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紫砂名家作品圖集,詮釋紫砂頂級工藝,每件都精美至極


潘峰《錦玉》原礦黃龍山老紫泥

錦玉,如意也。華奢如錦,溫潤如玉。此壺泥質醇厚、色澤古穆,氣度飽滿。將壺器張力處理在欲破不破之間,機具韻味。壺流、壺把的形狀似如意般俊俏有力、舒暢自如,並配以如意紋裝飾。壺身手感溫潤,光潔如孩童肌膚般,給人一種珠圓玉潤的感覺。

輕輕捏拿壺把,十分適手,壺嘴出水流暢,嘴口光潤圓純。輕輕撫摸,整壺溫潤如古玉,可以從中感受到祥和的力量。

潘峰《漢瓦》原礦黃龍山紫泥

淨瓦雅素,淡看浮華;隨緣放下,心安是家。漢瓦壺器型端莊、敦實,壺身為短柱形,渾厚有餘;大口蓋壓口,平整有力;弧形鈕片如瓦片搭接在壺蓋上,氣韻素潔;壺嘴長短適中,耳形壺把粗獷含蓄,溫厚持重。

此壺泥色成熟穩重,壺體砂質感清晰分明,純正的泥質更突出整壺素拙之味。壺如其名,淨瓦雅素,淡看浮華,隨緣放下,心安是家。毫無矯飾之感,展現了一種瀟灑自在的人生境界。

器象x龍文《龍蛋》朱泥大紅袍

龍蛋,傳統經典造型,平日所見大多偏於古穆沉重。偶見拍賣會上一隻古壺龍蛋,居然可以如此古靈精怪,巧妙非凡,幾乎超時代存在,心喜之極,遂摹上兩月,能得其八分神韻足以。

如今,它風度翩翩,英俊灑脫。後得龍文刻繪,顯其靈性。



器象x梅紅存《井象》天青泥

似井非井,自然呈象。“井”、“象”一實一虛,化有形於無形,品之有味,想象無窮!觀此作,趣味特別、古茂動人,小而美妙。



器象x龍文《隱》朱泥大紅袍

不顯山,不露水,小隱於市。隱,是在快節奏的社會中依舊保持著自我人格的獨立,即使繁忙一天回家,依舊保持著內心孤獨的喜悅感。

器象以壺為載體,陪伴都市人隱秘的孤獨與喜悅



孟臣款朱泥高潘壺 清中期 朱泥

相傳清道光年間兩廣鹽運使潘仕成家傳素嗜飲茶, 便在宜興訂製專屬砂壺,一則自用,一則往還饋贈。 因其訂製的砂壺形制固定,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字“潘”印, 而將這一形制稱為潘壺。 但潘壺的起源可能早於雍正、乾隆,是閩南功夫茶的實用經典器形

《水平》 70年創匯時期 朱泥

晚清時外銷南洋的出口紫砂壺,為了滿足華人植根於內心對功夫茶的偏好,在壺身容量小而茶葉盛放多的要求下,壺嘴就必須與口蓋在水平線上達到平衡,這樣才能夠儲存更多的茶湯,制壺藝人便把這些定製的出口壺稱作「水平壺」

徐士衡《平蓋蓮子》 清初 紫泥

[明]字友泉,萬曆間人。原非陶人,其父好時大彬壺,延致家塾。 一日強大彬作泥牛為戲,不即從,友泉奪其壺土,出門而去。適見樹下眠牛將起,尚屈一足,注視捏塑,曲盡厥形。攜以示大彬,一見驚歎曰:“如子智能,異日必由吾上。

張生X童晏方《玉成窯摹古晏方銘柱礎壺》 玉成窯專用舊藏原礦調砂老紫泥

玉成窯非遺傳承人張生、玉成窯商標持有人、寧波茶文化博物院院長,以傳承復興玉成窯為己任,長期研究玉成窯紫砂文化,依託玉成窯非遺文化進行摹古創新。

此壺由張生和西泠印社副社長童晏方老師合作創作的一款玉成窯摹古晏方銘柱礎壺,壺形保持外型與傳世珍品晚清玉成窯柱礎壺基本一致,造型素雅簡潔,技藝精湛嫻熟,線條變化自然。

壺身銘文“不可說”,由童晏方老師親自題銘,陶刻繼承玉成窯雙刀挑砂之古法。佛曰:不可說,柱託棟樑

馬璟輝《僧帽》底槽清

馬璟輝,高級工藝美術師,1976年出生於江蘇宜興,1996年畢業於陶瓷工藝美術專業,先後師承譚躍偉、陳國良兩位名師。

從藝至今二十五載,能熟練駕馭紫砂的各種器型,並對歷代紫砂有一定的研究和鑑賞,作品在國內外展覽中多次獲獎,同時也被國內多家博物館收藏



何濤《錦燈》黃龍山原礦烏青泥

何濤,1989年生於宜興,2006年學習傳統紫砂成型技藝;2008年受啟蒙老師何律軍得指導;2010年創《百年陶人》工作室於紫砂一廠內;2012年正式拜周洪彬為師,深度精修;2013年與師傅在北京宋莊《樹·美術館》舉辦展覽並現場製作石瓢壺且與書畫家宰令時老師合作;2015年榮獲首屆《壺中天地》新人新作大獎賽一等獎,最受網友喜愛獎;2017年學習期滿出師,至今原創壺型有《錦鼓》《乳瓢》《漢瓦》《鋪砂



張丹X周虎《知意壺》原礦紫砂泥

張丹,專注紫砂泥繪,先後就讀於無錫工藝陶瓷學院、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紫砂泥繪盛於清初,器物多見於宮廷,其後幾百年幾盡中斷。張丹大量研究經典傳器,反覆實驗,掌握了泥料配比,用天然紫砂礦研磨成顏料,並增添多種礦料重新調配,極大豐富了色譜。其作品多有宋畫意境,藝術水準較高,深受藏家喜愛

胡姣姣《紫韻悠然》紫泥

紫韻悠然是根據老一款器型演變而來,我從這款老器型中看到了不一樣的古僕拙味,加入了自己的思想,使這款作品大氣中不失秀雅,

提升了整體壺的飄逸儒雅感,使整壺更貼合現代人的使用感。

在壺身多個細節處也做了很多不同的處理。使之不僅增加了喝茶的樂趣也更有可玩性



李強《無心羅漢》原礦紫砂泥

雕琢時,眉頭微蹙,眼神凌厲,神情肅穆,羅漢手上的皮膚紋理、臉上的皺紋、衣服的褶皺,都栩栩如生,於細微處見功底,刀刀之間微妙變化掌握的剛剛好,雕筆彷彿有生命般,遊走於佛像之上,此刻的他,自有一方小天地,是旁人無法接近的。以感情融入雕塑其中,匯世間不可言之情愫,於一掌之上雕琢出。

蔣呈思X馬力《大亨掇球》中槽清

該件作品出自蔣程思精心全手製,整器簡練、樸實,造型穩重大方,氣度不凡。壺體渾圓碩大,渾厚華滋,壺嘴短小前衝,曲線優美;壺把自由舒展,飄逸放達;壺口略小;壺蓋略呈拱形,壺鈕呈圓球狀。

整件作品雍容大度,氣韻生動。以時間打磨器物,以精緻面對粗糲,才能令作品這般的冷然溫雅,留下生命的本真,還有歲月中獨一無二的靈魂

程懸《珍方》青灰段

珍方壺將方圓一以貫之,曲直間或交替,以精神微妙的中庸思想傳述壺旨。 壺身正端挺,穩踏四方,稜線於獨立中顯分明,融於整體,又表現了和睦相契的協調感。 底略微縮小於壺身,卻於重心垂落處平衡把持。青灰段的鯊魚皮般的質感,愈顯這件作品的疏朗和曠達。

範志平《古韻禪松》紫泥

松象徵剛直、堅毅的高尚氣節,與竹、梅並稱歲寒三友,它的君子品性令無數的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古往今來,是無數藝術家爭相表達與詮釋的意象。

紫砂泥在質感上有特殊的表現力,可以超寫實地呈現出木、石、蔬果花卉等不同肌理的材質效果,這些質感的效果,其他陶瓷原料難以達到。這使得松樹意象,在紫砂上的表現尤為出彩,不僅鱗骨肌理精微寫實,其高潔、剛毅的風骨更是展現地淋漓盡致。

該壺造型通體作松樹樁形,樹皮剝落之處,斑駁嶙峋,壺流與把手以松樹枝巧塑而成,枝幹、樹癭刻劃精細入微,自然生趣。蓋以松樹枝作鈕,與壺腹渾然一體。作品通體氣格高古,韻之清絕。

鐵人X洪一淥《蟲蝕涅槃》紅寶石朱泥 在創作作品中探究人與器物與時間的關係。一件器物的存在的意義,遠不止於當下。歲月如刀,刀過留痕;技乎於藝,藝化於器;人與器物,最純淨莫過於如嬰童般嬉戲;器物與時間,是經年累月的初生與化滅。



謝華《自在提樑壺》紫泥 該作品為謝華集大成之作。壺身似爐、壺嘴如葉,以合十法印為梁,靈秀莊嚴、寶氣俱現。每一處曲線弧度的轉折、每一段結構與細節的塑造,皆耗浸淫數年之功。在抽象與具象之間將技藝達至登峰造極,在禪意與氣韻當中將意味傳導地深邃悠遠,技與藝皆代表了潮州制壺業當代最高水平。



丁善民《三足玉環》紫泥 丁善民老師,,1984年從事紫砂創作,善於設計製陶,尤其擅長明清式古意紫砂創作。在90年代,丁老師開始虔誠拜訪上一輩紫砂大師和專業從事泥料加工的老師傅,在無數次失敗、不滿意的嘗試中,丁老師終於研究出特殊配比泥料。無數次燒製試驗,最終在1350度高溫下燒製出頗具古味的紫砂作品。

三足玉環是丁善民老師原創之經典仿青銅器型系列之一,造型源於青銅鼎,壺腹飽滿、挺拔高頸提升了壺整體的氣韻,壺蓋昂面,雙環加身是為了畫龍點睛之作,恰到好處,整體流線鮮明簡潔、明快而不失質樸,霸道之中現婀娜之美,似有穿越古今,用紫砂與歷史對話之感。



阿豆《不知夏》青灰紫泥

不知夏為竇心禹設計全手工製作,夫人沈慧刻繪。此器乃是作者不經意間隨心所做,卻是憨態可鞠,靈動非凡,令人歡喜。

妙音的刻繪也特地與壺相配,返璞歸真,童趣滿滿,意在知足長樂,能去暑毒乃至一切毒,故知足不知夏炎,知足不知煩惱矣。

陳蘇徽《斜石急須》段泥

近期在用紫砂捏壺的過程裡一直在摸索一種平衡,我所做的紫砂手捏急須和其他地區作者用的陶泥柴燒的急須,有什麼可以拉開不同之處的地方。

這款《斜石》在手捏壺的基礎上嘗試用了油畫筆粘了脂泥點戳拉劃了一點肌理,在側把上仿造了破損後的鋦釘效果,大魚老師執刀“壽如金石佳的且好兮”的刻字很是貼合小壺,收斂了不少捏壺的躁氣。

搭配的兩個手捏杯子也是很有趣一體成型,杯底圈足順勢捏造。



以上作品均來自2019東家秋拍拍品,如有心怡之作,不妨來參與競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