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阿爾茨海默病攻關路“記憶的橡皮擦”終於有“糖”可治


22年阿爾茨海默病攻關路“記憶的橡皮擦”終於有“糖”可治


圖說:11月2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上海綠谷製藥有限公司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九期一®的上市申請 來源/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有一種病名叫“記憶的橡皮擦”。

這是一種病程漫長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是繼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之後,老年人致殘、致死的第三大疾病,“是讓人最沒有尊嚴的病”;它的發病機制十分複雜,治癒難度極大,在過去的20多年裡,國際各大製藥公司在AD治療新藥研發領域屢試屢敗。關於阿爾茨海默病,我們聽過太多沉重、悲傷的故事……

來自中國的“九期一”團隊,選擇了一條孤獨的求索之路:同行的失敗比比皆是;獨特的策略起初不被理解……卻從未想過放棄。“這一歷程,謝謝上千人超常規22年不離不棄的付出,和家人的無私奉獻。”昨晚終於獲得“九期一”上市批文,耿美玉團隊今天在接受採訪時反覆感謝。


22年阿爾茨海默病攻關路“記憶的橡皮擦”終於有“糖”可治


圖說:中國郵政11月1日發行的《科技創新(二)》紀念郵票第四圖通過表現大腦、腸道等人體內環境,以及海藻、藥物膠囊、化學結構式等圖案,體現出GV-971新穎的藥物作用模式與獨特的多靶作用特徵 來源/上海發佈

研發策略獨闢蹊徑

和國際上將治療靶點聚焦Aβ、Tau這兩個腦內蛋白沉積不同,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耿美玉領銜的研究團隊另闢蹊徑:既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即一藥一靶的研發策略)不奏效,可能就需要多系統整體觀的策略了。近年來日益受到關注的“腦腸軸”,即腸道菌群和腦的互動,腦腸軸在神經系統當中發揮作用等,進入了團隊的研究視野。

作為海洋來源寡糖類藥物,“九期一”和之前的AD藥物很不一樣。該藥主要發明人、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介紹,臨床前作用機制表明,“九期一”通過重塑腸道菌群平衡,抑制腸道菌群特定代謝產物的異常增多,減少外周及中樞炎症,降低β澱粉樣蛋白沉積和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從而改善認知功能障礙。靶向腦-腸軸的這一獨特作用機制,為深度理解“九期一”臨床療效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這一研究成果今年夏天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


22年阿爾茨海默病攻關路“記憶的橡皮擦”終於有“糖”可治


圖說:張江科學城展示館中展示的16年來首個臨床III期試驗成功的阿爾茨海默症新藥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

“九期一”3期臨床主要牽頭研究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肖世富教授表示:“阿爾茨海默病目前的藥物治療還是對症治療,且可供選用的藥物不多,不能延緩或阻止病程進展。基於九期一新的作用機制和獨特的臨床療效特徵,相信該藥能夠為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提供新方案。”

“九期一”3期臨床主要牽頭研究者、北京協和醫院神經科專家張振馨教授表示:“我從事老年痴呆研究50年,參與了多個藥物的國際多中心研究,始終沒有找到對阿爾茨海默病令人滿意的治療藥物,九期一36周的臨床試驗結果令人振奮,終於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和曙光,為全球患者和家屬感到由衷的高興。”

多年來,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原創藥物少之又少。“九期一”的上市,不僅為阿爾茨海默症藥物研發開闢了新路徑,並有望引領糖類藥物研發新的浪潮,而且對提升我國創新藥物研究領域的國際地位具有深遠意義。

二十二年步履不停

971,是個簡單而又特別的數字。1997年從日本東京大學留學歸國後,耿美玉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實驗室,發現第一個相關化合物,也在科學路上真正踏出了第一步,“九期一”也因此得名。

22年的漫長道路,“九期一”團隊沒有因為困難而感到沮喪,但挑戰權威的創新之路卻註定是孤獨的。“數百次的實驗,團隊二十多年的努力,都證明九期一是有效的,但很多時候並不能被別人理解。”耿美玉告訴記者,“之前作報告介紹九期一時,背景永遠是一條崎嶇的路,有個模糊的背影,從後面往前走。”這是耿美玉對團隊的感謝——感謝他們的不離不棄,感謝他們對科學真實的相信。


22年阿爾茨海默病攻關路“記憶的橡皮擦”終於有“糖”可治


圖說: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耿美玉團隊與綠谷製藥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合影 來源/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漫長的探索之路上,科學家們沒有眼淚,只有不停往前的腳步——每天除了試驗就是思考,除了大年三十基本全年無休。然而,去年10月,在第11屆國際阿爾茨海默症臨床試驗大會上,耿美玉代表研究團隊做主旨發言,現場掌聲雷動時,臺上的耿美玉卻紅了眼眶,那一刻,她心裡只有兩個念頭——中國原創新藥得到了國際的認可;我沒有給中國科學家丟臉!

“如果不是這種為了新藥研發不計個人得失的情懷,‘九期一’不可能取得成功。”綠谷製藥有限公司董事長呂松濤說,“‘九期一’的成功也離不開中國智慧,研究團隊走了一條獨特的道路,一路風雨同舟,克服了無數困難。九期一的成功研發離不開國家和各級研究機構的大力支持,特別是離不開以耿美玉研究員為代表的研發團隊22年來堅韌不拔、不畏艱辛的付出。”

“九期一”上市了,但耿美玉研究團隊和綠谷製藥的腳步還將繼續。他們還將依據國家規定,完成2000例患者的安全評價和3000例患者的重點監測。“我們希望以‘九期一’為起點和契機,提出中國的治療方案和標準,實現中國做藥人的夢想。

新民晚報記者 董純蕾 郜陽

【“九期一”研發大事記】

1997年,耿美玉GV-971團隊通過藥物篩選發現有效物質;

2006年7月,獲得中國藥物臨床試驗批件;

2007年12月,在中國啟動一期臨床研究;

2009年12月,綠谷製藥獲得“九期一”全球開發許可權;

2013年8月,“九期一”完成二期臨床研究;

2014年,綠谷製藥與艾昆緯(原昆泰)合作,彙集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北京協和醫院等全國34家三甲醫院的具備從事國際多中心抗AD藥物研究經驗的臨床研究人員,啟動臨床三期研究;

2018年7月,完成臨床三期研究。10月,在中國遞交新藥上市及生產註冊申請。三期臨床結果在第11屆國際AD臨床研究大會(CTAD)首次披露。11月,新藥上市註冊申請獲得CDE受理;

2019年10月,“九期一”作用機制研究成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