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忠臣顧可久用一座牌坊教育子孫,詮釋“上不封頂”,太形象了


宗祠,又稱為宗廟、祖廟、祠堂,是供奉家族祖先牌位和祭祀的地方,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承,被視為家族的聖殿。宗祠作為見證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儒家文化的象徵,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與歷史價值。中國的宗祠大多分部於廣東、福建、江西、安徽、浙江、江蘇等南方省份。江蘇無錫惠山古鎮祠堂建築群,彙集了自唐代到民國的80多個姓氏的180多位歷史名人的120處祠堂,其數量之多、密度之高為國內罕見。

惠山古鎮位於無錫市區西面,離市區約2.5公里路程。祠堂建築群佔據了惠山古鎮的主體位子,這其中包括有李紳、陸贄、張柬之、司馬光、范仲淹、顧可久、李鴻章等歷史名人名家的宗祠。(2019年拍攝江蘇無錫。)

我今天要說的就是這其中的一座:顧洞陽先生祠,當地人稱顧可久祠。祠堂建於明隆慶三年,由顧洞陽的學生海瑞奏請朝廷所建,次年落成。清康熙二十七年毀於火災,次年重修。祠堂內文物古蹟眾多,屬國寶級建築群。

顧可久(公元1485年—1561年),字與新,號洞陽,江蘇無錫人。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中進士,官至戶部侍郎。顧可久為官耿直敢諫,是明代有名的剛直之臣,也因此先後被明武宗和明世宗兩次廷杖,每次都被打得皮開肉綻,但他仍堅持已見,做好了杖節死義的準備,被譽為“錫谷四諫”和“嘉靖四忠”。

顧可久還曾多次主持鄉試,識拔人才,這其中最著名的一位要數海瑞。明嘉靖四十年顧可久病逝,海瑞奏請朝廷建造了這座顧洞陽先生祠。

顧洞陽先生祠分前後兩個庭院,內有照牆、寶忠堂、拜石山房、四面石牌坊和祠樓等。走進祠堂為前庭園,靠左手邊有一座四面牌坊,邊上種有一棵樹齡近500年的古銀杏樹,樹幹挺拔,枝葉茂盛,彷彿一位健碩的老人,見證著祠堂幾百年的風風雨雨。

四柱四面牌坊底下為四根花崗岩柱,頂部為木製結構,為明朝最高級別的牌坊。這個四面牌坊最大特色在於它的頂部,從圖上看,頂部中心有一個方孔,據說這是有寓意的。中國人常說“上不封頂”,而句話就是從這裡開始的。當年之所以牌坊不封頂,寓意是希望子孫後代不受上限,一飛沖天。


祠堂內另有石獅、浴日泉、旗杆石、湖石“丈人峰”、石碑時刻及祭壇等明清時期的文物古蹟,其中以顧光旭手書《詩冢歌》和湯斌題額的“兩朝忠節”古匾最為著名。

在祠堂後園內有一座高大的太湖石聳立在水池邊,與拜石山房隔池相望。這座太湖石高3.87米,形態奇特,酷似一位偉岸的丈人形象,故名“丈人峰”。此石的形態在素以太湖石著稱的江南園林中實屬罕見,堪稱“江南奇峰”。作者簡介:寒殘一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