11月大的女嬰,死於心臟缺陷,孩子的父母想在火化她之前剪下她的最後一縷頭髮以留作紀念。

凱特琳按照孩子父母的囑託把孩子小心翼翼地抱在懷裡,剪掉她的金色捲髮,把頭髮小心翼翼地放到信封裡。

可是當她抱著孩子站在火化爐旁邊的時候,她還是忍不住哭泣。

在那一瞬間,她感受到了來自孩子父母對孩子的愛,那種愛,靜默而深沉。

生命會離去,但愛永遠不會消逝。

反而在死亡面前,愛顯得更加偉大,那些愛我們的人,和我們所愛的人,都在生命離去那一瞬間凸顯了出來。

《尋夢環遊記》中提到,當世上最後一個記得我們的人也忘記了我們,靈魂就會消散。

死亡是無情的,但死亡面前,愛永遠延續著。希望生者永遠可以記住死者,並延續死者的愛。

前不久一位醫學女碩士的故事在網上傳沸了,她因為癌症而不幸離世,但她死前同意了捐獻自己的遺體。

生命以大愛的方式在這世上延續,她在這世間留下的愛,將永遠活在人們心裡。

而她所幫助的人,將永遠銘記她,被她的愛所感染,更好地生活在這世上。

在TED演講中聽到這麼一個故事便詮釋了這樣一個道理。

一位母親生了雙胞胎,小兒子在出生後一年便去世,他毅然決然地把兒子的遺體捐給醫學事業。

若干年後,他看到接受自己兒子遺體捐獻的受獻者在世上快樂堅強地活下去,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每年都有大量的遺體捐獻者捐獻遺體,他們的愛,在世間延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延續愛。

相信你一定這麼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事他留在這世間的東西,有的人留下了大愛,而有的人留下了邪惡。

而愛自然會以它的感染力在世間延續,惡卻不會蔓延到最後,而留下惡的人,最終會被人們所遺忘。

希望我們能記住留下離去的、留下大愛的人們,讓愛在世上更好地延續,讓愛坐上另一輛列車,駛在人間的原野,溫暖這世間的人。

謹以此文獻給你們,希望你們可以不畏懼死亡,明白死亡是另一場出發,更好地活在這世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