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的包頭,山西人走西口在此繁衍生息,南海子一姑娘在賣唱


黃河岸邊停靠的船隻,人和貨物就通過這樣的小木船,來往於兩岸。

遠處的陰山山脈下,一片黃色的沙礫荒原,只見一列駱駝隊從遠方走來,前方一人面色黝黑,牽著頭駝,駱駝們揹負著滿滿的貨物。

包頭境內歷史悠久,最早戰國時期的是趙武靈王在公元前306年築九原城,秦時為九原郡,漢武帝時改為五原,清朝時的1809年設立包頭鎮,成為溝通蒙、新疆、甘肅的貿易集散地。

包頭鎮的城牆,清同治9年的公元1870年開始修建城池,城牆以土夯成,從高處迤邐而下,如同長龍,遠處的地平線,一道白線正是黃河流過。

包頭中央街的露天市場,不同民族的人們匯聚一起,人潮洶湧,互相交易,非常熱鬧。

五當召的僧侶宿舍,十多棟當時最多住約一千五百人。

遠眺包頭古城,下方廟宇為龍王廟,於城內一道城牆相隔,此廟始建於明末,據說晉商走西口時,因這片區域臨近水源,所以在此繁衍生息,並興建此廟,後來各行各業的晉商供奉行業祖師的地方,後世稱為晉商之魂。

城牆空地,兩位織工正在用簡易紡車紡織羊毛,右側一人正回頭看著鏡頭。

蒙古的牛馬車,運輸著生活生產資料,木頭製作的軲轆,在地上滾出了深深的車轍溝。

包頭鎮內的風光,大多是平房,黃土築就的庭院,第一家在趕著毛驢磨東西,第二家正養馬餵食。

黃河夕照,落日陽光灑在寬闊的河面上,一艘渡船正運著人和貨物。

渡船上的船家正在準備晚餐,簡陋的灶盆和用具,見證了他們簡單而日常生活。

包頭南海子附近,作為水路碼頭,此處匯聚了南來北往的人們,片中的女孩正在賣唱,後邊的老者拉著琴絃,奔波的駝隊馬隊船隊,一干奔波的人們也獲得了難得的慰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