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別動不動就搞修行,睡飽一個月再說

梁冬|別動不動就搞修行,睡飽一個月再說

1

鬱悶是因為能力和慾望不匹配

在《達生》篇裡,莊子給了我們一個建議:如果你覺得在人世間想要的東西已經遠遠大於你需要的東西,而且你的能力又不足以支撐你的慾望的時候,你應該做一點兒減法。

這對於現代人來說,的確不容易。

小梁有一個算法,或者叫公式。我認為所謂的鬱悶,就是你的慾望大於世間給你的機會,別人想要你做的事情,遠不如你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時候,就會形成鬱悶。

現在很多年輕人,二十幾歲的時候,讀書不少,對各種微信公眾號上商業模式研究得也很深入,所以覺得自己懷才不遇,產生了所謂的鬱悶感。

一旦外界讓你做的事情大於你的能力和慾望,就形成了壓力。你看過深海里的魚嗎?它為什麼不炸?雖然海底的壓力很大,但因為它體內的壓力和體外的壓力是一樣的,所以它就很舒服。

對於現代人來說,我們需要花一點兒時間去研究一件事情——你的能力和你的慾望,以及外在的機緣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配比關係。

如果可以的話,讓自己的能力略微比自己的慾望高一點兒,你就會覺得做事很輕鬆,遊刃有餘。讓自己的慾望略微低一點兒,你就會發現自己活在自在當中。反而言之,你的能力小於慾望,你的慾望又大於社會給你機會的時候,就很難保持舒服的狀態。

莊子在《達生》篇裡就在討論這個問題。他說:“事奚足棄而生奚足遺?”——一件事值得放棄,還是你內在的生命能量值得放棄呢?答案當然是“棄世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

把大部分能夠不做的事情放棄掉,你的身體就不會處於勞頓當中。把生活的瑣事放置一邊,內在的精力則不會虧損。

這兩句話的確很高級。

梁冬|別動不動就搞修行,睡飽一個月再說

2

放下很多事,精力反而更旺盛

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每天好忙。忙是因為我們的心死了,我們的心就像蟎蟲一樣,被遺棄在生活的床墊上。是不是真的有這麼多事情需要我們忙呢?

有一天,我和老吳(吳伯凡)就討論過這個事兒。我發現自己每天居然要花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刷微信,瀏覽一個叫“看一看”的功能——那個東西會讓人上癮,因為它會蒐集你喜歡的東西——不知不覺兩個小時就過去了。

其實,兩個小時都可以看完一本書。如果你精讀一本書,每天讀兩個小時,連續讀一週的話,基本上也可以把《圍城》看完了。實在不行,看《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還可以學點兒中國傳統文化。《天龍八部》還可以幫助你瞭解厥陰經、太陽經、少陰少陽等各條經絡的關係。很多人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知識,都是在看金庸著作的時候學會的。

而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在刷微信,重複看著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自從我點過一次汽車的新聞之後,它天天給我推送各種SUV信息。我現在基本對國產的各種SUV瞭如指掌,才知道原來中國已經出現了那麼多性價比還真不錯的SUV。

然後一看,又覺得沒勁了,因為看得多了就會產生一種厭倦感。但是第二天又會繼續看,這種厭倦之後的繼續,很是讓人煩惱。

那是一種扔又扔不掉,拿又拿不起,心裡不渴望,行為上放不下的糟糕的矛盾狀態。

莊子說“棄世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就是在告訴我們這些事兒沒那麼重要,把它們放下、扔了也沒啥關係,你的精力反而更加充盈。

然後他說“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當慢慢把這些東西都扔下之後,自己身體內的力比多——荷爾蒙生長素就會增加。

當然不僅僅是這些,用《莊子》和中國道家的術語,叫作“形全精復”。慢慢地內在臟器會自我修復,然後你的能量就會充盈起來。

甚至會覺得自己有了一種愛的能力,這其實是一種精滿神旺的感覺。不是想逮誰就撲誰,而是發自內心地覺得山也好看,水也好看,小孩兒也可愛,同事也親和的一種精神充盈的狀態。做事情不疾不徐、不蔓不枝。

梁冬|別動不動就搞修行,睡飽一個月再說

3

你放鬆了,世界就放鬆了

當一個人把大部分能不幹的事情全部省下,全神貫注地讓自己精滿神旺的時候,他就會達到一種“與天為一”的狀態。

我採訪過幾位出家人,我問他們:“你們出家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有一位出家人說:“我太幸運了,我的老師居然讓我幹了一件事情。”我說:“幹什麼?”

他說他的師父告訴他們:“你們不要一來修行出家就打坐,先給我去睡覺。你們以前太累,心裡的事兒太多,把手機給我關了。不讀書,不看報,不玩手機,定點就讓你們來吃飯,其他時間就去睡覺。渾天黑夜地先睡上一個月,睡到飽為止。”甚至讓他們進入一個全黑的房間,叫“閉黑關”。

我以前看過一個哈佛大學的研究:由於電燈的發明,日常生活的壓力,現在很多人的生物鐘是紊亂的。但是這個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會受到來自於地球自轉和圍繞太陽公轉所形成的生物節律的影響。對於那些生物鐘紊亂的人,讓他在黑暗之中連續待個七八天就好了,反正醒來餓了就去吃,想上廁所就去上,想睡覺就睡。

你知道嗎,一個現代人每年認識的人,可能比一個古代人一輩子認識的人還要多。好多古人一輩子就在村子裡,抬頭不見低頭見,就那麼一百來號人,所以他沒有記住那麼多複雜關係的需求。要做的事兒也不復雜,每天都是很有規律地做事情。

所以很多中國人,尤其童年在小城市裡生活過的人(就像我,八線城市攀枝花來的),被一下子扔到萬丈紅塵當中,事兒一多之後就煩,脾氣一暴躁,就容易引發親密關係緊張,就容易絕望。從暴躁,到沮喪,到絕望,到努力打雞血,到努力養生,到惡性循環,週而復始。

我那位出家的朋友說他太幸運了,他的師父讓他吃飽喝足,想運動就運動,想待著就待著,反正不讓他接觸人,不讓他看手機,不讓他看書。他說一個月之後,那個清明啊,聞見肉都不想吃(因為很多豬、雞吃了太多有添加劑的飼料以後有點兒塑料的味道,他就不愛吃了)。他就喜歡吃在山裡跑的雞下的雞蛋(他剛剛出家的時候,居然還可以被允許吃點兒雞蛋),吃山裡種出來的蔬菜。

他說:“你會覺得每一頓飯都很好吃,菜是甜的,西紅柿咬在嘴裡,有一種濃濃的番茄味。晚上早早就困了,白天早早就醒了。想睡覺,坐著就能睡著。起來乾點兒什麼吧,也不累。

就是這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僅僅是因為不看書、不讀新聞,所以沒有對人民幣貶值的焦慮;沒有對臺灣至今還沒有被收回來而感到憤怒和焦慮……因為你根本不知道這些消息。歐洲怎麼樣了,李嘉誠怎麼樣了,與你半毛錢關係沒有。”

這些事情居然就發生在短短的一個月以內。這真是印證了莊子所說的“夫形全精復”,外在的形和內在的生性都重新補全了,精神和精力開始恢復了,你就有一種“與天為一”的自然感。

這位朋友甚至告訴我說:“原來人真的就是動物的一種,你安靜下來精力恢復了以後,躺在床上,早上被鳥叫醒,你能聽到一隻公鳥和一隻母鳥在吵架(也不一定是吵架吧)。你聽得很清楚這只是公鳥,那只是母鳥,而且有兩隻母鳥,一隻公鳥。”我說:“這是你心裡內在的投射吧?”他說:“在鳥的世界裡,公鳥和母鳥之間的關係好像簡單得多。”

他甚至能聽見陽光照在葉子上面花朵慢慢綻放的聲音。我說:“你有沒有那麼誇張啊?”他說:“我想象的。但是夜晚在月下,你真的可以聽見花開的聲音。”我說:“我相信。”

某年中秋,朗朗明月,我約徐文兵徐爺吃茶,喝完酒出來走到他的一束花前,他說:“哎,你看。”我說:“什麼?”他回答:“花在開。”果然花在我們面前“啪”地瞬間打開,就像伸了個懶腰一樣,你能聽得見花打開的聲音。

秋天來的時候,聽著葉子落在其他的葉子上面“fufufu”的聲音,你會隨著天地之間氣息的升騰和降落,感受到萬事萬物生命的成住壞空。到那時,你自然而然就理解了你和世界緊密相連的“與天為一”的感覺。

這一切,僅僅是你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不看微信、不看報紙、不打電話、甚至連書都不看;沒有所謂的對生活的夢想;沒有對過往、對別人撒過謊之後的愧疚,就能做到的。這叫棄世,放棄事情——“棄世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你放鬆了,世界就鬆了。

梁冬:(1974—)曾任百度副總裁,鳳凰衛視主持人及主編。2004年12月從鳳凰衛視辭職,在廣州拜鄧鐵濤為師,學習中醫,先後師承中醫大家李可先生、中醫大師郭生白先生。梁冬是正安康健、正安文化、正安“自在睡覺”創始人,任中華中醫藥學會健康服務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是電臺節目《冬吳相對論》主講人,電視節目《國學堂》主持人,《生命》系列紀錄片出品人及主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