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訪古 紙坊鎮中嶽廟


汝州訪古     紙坊鎮中嶽廟


汝州訪古 紙坊鎮中嶽廟

許宗合、劉孟博/文

陳素貞/攝影

中嶽廟俗稱中王廟,位於汝州市區東三十里許,紙坊鎮中王村,村以廟名,故稱中王。中嶽廟前面汝海,揹負嵩箕,鐵爐繞其左,黃澗環其右,誠我汝區聖地也。 查中嶽信仰由來久遠,因其臨近古都洛陽,故在五嶽中較早受到歷代統治者的尊崇。唐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七月,改嵩山為"神嶽",封嶽神為"天中王",配"天靈妃"。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天冊萬歲元年(695年)臘月,封禪神嶽,改元"萬歲登封",尊嶽神天中王為"神嶽天中皇帝",天靈妃為"天中皇后"。宋建隆四年(963年),太祖趙匡胤下令,為嶽神製作衣冠劍履。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年)二月廿六日,贈五嶽封號,尊中嶽之神為"中天崇聖帝",帝后封"正明"。

汝州訪古     紙坊鎮中嶽廟

紙坊中嶽廟者,中嶽大帝託跡之所,故有行宮之稱。中嶽廟創建於何代已不可知,僅以明萬曆重修殘碑推測,應不晚於明中前期,且當時已有一定規模。清乾隆二十年《金粧中嶽行宮記》中寫到,“予昔□學於□,見駕後粉板尚有遺珍可稽,於順治年間創,於康熙年間重修。”以此來看,中嶽廟明末或毀於兵火,到清初方有所恢復。清康乾時期國運昌盛,地方百姓安居樂業,中嶽廟也得以大規模重修,經多次修葺後,廟中大殿、拜殿、關帝殿、火神殿、三官殿、閻君殿、廣生殿、山門及周邊牆垣,煥然一新。民國時期社會動亂,百姓流離失所,中嶽廟的發展也進入低谷,解放後廟產充公,廟中道人相繼離去,一週姓道人遷居焦莊,於1970年前後仙逝,享年約七十歲。1958年大兵團作戰時期,中嶽廟為紙坊公社文工團駐地,半年後縣劇團將優秀演員調走,文工團解散,廟中為中王小學。

汝州訪古     紙坊鎮中嶽廟
汝州訪古     紙坊鎮中嶽廟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國家開放宗教政策,中嶽廟為汝東地區首座恢復香火的廟宇,此後經歷屆廟管會的經營,現今的中嶽廟已遠超歷史規模。關於中嶽廟的歷史規模,民間傳言其面積甚大,甚至有騎馬關山門之說,此說所依據者,為上世紀平整土地時,在廟南五十米外出土有石獅子、石人等石雕,好奇者根據石獅子,穿鑿附會出此處為中嶽廟山門的說法。據周邊老年人回憶,約1946年前後,馬寨人馬年聚眾拉桿,將總部設於中嶽廟內,為安全起見,在廟院周圍深挖壕溝,並在廟南五十米處設有吊橋,橋基為馬寨馬天官墳運來的石獅子、石人堆砌,直到平整土地時才被人挖出,現下落不明,由此廟南石獅子的由來徹底清晰。

汝州訪古     紙坊鎮中嶽廟

中嶽廟戲樓位於拜殿對面,座南面北,磚木硬山頂結構,通過走訪,瞭解到中嶽廟舊時山門並未沿中軸線設置,而在現今山門東側,約三官殿前方,由此拜殿與戲樓之間形成一個較大的半封閉廣場。解放後戲樓曾被改造為教室長期使用,加之山門西移至今址,為達到貫通效果,在戲樓南側牆壁上開設門窗,使得戲樓原貌盡失。故河南大學彭恆禮教授在對該戲樓的考察中,認為這座古建築北側無牆,且設有臺口,有別於普通建築,然而後期改動較大,暫定其為疑似戲樓。

汝州訪古     紙坊鎮中嶽廟
汝州訪古     紙坊鎮中嶽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