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天津老照片:道路泥泞不堪,满大街都是洋兵


天津海河上的船只。这些老照片记录了1905年天津的城市面貌,难得一见。天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尤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居于重要地位。清末时期,有一个人物曾在天津闪闪发光,那就是袁世凯。

天津街景,道路泥泞不堪,有男子背人行走。

天津租界内,清朝官员骑马而行。袁世凯在天津干了两件大事,一是以德日军制为蓝本,在小站编练新军;二是以英日为参考,在天津首创警察队伍。这两件事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大大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天津街景。1901年底,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担任直隶总督,这时候他面临一个棘手问题:从八国联军手里接管天津。《辛丑条约》签订时有一个条款,天津周围20里内清军不得驻扎,反倒是列强在城内可以驻军。清军不得驻扎,那袁世凯还怎么接管天津呢?

天津街头的日军。根据《辛丑条约》,列强在天津驻有大量军队,大沽炮台也被拆除,这种情况直接威胁帝都,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肯定如芒在背。接下来袁世凯的主意,真的起到了为朝廷分忧的作用。

天津租界内一景。要是个庸臣,接管天津将是无解的难题,但袁世凯非常了解列强国家的状况,不能驻军,可以建立警察队伍啊,以警代军,既能维持秩序、又能维护主权。此举在当时属于创举,清朝有衙役、捕快,还没有近代意义上的警察。

天津的英租界。英租界是各国在天津租界中最早建立的,也是最大的一个。

天津街景,最显眼的建筑是乌利文洋行。袁世凯从他训练的北洋军中抽调了2000名士兵,按照英日两国的警察制度进行速成式培训,很仓促的情况下就上岗了。不久,他又在保定建立了警务总局和巡警学堂,开始全面培训专业化的警察。

天津的鼓楼。到拍摄这些照片的1905年,天津的警察队伍已扩大到5000人,建立了完备的管理制度和机构,涵盖了官吏使用、赏罚抚恤、治安、户籍、消防、交通、防疫、戒毒等多项领域。

天津街景,有洋兵,建筑物上挂着洋旗。我们看到,天津街头有不少洋人和洋兵,如果清朝没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在此驻守,那指不定会乱成什么样子。袁世凯采取以警代军的办法,也是万不得已。有了这些警察,才能让老袁稳稳地控制天津的局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