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鬱痛的解法:不舒則痛,舒則不痛

七情不遂,氣機鬱滯。七情不舒所致疼痛稱為“鬱痛”,情志舒暢則疼痛自止。故曰:“不舒則痛,舒則不痛”。

鬱痛的病機

肝藏魂,主疏洩情志;心藏神,主神明與血脈。七情不遂所致痛證,除肝以外亦關乎心。如《醫學衷中參西錄》雲:“因勞心過度,遂得腦充血頭疼證。”

《素問·至真要大論》有“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的著名論斷,王冰注曰:“心寂則痛微,心躁則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癢瘡瘍,生於心也。”俗話“心靜自然涼”是說涼熱感覺與人的心理密切相關,疼痛同樣作為主觀感受,何嘗不是如此。疼痛尤其是鬱痛之有無及其輕重頗受心境左右,容易受到暗示與自我暗示的影響。如注意力分散時痛微或不覺疼痛,反之則覺痛或疼痛明顯。

關於鬱痛的解法:不舒則痛,舒則不痛

鬱痛的臨床特徵

鬱痛患者的相關實驗室檢查並無異常發現,但其臨床表現可具有以下特點。

具有因鬱致痛的病因特點,疼痛消長因情志波動而變化。如一生氣即發生胃痛、脅痛、頭痛,或精神緊張壓力大時易發生頭痛、偏頭痛。疼痛持續時間及其輕重程度通常與注意力是否分散有關,自我暗示傾向明顯。部分鬱痛可能表現為“隱性鬱證”。

疼痛部位與時間不固定。是指疼痛的部位並不固定,時常變幻不定或呈遊走性,時而此處痛時而彼處痛。疼痛部位界限模糊,難以準確定位,疼痛性質表現多種多樣。

關於鬱痛的解法:不舒則痛,舒則不痛

疼痛可同時見於多個部位。據調查,抑鬱症出現疼痛症狀者佔92%,有多處疼痛者佔76%。少數也可為“某部固定的疼痛”。鬱痛幾乎可以發生在全身各個部位,如頭痛、目痛、咽痛、舌痛、胃痛、脅痛、乳痛、心痛、胸痛、肩頸痛、背脊痛、腰痛、腹痛、肛痛、尿痛以及四肢關節肌肉痛等。臨床上發現鬱證患者多見頸肩、肩胛部及背部脹痛或僵硬不適。

從鬱論治效果明顯。如當運用通法、榮法止痛無效時,需仔細辨認有無鬱證或隱性鬱證,可試以從鬱論治。有報道對慢性痛證患者經治無效而改以三環類抗抑鬱劑治療後,止痛效果顯著,單純暗示鎮痛可使35%患者的疼痛得到緩解。

關於鬱痛的解法:不舒則痛,舒則不痛

不舒與不通、不榮疼痛的關係

不舒則痛與不通則痛有著密切的病機聯繫。不通則痛多屬實證,主要因風寒熱邪內蘊、氣滯、痰阻、食積、血瘀、石結、蟲擾等邪實妨礙氣血運行、閉塞經隧、阻滯腑行等所致。不舒則痛是因七情不遂致使氣機鬱滯,最終也可造成氣滯食積、痰凝血阻等病理產物。故不舒則痛包含了部分不通則痛的實證病機。

不舒則通與不榮則痛也有較為密切的聯繫。不榮則痛多屬虛證,主要因氣血津液陰陽虧虛,臟腑經脈失於濡養所致的疼痛。不舒則痛可因悲憂思慮致使心氣不足或心脾虧虛,最終也可造成氣血不足。故不舒則痛包含了部分不榮則痛的虛證病機。

但是,不舒則痛還具有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病機以外獨特的病機,諸如肝氣鬱結、肝火上炎、肝陽上亢、心火旺盛、心氣不足、心神不寧、心腎不交等虛實夾雜之證。

關於鬱痛的解法:不舒則痛,舒則不痛

不舒則痛和舒則不痛,其要在從鬱論治。治療方法有疏肝理氣、解鬱化痰、清洩肝火、清瀉心火、寧心解憂、安神定志、養心健脾以及交通心腎。更重要的是,除了藥物治療以外,從鬱論治還包含了多種非藥物情志調攝。而這些都是通則不痛、榮則不痛治療原則中所不具備的。

由於不舒則痛與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存在一定的病機聯繫,故舒則不痛在必要時或需聯合運用“通”“榮”的治法。

關於鬱痛的解法:不舒則痛,舒則不痛

“不舒則痛,舒則不痛”的關鍵在於提出了無鬱不作痛,鬱解痛自消的觀點,其內涵無法被“不通則痛,通則不痛”及“不榮則痛,榮則不同”完全囊括,故彌補了痛證病因病機的不足,豐富了針對鬱痛的治療方法。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