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會做飯的父母,孩子不容易學壞,還能提高學習成績

平凡日常的記憶,

最關一餐一飯。

平淡生活的溫暖處,

也許就是與家人、孩子在一起分享美食,

分享品味美食的愉快心情。

無論走多遠,

最終也只是為了回家,

回到餐桌前。

——黃磊

研究表明:會做飯的父母,孩子不容易學壞,還能提高學習成績

有愛的食物,是無價的

週末,帶著大小寶一起去看望我八十幾歲高齡的外婆。老人家看到我們之後,很高興,樂呵呵地忙活開了。

先去門前菜園裡挖了幾棵自己種的香芋,清洗乾淨,放入大鐵鍋中煮軟。

研究表明:會做飯的父母,孩子不容易學壞,還能提高學習成績

取出後涼一涼,剝去外皮。

研究表明:會做飯的父母,孩子不容易學壞,還能提高學習成績

把剝皮後的香芋放到一個大盆裡,手握一把筷子,搗成芋泥,加入麵粉,雞蛋,蔥花,鹽,水(水要慢慢加,不要讓粉太稀)充分攪拌均勻。

研究表明:會做飯的父母,孩子不容易學壞,還能提高學習成績

將油倒入鍋中,開火,等油燒開後,用湯匙挖出一小個放入鍋中試炸(油不能太熱否則會炸成黑皮,試炸太熱需再加入冷油),試炸好後用湯匙一個個的放入油鍋中,看油鍋大小,不可多放,防止其粘在一起,在炸的過程中,用網狀勺子輕攪,使其受熱均勻直至炸至金黃即可起鍋。

研究表明:會做飯的父母,孩子不容易學壞,還能提高學習成績

這是我小時候最愛吃的食物——芋包子,芋包子外酥裡嫩,吃起來香氣撲鼻而來!兩個小傢伙明顯是遺傳了我的基因,看著新鮮出爐的芋包子,也是眼裡放光,饞涎欲滴。

研究表明:會做飯的父母,孩子不容易學壞,還能提高學習成績

已經十一歲的大寶一手抓一個芋包子,邊往嘴裡塞,邊含糊地對我說:“媽媽,你小時候可真幸福,能吃到這麼好吃的東西。”

我衝兒子笑笑,思緒卻回到了從前。

我剛滿月,媽媽就把我送到外婆家了,大晚上我餓得直哭,那個年代農村沒有奶粉,外婆沒辦法,就半夜起來拿白米熬米湯給我喝。

那時候,外婆家裡的條件並不好,要讓幾個月的我不餓著,營養還得跟上,外婆可是下足了功夫,想方設法變著花樣地做嬰兒餐。

柴火小罐煨粥,小陶罐纏上一圈草繩,放在柴火餘燼裡,利用餘燼慢慢引著陶罐外面纏著的是稻草,慢煨幾小時,煨出的粥像糊糊一樣細膩濃滑,還有米的濃香。

外婆自制米粉,選好的米用手磨磨成細細的粉,曬乾了,用瓦罐調上合適的水煮開,有時加點青菜汁或蘿蔔汁。

雞蛋羹,蛋白不易消化,外婆先是隻留蛋黃,加少許水蒸熟後即可,後來慢慢加蛋白,鹽粒和香麻油。

再長大一點,外婆就會用香芋做炸芋包子給我吃了,還有以紅薯為原料的烤紅薯、紅薯幹、紅薯粥等。

都是就地取材,卻成了我記憶中的珍饈美味。

因為,有愛的食物,是無價的。

研究表明:會做飯的父母,孩子不容易學壞,還能提高學習成績

做飯是對孩子表達愛最直接的方式

臺灣作家林清玄曾在一篇文章中回憶了他的母親做的鱔魚骨。

林清玄小時候,家裡很窮,兄弟姐妹又多,別說鱔魚了,就連吃一碗鱔魚麵都成了奢望,可是他的母親卻經常向賣鱔魚的人央求拜託:殺了鱔魚剩下的骨頭,一定要留給她。因為,林母深信,鱔魚的骨頭充滿鈣質,還有各種維生素,對正在成長的孩子,大有幫助。

每天晚上,林母都會提回一大袋的鱔魚骨頭,洗也不洗就丟到大鍋裡去熬煮,熬過幾個小時後,鱔魚骨頭幾乎在鍋中化完,湯水變成咖啡色,水面上浮著油花,再撒上一些蔥花,配上她在另一家店要來的麵包皮,每個孩子一人一碗湯喝著,麵包皮吃著,也能感覺到生活充滿幸福。

林清玄說:“雖然吃不起鱔魚和麵包,但是鱔魚與麵包是有錢就吃得到,而鱔魚骨和麵包皮卻是隻有深愛我們的媽媽才做得出來。”

研究表明:會做飯的父母,孩子不容易學壞,還能提高學習成績

現在,大家都忙,很多家長都不太擅長為自己的孩子動手做好吃的,經常隨便炒幾個菜,或是直接叫外賣。

其實,做飯是對孩子表達愛最直接的方式,媽媽們可以直接把愛的能量放在每一道飯菜裡面。

曾經,短視頻《世界上最好吃的飯》戳中了許多人的淚點。

一個雨夜,警察將迷路的母親送到家裡來。年邁的母親在電話裡聽說女兒最近身體不好,便準備了食材,翻山越嶺到女兒的城市。

可是那一夜,母親做出來的飯很硬,菜很鹹,本是團聚時刻,她待了一天就走了。

女兒覺得不對勁,半月後身體康復後回家探親,才發現了母親的秘密:原來母親患了白內障,眼睛幾乎失明,可她卻為了女兒,翻過了兩座大山、趟過了一條小河、徒步20公里的山路、跨過四個省,分三次坐36個小時的長途汽車,只為給女兒做一頓飯,讓女兒身體早點好起來。

是誰來自山川和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和愛?

研究表明:會做飯的父母,孩子不容易學壞,還能提高學習成績

會做飯的父母教不出壞孩子

我不是個擅長廚藝的女人,但是自從當了媽媽之後,我便每天變著花樣給兒子搞吃的。

兒子喜歡吃紅燒肉,我就反覆學習如何才能燒出好吃的紅燒肉;兒子喜歡吃蛋炒飯,我就蔥花雞蛋配蝦仁火腿腸炒出一盤營養豐富的蛋炒飯,兒子常常嗅著香味快樂進家門;兒子說要吃餃子,我每個週末,乒乒乓乓剁餡包餃子,熱騰騰,香噴噴的餃子令兒子饞涎欲滴。

隨著兒子對食物的熱愛,對我也特別的依賴與熱愛。而且,我發現,因為每天回家吃飯都心情愉悅,甚至常常有驚喜,我還有了意外的收穫:

我和兒子的親子關係特別融洽。兒子已經十一歲了,剛上初一,但是,性格非常平和,從未出言頂撞過我跟他老爸。

兒子很樂意做家務。由於兒子從小到大吃爸媽做的飯菜,親眼看爸媽如何做飯菜,耳濡目染之下,他也會做飯菜,並且樂意嘗試,樂意分擔家裡的各項家務。

兒子的品質優良,沒有惡習。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一項基於2.5萬名11-15歲少兒的研究顯示:小孩子與家人一起吃飯更容易養成自信、樂於助人的品格和穩定的情緒。研究稱,一起吃飯可以讓孩子與家人交談並分享內心體驗,減少焦慮和孤獨感。一起吃飯的時間越多,積極影響就越明顯。

2015年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發佈一項調查報告也表明,多與父母一起吃飯,孩子不容易學壞。不僅如此,多和孩子吃飯,還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

美國教育學家莎莉·路易斯《喚醒孩子的才華》中寫道:

“兩年前,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學習能力傾向測試上得高分。智商、社會條件、經濟地位都不及一個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經常與父母一起吃晚飯。父母每與孩子吃一頓飯,平均分會淨增一分。”

曾經聽過一句話:會做飯的父母教不出壞孩子!

深以為然。

父母會做飯菜,孩子就願意回家,喜歡回家的孩子怎麼可能壞呢?

研究表明:會做飯的父母,孩子不容易學壞,還能提高學習成績

所謂的幸福,就是全家一起好好吃飯

黃磊,應該是演藝圈裡最愛做飯的男人。不工作的時候,他更願意待在家裡,給家裡的兩個孩子做飯。還喜歡在做飯的時候讓閨女多多一起參與。他希望孩子們長大之後,依然可以記住來自爸爸的味道,這種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在家裡吃飯,對黃磊有著重大的意義,他說,

在家吃飯會覺得人和人貼得很近, 我們對家庭的記憶就是一頓又一頓的飯,是和父母在一起的記憶,是對孩子的陪伴、伴侶之間的陪伴。

每一次孩子和妻子的生日,黃磊都會推掉一切工作,為她們下廚做飯。每逢其他大大小小的節日,他更會精心備一大桌飯菜慶祝。

所謂的幸福,就是全家一起好好吃飯。正如黃磊寫於書中的話:

“真正美好的生活,是你認真品嚐過的每一種味道,是你為家人下廚房時挑選的每一種食材,是你全身心和愛的人相處的每一分鐘。

只有真正熱愛生活的人,才會感恩於世間24節氣的變化,感受每一個季節溫度的起伏,欣喜於每一種最新鮮的時令蔬果的饋贈,像一棵向陽的植物那樣,把生活的五味交融與每一處細枝末節,用幸福下飯,被心中的熱愛所滋養。

如黃磊、如外婆、如林清玄的母親、如所有熱愛為家人精心烹飪食物的每一個人。


我是雯子,兩個男孩的媽媽,自媒體撰稿人。眼裡有光,心中有夢的中年少女。關注【雯子育兒】,育兒路上我們一起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