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变的不再"耿直"

中西文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中庸和耿直,而中庸和耿直主要是因为民族性格的不同。有人将中国的民族性格比喻为"羊性",将西方的民族性格比喻为"狼性"。但是中国的民族性格不是在最初就是"羊性",那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开始变了?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变的不再

第一,民族性格的发展进程

春秋时期是中国民族性格最初的样子

古人有云,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一个人的本性很难改变,而一个民族的性格却会随着历史朝代的变迁,而渐渐的有所转移。如果朋友们打开一本通识类的史书,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仿佛单纯的可爱,而且带着让人诧异的血性,活着的时候洒脱肆意,死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带着些笨拙的简单,他们的样子就是中国民族性格最初的样子,像个少年。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变的不再

比如著名的荆轲刺秦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但是细看史书中的荆轲,也可以发现荆轲就是那个时代耿直的最佳代言人。《史记.荆轲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荆轲曰:微太子言,臣原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在荆轲刺秦故事的开始,首先是荆轲和太子丹的一番对话,荆轲单刀直入,言简意赅的直接说,听了您的话,我愿意去往秦国行刺,但是我啊有条件!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变的不再

还没等到太子问呢?荆轲就不避讳的自己个说了,他说我要您的爱将樊於期的头颅,和您的军事地图,这是怎样的直白,一点也没顾虑到太子丹的想法甚至于他的心情。爱将之人头、军事地图,这两件事,哪件事合理的?哪件是简单的?荆轲此言就是极大的耿直!而且太子丹也很有意思,他说怎么办?我不忍心让樊将军去死,然后荆轲自己跑去和樊於期细说一下,意思也很直白,就是我要你的头!樊於期也是干脆,难过了一会,直接自尽了!这样的人们怎么会像"羊"呢?怎么会有"羊性"呢?血性才对!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变的不再

秦始皇焚书坑儒,第一次性格转变

但是,一个彪炳古今的男子,打破了当时的那个状态,他就是秦始皇嬴政!嬴政此人,人们论起他,很大程度上都不会逃过这件事,那就是焚书坑儒! 《史记·卷121·儒林列传》的说法是"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公子扶苏的一句话:"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尚书》中有:"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都记载了"焚书坑儒"是真切的存在过的!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变的不再

那焚书坑儒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什么影响呢?史书中记载"偶语者弃市,腹诽者诛,道路以目",人们在大街上因为害怕祸从口出,只用眼神示意,不敢讲话交谈!这样的做法,不单单是让人们害怕这么简单,这个做法更多的是从内心深处严重打击了民众的自尊,而"焚书坑儒"还禁锢了民众的思想,就是这一步,让春秋时期肆意的国人们第一次遭遇滑铁卢,迈向了收敛的一步!

改朝换代:精神摧残

中国古代对民众的教育一直是忠君爱国,君为何?自然是当时朝代的统治者,但是中国历史上存在的王朝有多少个呢?被颠覆的王朝又有多少个呢?从秦朝开始有:西楚、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每一次的王朝颠覆,其实都是对民众精神上的摧残!而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以后的朝代更迭就有太多个,所以对民众精神上的摧残是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二十四史其实就是二十四次精神伤害!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变的不再

少数民族统治:元清两朝,让民众难以接受

中国历代都是以民族协合而统一,中国的王朝从建立伊始,汉族为统治者的朝代更多一些,少数民族统治的很少,而且在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导致的文化重于国家的观念,比如"华夷之争",而元清两朝,这个观念因为少数民族统治变得更加的激烈。

因为这两个朝代都是,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中国古代的王朝统治者以汉人居多,当时的百姓也是以汉族居多,导致当时汉民的思想是典型的汉本思想,暨——大汉族主义,对汉族对少数民族含有极大的轻视,比如古时有蛮夷这样的词,甚至于在清朝爆发了很大的"清末种族革命论"。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变的不再

故而元明两朝的统治对当时的人们产生的影响和打击可想而知!如清朝"反清复明"这一口号,几乎贯穿整个清王朝统治时期,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所之少见。因为清朝入关以后,颁布了"剃发易服"等政策,更是有口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比如:顺治二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但是反对的人有很多,很多人不愿意易发的人被杀,但是清政府还是坚持不变,可见要求易服剃发的清政府对国民精神的打击,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宁死不愿剃头!从春秋的耿直,到焚书坑儒,再到后来的异族统治,一步一步的精神压迫让人们内心产生恐惧,进而导致行为的转变。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变的不再

第二,思想统治对民众的压迫

百家争鸣

民族性格的进程受到的影响,在上文已经做了简单的陈述,然而上文提到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就像中国的青年,这不仅仅是民众耿直质朴的时代,更是中国思想大繁荣的时代,当时各家争鸣,极大地促进了思想上的大繁荣!据《汉书· 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的记载更是显示"诸子百家"或许达上千家。足见学派众多,思想之繁荣!思想繁荣就代表着民众的自主性非常的高,精神自由才有言语上的"耿直"。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变的不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中庸

但是汉武帝时期,因为文景时期实行的黄老思想不适合好大喜功的汉武帝,他决定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董仲舒传》中记录了董仲舒的原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武帝纪赞》则是对汉武帝的做法进行了解释:"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说明汉武帝此举是真的,但是汉武帝的做法,本意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罢黜百家只是他的做法,是以紧箍思想为做法来加强统治的行为!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思想从繁荣走向单一化,是思想上的监狱!虽然经由罢黜百家使得大一统的意识深入人心,但是这也有缺点,就是让封建专制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最重要的是"三纲五常"的诞生,让人们有了忠君的思想。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变的不再

程朱理学和科举考试制度相结合

古代随着王朝的更迭,选官制度,也从九品中正、察举制变为了科举制,选官的对象也从世家大族,向普通百姓转变,但是不仅如此因为选官制度的转变,封建王朝的更迭带来的更是封建统治的加强,在宋朝朱熹的提倡下,《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被定为四书,到元代延佑年间随着科举制的恢复,出题范围也禁锢在朱熹集注的四书之内,"八股文"诞生。由于科举制直接决定参考者的名誉,所以使得人人只读科举所考之书,故而思想又进一步禁锢!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变的不再

程朱理学的繁荣,也是需要注意的,虽然程朱理学强调人的道德建设,提倡理想人格,强化了节操、节气、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性格,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但是也正是这样的气节导致了给人们又一次戴上了思想的枷锁,导致所谓的忠君、以及民族认同感的增长!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变的不再

清末文字狱

而清朝入关,因为是异族统治,导致原本的明朝遗民有很多不满意的,根植于汉族内心深处的"忠君""民族自尊心",促使着"反清复明"的思想绵延了几百年,蔓延在整个清朝的统治时期。所以为了抑制住这种对清政府的反抗,对清政府的不满,清政府在发布剃头易服的命令下,还发布了"文字狱"。

清朝诗人龚自珍说:"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在没命这样一个巨大的威胁下,和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更迭时一样,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灵魂和身体的分裂,他们越来越熟练地把大道理和实际行动分开,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动物式的生存方式,耿直自然也消失了。

毕竟《中国大百科全书》都认为文字狱是明清时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胡奇光《中国文祸史》说:"(清代文字狱)持续时间之长,文网之密,案件之多,打击面之广,罗织罪名之阴毒,手段之狠,都是超越前代的。"

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变的不再

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王朝的变换中,专制变得越来越严,人文气息也越来越淡,连文学家的作品都变得风骨不在,百姓们自然也一样变得绕指柔。在被统治的几千里,人们被灌输式的教会忠君,这种思想在每一次王朝更迭都给人民以打击,逐渐的产生两个极端,极度"忠君",和每一次统治者的更换都有人们为了保命而跪在地上以示臣服。

但是几千年受的教育让极度忠君的人选择死去,选择臣服的人,又有内心的不安,在新的统治者的新制度下,放弃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易服断发,但是却仍然受到摧残。中国人渐渐的认识到话不可以乱讲,因为反抗没有作用,只有忍,只有绕,只有风骨不再,只有不敢耿直。

维新之士的下场太过于惨烈,这是中国人从先辈哪里继承的。耿直的代价就是生命,所以中国人才不得不中庸,不得不圆滑,因为只有没有棱角的人才能在这个规矩畸形的封建社会里如鱼得水吃得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