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但你是否知道構圖時減到什麼程度恰當呢?

我們常聽人說,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攝影構圖中,為了突出主體,讓畫面儘量簡潔,把不必要和不相關的元素去掉,但是,什麼是不必要的元素呢?如果不認識什麼是不必要的元素,一味的做減法,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我們先來看看這幅照片

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但你是否知道構圖時減到什麼程度恰當呢?

這樣一張照片,畫面的元素是一隻飛鳥,突出主體麼?突出!簡潔麼?簡潔!

可是,這樣的照片,它不算一張攝影作品,頂多就是一張素材照片。而如果添加了一點其他的元素,會怎麼樣呢?

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但你是否知道構圖時減到什麼程度恰當呢?

右下角多了兩棵樹的樹尖,讓畫面有了視覺上的平衡,以及元素之間建立起了某一種關係,它符合有一定意味形式的審美情感。所以,它比單一的飛鳥,更具有攝影作品的要義。

關係產生美,有關係的元素不能減

視覺心理學家王令中說:“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形式是關鍵。”也正如英國著名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指出的那樣“有意味的形式”,既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每一件藝術品,線條和色彩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而成,特定的形式以及這些形式之間的特定關係,觸動了我們藝術情感的神經。這其中講到了特定的關係,如果線條、色彩沒有了關係,互不相干的元素組合在一起,它肯定構不成某種形式。所以,在攝影中,也可以用視覺藝術的理論來做指導,一張照片的畫面中,元素與元素之間要有一定的關係,才能產生美感。

18世紀時期,法國美學家狄德羅基於唯物主義觀點,提出了“美在關係說”。他所謂的“關係”,是指萬事萬物內部各要素之間與外部環境的客觀必然的聯繫,他同時也指出,藝術只有建立在自然萬物的聯繫上才美。

確實是這樣的,如果一張攝影作品,表現的主體與環境有衝突,不符合人們平時的認知,那肯定是不美的。比如,一個衣著樸實的勞動者,你讓他在與之不符合的環境中拍照,這樣的作品顯然是不會感染人的,當然紀念照除外。

因此,如何取捨一張照片的元素就取決於元素之間是否有關係,是否對錶達的主體有幫助。我們非常熟悉的一首馬致遠的詞,其中的一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全部都是常見的景,但經他這麼一組合,一幅非常有意境的畫面就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看似沒有聯繫的景物,其實它們有著內在的聯繫,符合整首詞的深秋悲涼的氣氛,而此時如果加進去類似“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景色,顯然是不符合主題的,必須要捨去,攝影同樣如是。

在攝影構圖的時候,什麼時候該做減法,什麼時候應該做加法,而不是一味的做減法。必要的,有關係的元素,我們一個都不能少。

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但你是否知道構圖時減到什麼程度恰當呢?

上面這幅照片,構圖也非常簡單,視覺中心是一艘小船,而照片的正上方,有一抹湖邊樹木倒影的亮色,這一抹亮色是不是多餘的呢?它在畫面中到底又起到什麼作用,此刻我們該做減法還是做加法?同樣,把這一抹亮色裁剪掉,看看照片是變得更簡潔了呢還是什麼樣的一種效果?

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但你是否知道構圖時減到什麼程度恰當呢?

裁剪後,雖然簡潔了,但是畫面卻失去了視覺上的平衡。從視覺重量的原理來說,亮色調,暖色調比暗色調和冷色調的視覺重量要重,形狀大的元素,要比形狀小的元素重,而畫面中大塊的陰影,正好需要照片上方倒影的暖色調來平衡,另外,倒影的亮調與小船形成一種呼應的形式和關係。

什麼是有必要的有關係的元素

一、前後景關係

在攝影中,特別是風光攝影中,分別有著前景、中景、後景的層次區別,這樣的元素不應當刪減。

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但你是否知道構圖時減到什麼程度恰當呢?

如上圖,如果把照片前景部分的欄杆和燈去掉,湖面顯得空曠,畫面也失去了空間感和立體感,所以這樣的前景元素,是不能捨棄的。同樣,後景可以豐富畫面形象,揭示內容,讓畫面層次感更強,增強空間的縱深感,所以,在拍攝和構圖時候,注意保留與表現。

二、讓畫面平衡的元素關係

有些元素第一眼看到,感覺與主題好像關係不大,可以去掉,其實,它們之間是有著一定的內在聯繫,既是讓畫面產生視覺上的平衡,上面也提到過,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幅照片。

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但你是否知道構圖時減到什麼程度恰當呢?

畫面的主體是湖中的拱橋,採用典型的三分法構圖,好像照片右上方的那一片房子,與橋無關,拍攝時候應該避免。但是,在採用三分法構圖時,畫面的重心是在主體石頭砌成的拱橋身上,如果沒有右上方那一片房子的存在,畫面明顯失衡。

三、陪襯關係

有著陪襯關係的元素,能讓主體的藝術形象更加鮮明的元素,不能刪掉,最形象的說法就是紅花還需綠葉來陪,就是這個意思,單獨拍一朵花,讓其充滿畫面與讓一朵花與環境有機融合在 一起,意境是不一樣的。

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但你是否知道構圖時減到什麼程度恰當呢?

當然,在抽象攝影中,提取局部抽象的紋理和線條,是不需要什麼陪襯的。

四、正、負空間關係

在攝影中,所謂的正空間與負空間,正空間就是主體,負空間常指主體以外畫面空白的或者是不吸引人的缺乏細節的部分,常常是用雲、霧、虛化、暗調來表達。要處理好正、負空間的關係,主體才有靈性。也正如清代書法家鄧石如在論書法創作提出的“計白以當黑”那樣,字裡行間的空虛處,當作實畫一樣佈置安排,雖無著墨,亦為整體謀篇佈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攝影中,要著重思考對負空間的取捨,恰當的留白。

攝影是做減法的藝術,但你是否知道構圖時減到什麼程度恰當呢?

總而言之,在攝影構圖中,要恰當的做減法,而不是一味的減法。有關係的元素,對錶達主題有幫助的元素不能減,與主題無關、不能幫助塑造主體藝術形象的元素,要毫無保留的舍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