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昌規模縮減80%,三方財富行業隕落,誰來收割150萬億市場?

恆昌規模縮減80%,三方財富行業隕落,誰來收割150萬億市場?

文 | 黎曼

第三方財富管理行業,包括P2P行業,正在緩慢退出歷史舞臺。

回溯過去,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以下簡稱財富管理公司)曾承載著歷史使命,並滿足了一定的市場需求。

但很多業內人士認為,以代銷為主的財富管理公司,其模式具有原罪,終將凋零。

行業似乎完成了歷史使命,開始逐步退場。

行業隕落,但市場仍在,需求仍在,因此,新的玩家和正規軍摩拳擦掌,再次入場。

在這個號稱擁有150萬億規模的巨大市場,每一次的變遷和換血,都意味著新的機會……

01 行業退潮

多位知情人士透露,靠著P2P起家的財富管理公司恆昌,“正在大裁員”。

“恆昌已從鼎盛時期的五萬多人,裁員至如今的一萬多人,今年還要繼續裁員到兩千多人。”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作為業內知名企業,恆昌與冠群、信和、銀谷三家,並稱為“京城四大線下財富管理公司”。

近兩年來,其他三家都曾被曝出陷入暴雷或逾期困境,只有恆昌還在繼續運營。

但剩下的恆昌,日子似乎也過得頗為艱難。

“恆昌持續裁員,主要是因為P2P業務在不斷縮減。”一位恆昌員工透露,這兩年行業震盪,公司受到很大影響。

“催回率和前幾個月相比,一直在下降。”一位恆昌的催收員工表示。

另外,監管也出臺了新規,要求網貸公司禁止線下運營。

因此,知情人士表示:“為了擁抱監管,恆昌必須撤掉線下門店,這必然要大量裁員。”

恆昌規模縮減80%,三方財富行業隕落,誰來收割150萬億市場?

今年3月,位於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的恆昌分公司,也在當地政府發佈的“非法集資風險提示函”中,被列入風險提示名單。

政策收緊,行業波動,財富管理公司就如驚濤駭浪中顛簸的小船,生死難測。

自2018年起,財富管理公司就開始出現大規模裁員和倒閉。

到了今年,更是風急雨驟。

3月,“中國版黑石”中信資本34億私募產品深陷兌付危機。

4月,媒體曝出恆天財富“歲蘭千里資管計劃”延期兌付。

7月初,諾亞旗下歌斐資產踩雷34億元。

7月中旬,先鋒系旗下“網信理財”產品逾期,涉及資金120億元。

僅僅在7月一個月內,行業就新增38家“暴雷”機構、5個“暴雷”產品。

行業曾經的佼佼者,紛紛走到了懸崖邊,一個個神話就此破滅……

02 大起大落

財富管理公司,曾經光鮮亮麗地走上歷史的舞臺,甚至承載著歷史使命。

中國的第三方財富管理行業,實際上是在2004年真正誕生的。

這一年,銀行理財剛剛出現,當時還只有少部分人完成了財富積累,有了財富管理的需求。

此後,中國的富裕階層越發壯大,加上通貨膨脹,中國的財富管理需求,開始井噴式爆發。

恆昌規模縮減80%,三方財富行業隕落,誰來收割150萬億市場?

財富管理行業也開始發展,銀行、證券、基金等多種金融機構陸續登上歷史舞臺。

此時,市場出現了信息不對稱。

當時的監管要求是,各家只能賣自家的產品。

但是各家的產品特點又不太相同,比如,銀行的產品穩,但收益低;基金的產品風險高,但收益也高。

而投資的原則是,不應該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用戶必須通曉各種理財知識,才能去各家機構採購雞蛋,滿足多樣化的投資需求。

當市場出現信息不對稱之時,巨大的商機就出現了。

於是,市場環境催生了財富管理公司。

它們相當於一個個中介服務機構,自己去找一些產品,然後按照客戶的需求,向其推薦相應的產品。

第一批入場者,是來自花旗等外資銀行的金融家。

緊接著,是敏銳的中國金融精英。

他們從銀行用高薪挖走理財員工,從外國已成型的公司中吸收管理經驗。他們白手起家,狼性發展,讓自己的公司迅速崛起為財富管理行業的黑馬。

“大量的銀行客戶都被挖走了。”行業資深從業者黃德江記得,最巔峰的時候,理財經理成交一單,能賺五六百萬。

行業的人都不會忘記2010年——這一年,財富管理公司真正走上了歷史舞臺。

2010年11月10日,諾亞財富董事長汪靜波在紐交所敲鐘。“叮”的一聲之後,中國第三方財富管理第一股誕生,行業的黃金大門訇然中開。

這一年,財管“金童”胡天翔,成立了鉅派。

隨後,善林、恆昌、銀谷等財富管理公司,也踏上了掘金之路。

而這其中,還有一支財富管理行業的新軍隊:P2P。作為這個行業的一襲浪花,它們也融入了整個歷史大潮。

早期的財富管理行業,呈現出的是爆炸式增長,中國壓抑了太久、太多的理財需求,在這一年得以釋放。

但在炫目的聚光燈下,舞臺周圍隱藏的黑暗與危險,也開始瀰漫……

財富管理公司最開始的核心模式,是代銷信託。

“有人說,當時有四萬億的規模,都是通過財富管理公司代銷出去的。”黃德江表示。

後來,財富管理公司的觸手越伸越遠,變成了“哪個佣金高,就銷售哪個”。

甚至有很多大的資產方,收購或入股財富管理公司,將其視為核心的“融資通道”。

“自融”,幾乎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

在財富管理公司喪失獨立第三方的身份之後,一切都開始滑向難以逆轉的深淵。

經濟形勢好的時候,財富管理市場平靜無事,看似欣欣向榮。

但當經濟下滑的時候,風險就開始集中爆發。

在風險不可控之前,監管出手了。

2018年,資產新規頒佈,明確要求打破剛性兌付。此舉開始剷除市場毒瘤。

一個個膿瘡被擠破。

“打破剛兌,就是一次對大型金融危機的提前分散釋放。”從業者陳風稱。

在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之前,監管的干預,讓風險提前緩慢消弭。

而財富管理公司的一次次暴雷潮和倒閉潮,正是風險釋放的反映。

“那批曾經一單能賺五六百萬的人,已經被抓進了局子裡。”陳風感慨。

在某種意義上,金融從業者的命運,也是經濟環境的晴雨表:好的時候,風光無限;反過來時,首當其衝。

03 前路漫漫

財富管理公司,似乎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它們會消失在歷史的大潮之中嗎?

最近,行業從業者陷入了無限迷茫。他們離開原來的公司,要麼回到信託,要麼回到銀行,這幾年的瘋狂與激盪,彷彿是一場夢……

市場對這些財富管理公司,明顯喪失了信心。

“財富管理公司正在不斷地縮減規模。”一家海外資產配置公司的創始人稱,現在它們的業績下滑,已難以覆蓋成本。

“我們的理財團隊已經從之前的五十多人,縮減到現在的十幾個人了。”某財富管理公司理財顧問李祥表示,動輒幾百人的理財團隊,以後或將不可能存在了。

第三方市場隕落,但市場需求還存在,誰來填補行業空白?



恆昌規模縮減80%,三方財富行業隕落,誰來收割150萬億市場?

有人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將會進來,收割這個市場。

的確,今年銀行理財子公司頻頻入場,這背後,可能是監管在對這個市場表明態度。

“財富管理市場的風險太大,只有銀行有能力做好風控。”陳風認為,財富管理公司的底層資產是薄如蟬翼的劣質塑料布,它們也做不好風控。

他表示,即使銀行模式很重,各部門牽絆,流程繁瑣,效率較低,但是每一道關口都是一道枷鎖。

“這些枷鎖,讓‘有毒’資產很難進入。就算資產變壞,銀行也會做好風險隔離,絕不會一潰千里。”

另外,還有一批人,開始探尋財富管理市場的本質。

“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這個模式,是必然要消亡的。”一家金融科技平臺的創始人透露,這個模式,具有原罪。

在美國,財富管理市場上存在大量執證上崗的理財諮詢師。

他們和律師一樣,都具有專業的職業技能;他們不從理財產品方拿佣金,而是客戶給他們付費。

兩方的利益因此被捆綁,他們和客戶是利益共同體。

“這樣一來,客戶的利益才能被放在最前面。”財富小滿貫創始人李易陽表示。

多位行業從業者都表示,採用這種歐美的“付費諮詢模式”,才能成為真正的財富管理公司。

但是這條道路,任重道遠。

首先,在中國,對於財富管理行業的監管,主要是機構監管,對個人的監管和培訓體系尚不健全。

在美國,所有的理財師必須持證上崗,他們要經歷嚴格的考試,行業成熟,也足夠自律。

而在中國,監管沒有明確要求持證上崗,大部分財富管理公司毫無門檻要求,“只要懂銷售,就可以來幹”。

儘管很多人都看到了癥結所在,也在不斷呼籲,但從監管角度來考慮,要實現這一點,確實也沒那麼容易。

是管理幾千家財富管理公司容易,還是管理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理財師容易?

從監管難度上來說,兩個量級差得太遠。

其次,中國的投資者們,還沒有形成付費諮詢的習慣。

“因為知道理財師可以拿佣金,很多投資者甚至找理財師要回扣。”多位理財師透露。

這些投資者還沒明白,免費的,反而是最貴的。

行業中也有不少公司,正在嘗試“理財規劃”模式。

“這個模式肯定代表著未來,儘管不好做,我們也要嘗試。”財魚管家的創始人韓冰稱,他們已經推出了理財師付費諮詢模式。

目前,已有430位用戶,選擇了他們的這一服務。

李易陽認為,即使目前的付費諮詢模式還不成熟,要面對短期生存的壓力,但還有其他的變現方式。

比如,對財商教育收費。

只是這個模式或許過於超前,要引爆行業,不知道要多久……

恆昌規模縮減80%,三方財富行業隕落,誰來收割150萬億市場?

從誕生到隕落,中國的第三方財富管理市場,只用了短短16年。

和歐美髮達國家走過的近百年曆史相比,這個時間,還是太短了一些。

所以,行業的亂象與不成熟,也在情理之中。

如今,金融開始逐步進入嚴監管時代,財富管理市場也開始步入正軌。

這一次的大換血,也意味著機會叢生。

*文中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