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记忆,60年代的香港夜景,好像电影古惑仔里的街头景色


照片介绍:轩尼诗道——这是中国香港的主要道路之一,连接香港岛西面的湾仔与东面的铜锣湾。 这是组60年代香港夜景照片,那时候香港已经有“不夜城”的称号。60年代是香港经济的转折点,在这之前香港的人均GDP相对较低甚至和当时的秘鲁丶南非和希腊差不多。

照片介绍:中秋节夜景——经过二战、50年代内地自然灾害后,大量内地居民涌入中国香港,人口接近300万,为香港的繁荣打下了人口基础。由于香港背靠祖国,又属于英国统治,所以国外利用香港收集大陆信息,大陆也将香港作为特殊地位去与外界沟通。

照片介绍:弥敦道——也得益于香港特殊的位置,香港经济快速发展,在香港注册的工厂数目由1950年代的3000增至1960年代的10000家,而外资公司的数目也由300增至500多家。中国香港也被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照片介绍:仔太白海鲜坊——想象一下当时每天涌入香港的人数多达4000,但当时的香港根本容不下那么多人。每天都有人被遣返回去。但在遣返回去的卡车上,大批大批的香港市民围在路边,纷纷将手中的物资扔上车,扔给那些不认识的同胞。这才是当时中国的同胞之情。

照片介绍:汇丰银行——汇丰银行一直与中银大厦相邻,当时的香港中环——左手边是中国银行,右手边是汇丰银行;一个中资,一个英资。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家庭,大部分都从事补助性工业劳动,大工厂将部分生产程序分发给小型工厂。


照片介绍:老香港中银大厦——1997年回归后,香港遇到了金融风暴,当时的中央政府还没有像今天这般的有财力,但因为香港是中国香港,也要力挺香港。有传言说,中央政府向香港投入千亿外储,殊不知,当时中国外汇的全部身家也不过1300亿美元,但中央政府在香港战场上的主要作用,乃是坚定信心——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支持港府放手一博。

照片介绍:白天的中银大厦——60年代以来,中银大厦一直是香港亲华(亲共)人士活动的场所。老中国银行大楼于1950年落成,仿照上海外滩的中国银行总行外型设计,曾是中国银行在香港的总部所在地,现在是中银香港中区分行的所在地。大厦已被列为一级历史建筑。

照片介绍:维多利亚港——作为内地面向世界的窗口,作为背靠祖国的前哨阵地,香港能够得以快速发展,他与祖国唇齿相依。所以以往在很多时刻,中国和中国香港在面对困难时都会彼此依靠。无论是华东水灾还是汶川地震,到处都可以看到香港人的身影。


照片介绍:皇都戏院——夜景看不到,这座建筑的特点,包括戏院顶部以混凝土兴建、呈抛物线形的巨型飞拱支架,以及戏院正前方名为蝉迷董卓的大型艺术浮雕装饰。

照片介绍:皇后大道——这是香港开埠之后建设的第一条沿海市中心主要道路,位于香港岛北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