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這些地名和“喇嘛”有關

內蒙古這些地名和“喇嘛”有關

地處內陸邊疆的內蒙古,是祖國西北對外交流的窗口。在這裡,蒙、漢、回、藏……各個民族繁衍生息,由此,宗教文化也各有不同。除了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道教之外,更有獨具特色的喇嘛教文化。在《內蒙古地方誌》一書中,就記錄了喇嘛文化對內蒙古地名的影響。

喇嘛系藏語的音譯,最初是從梵文譯過來的,原意為“上師”。喇嘛在藏文中還含有“至高無上者或至尊導師”的意義,是對其教派僧人的尊稱。內蒙古很多地方的命名,與喇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或與喇嘛的職稱、法事活動、經典經文命名有關;或直接與喇嘛教的佛珠、甘露瓶、財產有關;還可能直接與喇嘛的名字或修建喇嘛廟的人有關聯。

喇嘛中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掌握最高深教義的是活佛,他們在廣大信教群眾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宗教地位。活佛制度不僅是藏傳佛教遴選佛教領袖的制度,同樣對內蒙古地名的影響也十分深遠。比如,烏蘭察布市的活佛溝,就是因為在傳說中,該村過去曾住過活佛,並坐落於溝裡,故以此命名。

除了在喇嘛教等級制度影響下的內蒙古地名外,喇嘛教的法事活動同樣也對內蒙古地名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包頭就有和喇嘛唸經有關的地名:比如,大麻迷圖的得名,就是因為1882年間,蒙古族人在此遊牧居住,並供佛唸經。因為“麻迷”是喇嘛教咒語中的兩個字,它與和尚唸的南無阿彌陀佛的“阿彌”相同,故起名麻迷圖,意為念經的地方。

封建時期,由於蒙古地區經濟文化等條件所限,只有少數貴族和富豪子弟學習文化知識,一般平民百姓根本沒有條件學習文化知識。因此寺廟就變成了學習文化知識的地方,這一文化知識就是喇嘛教的經典——《甘珠爾經》。這些用珠砂墨譯成的蒙古文在各大寺院中被珍藏詠頌,在成為歷史源淵和文化觀念信仰的同時,也成為內蒙古地名中的特色名稱。比如,在鄂爾多斯市的甘珠爾廟就意為“佛教部”。

除了以經典經文命名的地名外,喇嘛教唸佛時用的念珠、法器甘露瓶,也成為了內蒙古一些地名命名的來源之一。比如,烏蘭察布市的麻尼卜,就是很好的例證。該地原名“麻尼忽屯”系蒙古語,“麻尼”意為“佛珠”,“忽屯”即“呼都嘎”的轉音,意為“井”。1920年這裡遷入漢族農民,因該地地勢低窪,就更名為“麻尼卜子”,“卜子”在漢語方言中意為“坑”。還有烏蘭察布市的哈日本巴村,意為“呈黑色的甘露瓶”。該村坐落於黑色土質的小山丘上,佛教傳說稱,此地埋有甘露瓶,因此得名。

一座寺廟,就是一所佛教大學。喇嘛們修習經論是最主要的日常活動,除此之外,他們還要進行語言、文字、詩歌等方面的學習。在傳播喇嘛教的過程中,喇嘛為蒙古草原居民點的形成及其發展和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蒙古族人民為了紀念他們的功績常常以他們的名字作為地名。比如,包頭的塔爾拜,就是為了紀念在此居住的叫塔爾拜的蒙古族喇嘛。

從內蒙古地名中的這些宗教故事,可以直觀地看出宗教對內蒙古地名的影響是普遍而深刻的。在內蒙古地區,喇嘛教這種獨具風貌的古老文明給草原的地名增添了豐富的獨特文化內涵。(文/圖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王坤 實習生梁豔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