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组美丽的面孔,就会明白农民有苦也有乐


这是一个农村的女强人,在全民致富的大潮中,仅靠种小麦、玉米已经难以保证有较高的收入。于是,她就开始了种果树、桃树的艰难历程。这些年,水果的价格一直下滑。她开始了新的一轮创业。这个女人在外村承包了三亩大棚,开始种植菊花。从山东、北京等地引进了最好的菊花品种,进行栽植、培育和繁殖。她的菊花适应了新农村建设中绿化、美化的需求,也适应了农民家里养花的需要,所以,每年菊花就会收入十万元。

这位老农民在采摘圣女果。这是引进的最先进的圣女果,营养丰富、适应性强、高产、红度好。老农在自己的大棚里开始试种。当年,一个大棚的圣女果卖到了二万多元。比起种植其他的收益要好得多。因此,老农民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位年纪将近八旬的老人在陶窑中自细端详烧好的黑陶。现在,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瓦盆、瓦罐、瓦瓮等日用陶器逐步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制陶这个行业也日渐没落。原来的陶窑纷纷关闭。年轻人也不再有学习做陶器的。在当地方圆一百多里的范围内,仅剩下这位老人依旧在制陶。不仅制作日用陶器,如花盆。还制作一些工艺品。老人的产品畅销山西、陕西、河南等地。


这位农民大伯的大葱又丰收了。大伯所在的家乡是大葱的著名产区,由于当地没有污染源,空气、水源非常的好,因此,成了国家认定的有机农业产区。当地的农民80%都栽培大葱,而且大葱的产量也逐年提高,价格也随之上升。农民可高兴了,因为大葱成了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一条好门路。大伯的大葱今年又丰收了,一亩产量一万斤,每斤能卖七毛钱,一亩地收入七千元,除了开支,纯收入一亩达到了六千元。你看,大伯满脸的笑容。

这位大爷今年81岁了,老人一生种庄稼,是个憨厚的农民。老人是个能人,会捆笤帚、会做粉条、会制作砖瓦,更为拿手的是编织筐子。说起大爷编织筐子,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由于在农村,家家户户离不开筐子,割草、收庄稼等要用到筐子。如今老人已经八旬年纪了,依然在家里编织筐子。然后拿到当地的集市贸易上去卖。老人说,年纪大了,自食其力最好,这样不会拖累娃娃们。你看,老人笑得很开心了。

这是一位农村的巧手,今年七十多岁了。老人一生心灵手巧,女红样样都会,比如做猫头鞋、猪头鞋、香包、小孩衣帽等。老人的剪纸在当地方圆几十里内,可以说是一绝。因为老人剪纸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老人在剪纸方面悟性很高,剪出的人物栩栩如生,剪出的鸟儿呼之欲飞,剪出的花草可以随手可摘。她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发表外,还被一些收藏机构收藏。图为老人在贴窗花。


这是一个锢露锅的,老人今年七十多岁了,老家在几百公里以外。老人在孩子的时候,就跟着师傅到了这里锢露锅。时间长了,老人就在当地安家落户了,虽然是安家落户,但是户口依然在几百公里外的老家。现在农民不用大铁锅了,不需要锢露锅了。老人就开始在农村换锅底、茶壶底。老人还当小工,只要能挣到钱,什么都干。现在,老人的女儿是公务员、儿子是做生意的老板,家里有小车、盖了小洋楼。但是老人和老伴依然在换锅底。

这是母女俩。当地是农业大县、更是果业大县。家家户户有果园,是当地农村的真是写照。果树已经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当地的红富士苹果非常的好吃,而且没有污染、没有公害,出口到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当地的果园也开展了旅游采摘。今天,湖北、四川的游客要来果园采摘,母女俩也打扮的非常时髦,目的是让城里人看一看今天农民的样子。

山里人的甜瓜也能卖上好价钱。图片上的这两位是夫妻两,他们因地制宜,因为是半山区,缺水灌溉,于是,他们就决定种甜瓜,因为甜瓜不需要灌溉,滴管就可以了。由于他们种了八年的甜瓜,对甜瓜的管理了如指掌。因此,他们的甜瓜一斤从开园卖到末尾,都是一斤五元钱。五亩甜瓜收入七万元。你看,夫妻两笑得多甜蜜。


这是一位贫困户的大娘,去年,家里种了几亩中药材、还种了几亩玉米。秋天,玉米成熟了,收获的玉米棒子堆满了一院子。就是玉米价格不高,也能够卖上五千元,加上中药材的收入,全家可以收入三万元的样子,脱贫了!老人好高兴,坐在玉米堆子上剥玉米,幸福的感觉不是一般人能够体会到的。但是从老人的笑脸上可以看到农民的辛苦没有白费。

这位大娘已经六十多岁了。她一辈子的爱好就是想唱戏,也就是说是戏剧票友。在当地,到了每年的腊月,村村都会排戏,演员、乐队、导演都是农民,都是非专业的。到了正月,在农村为农民演出戏剧。这在当地叫做家戏。家戏虽然没有专业剧团演出水平高,但也有它独特的韵味。到了演出的时候,舞台下坐满了年纪较大的农民,孩子们则在台子上玩耍。图为演员在化妆,是在镜子里拍到的。

这是一位农民,家中有果树、桃树和梨树,但是,她偏偏爱上了香包。这位爱好做香包的农民,四处拜师学艺,大胆独创,根据当地的实际,为农民、为农村设计出有创意的香包。由于她的香包设计新颖、打破常规,因此,深受大家的喜欢,产品远销海南、四川、安徽、河南、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等地。请关注头条号“解福昌123”,你将会看到更多的百姓和三农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