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戲劇節“七年之yang”

烏鎮戲劇節“七年之yang”

戲劇愛好者“湧”入烏鎮。

第七屆烏鎮戲劇節落下帷幕。

小鎮,因為有戲而沸騰;人生,也因為有夢而精彩。這一次,人們用“湧”來定義它的成長主題——全球一流的好劇、爆棚飆升的人氣、全線飄紅的票房,烏鎮戲劇節就像一束光,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七年之癢”,在文學層面的解讀是平淡危機或倦怠規律。走到第七個年頭的烏鎮戲劇節面臨“七年之癢”嗎?在如夢似幻的烏鎮,有著不一樣的詮釋。

乌镇戏剧节“七年之yang”

古鎮嘉年華街頭演出。

七年之癢——心癢

“到烏鎮去?”

“到烏鎮去!”

每年烏鎮戲劇節期間,總能見到形形色色不同膚色、操著不同口音的人,為了同一個目的而來,那就是“到烏鎮看戲”。

七年間,烏鎮成了越來越多人“來了又來”的地方。今年是戲劇愛好者施莉萌第五次打卡烏鎮戲劇節。自詡烏鎮戲劇節“老年粉絲”的她,知道特邀劇目開票“秒”不過年輕人。於是和前些年一樣,索性買了套票,在烏鎮一待就是七八天。

這些天,“傻傻”地看戲、品美食、排隊領青賽的票、睡覺、做夢是施莉萌的日常。她說:“都說烏鎮戲劇節是戲劇愛好者的朝聖地,但我覺得更像是赴一場自我成癮的聚會。”

上癮的,除了來自大城市的文青,還有桐鄉人。即便是不懂戲劇的桐鄉家長,也會湊空帶孩子來到烏鎮,在水岸巷尾與戲劇相遇;兩鬢漸白的桐鄉中老年人,也愛上了跟年輕人軋鬧猛……烏鎮戲劇節成了一個讓人“心癢癢”的存在。

包子鋪北廣場,來自北京市崇文小學英語劇社的20個孩子已開始為演出做準備,服裝、道具、頭飾都頗具專業水準,特別是神獸們的造型,精緻且有帶入感。演出還沒開始,幾個孩子便坐在一旁的石階上不肯走了。第一個坐下的,是桐鄉市民王晨6歲的兒子。她說,自己談不上戲迷,但自從2016年看了賴聲川導演的《水中之書》後,忽然覺得戲劇有著與電影、電視劇截然不同的魅力。“從那以後,我每年都帶兒子來烏鎮戲劇節,每次天黑了也捨不得離開。對孩子而言,體驗比看懂更重要。”王晨說,讓孩子感受戲劇魅力的同時,更希望讓戲劇成為孩子成長中的扶手。

談到烏鎮戲劇節的“七年之癢”,黃磊給出了一種解讀:來到烏鎮,心裡癢癢的。他進一步解釋:做戲劇不像男女朋友相處那麼單純,感受到“癢”可能需要70年。“給我時間,我還可以繼續服務20年”。

乌镇戏剧节“七年之yang”

古鎮嘉年華街頭演出。

七年之養——養成

2013年,聽說烏鎮要辦戲劇節,桐鄉人沒法想象,話劇這一小眾文化,會吸引那麼多桐鄉人走進劇場,正襟危坐幾個小時;更沒法想象的是,大夥兒看劇不會吃零食、打電話、拍照。

這幾年,身邊越來越多的桐鄉人走進劇場看戲,一落座,大家自覺把手機調到靜音,連大聲咳嗽都會覺得不好意思……“觀劇間歇,連廁所裡排隊都十分有序。人與人之間彷彿都更和睦了。”

七年間,除了觀劇文明,烏鎮更養育了造夢者開放的心靈和拳拳之心。無論是世界頂尖的戲劇導演,頗具流量的演員和明星,還是初出茅廬的戲劇新人,或者學生和普通觀眾……在這裡,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戲劇人。

就連3年前從古鎮嘉年華起步追夢的桐鄉本土劇社——烏青劇社,如今也已在桐鄉市區擁有了一個108座的小劇場。今年,他們還準備了新戲《蠶花開處白馬鳴》,講述的是“蠶花娘娘”的桐鄉民間傳說。“我們準備半年多了,戲中融入了傳統曲藝表演形式和桐鄉話念白。也通過戲劇節把江南的文化推出去。”劇社創始人呂安迪說,“烏鎮戲劇節更像是一個家,一個港灣,我們從這兒出發,每年在這裡回港、避風、學習,無論多繁忙,都會來這裡。”

七年之仰——仰望

7年前,烏鎮戲劇節只有6個劇目,其中3個還是發起人的“自產自銷”——賴聲川的《如夢之夢》、孟京輝的《空中花園謀殺案》、田沁鑫和黃磊的《四世同堂》。而如今的這10天裡,《三姊妹》、《特洛伊女人》、《么么洞捌》等28部特邀劇目共計141場戲劇接連上演;木屋石橋旁、水巷樓閣間,18組青年競演激烈角逐,1800多場古鎮嘉年華街頭演出,小鎮對話、戲劇工作坊、白日夢朗讀會和子夜朗讀會等戲劇活動提供與著名戲劇人的“對話”機會,讓烏鎮成了一個大劇場。

每年,烏鎮戲劇節都有一個關鍵詞,從首屆的“映”伸出觸角,到第二屆的幻“化”成千,第三屆的傳“承”創新,第四屆的遠“眺”未來,第五屆的“明”合之意,第六屆的有“容”乃大,直至第七屆的激流“湧”進,烏鎮戲劇節已從生活舞向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