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越貴越好?!高價為孩子購買的飛鶴奶粉,只有1%營收用於研發

奶粉越貴越好?!你高價為孩子購買的飛鶴奶粉,只有區區1%營收用於研發
前言:

主打高端奶粉路線的飛鶴,2018年和2019年第一季度的研發投入佔經營收入1%左右!

研發費如此“寒酸”,營銷費又居高不下,不免讓人質疑,飛鶴奶粉是不是真的“貴”在高端?

文 | 大表姐

這已經是飛鶴乳業第三次IPO了!它和資本市場的“分手”又“複合”好似一場“虐戀”...... 2003年,其曾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後轉至紐交所,但於2013年6月艱難退市。 2017年,飛鶴乳業曾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但因收購美國營養品公司美維仕而暫緩。 這六年,對於飛鶴而言,是折戟沉沙?還是韜光養晦?還是......

奶粉越貴越好?!高價為孩子購買的飛鶴奶粉,只有1%營收用於研發

1“三聚氰胺事件”之後,行業巨震,餘波衝擊!

2008年的那場三聚氰胺事件,可謂讓國產奶粉盡失顏面。

包括伊利、蒙牛、光明、聖元及雅士利在內的多個廠家的奶粉都檢出三聚氰胺。2008年,蒙牛虧損9.49億元,光明虧損2.86億元,伊利虧損更高達16.87億元。

雖然我們在談論的飛鶴不在“黑名單”之列,但卻也頗受負面影響。該事件亦重創中國乳業,並且多個國家禁止了中國乳製品進口,世界市場的“容忍度”沒有我們那麼高(笑)。

歐盟禁止進口成分中含中國產牛奶的嬰幼兒食品;英國連鎖超市Tesco撤下了駐英國、中國和馬來西亞店鋪銷售的大白兔奶糖,作為防範措施 ;新加坡發現兩例中國產品含三聚氰胺後,於當年9月19日禁止國內進口或銷售中國奶製品......

國民也因此喪失對國產乳奶粉的信心,搶購洋奶粉一時成為熱潮,這可謂是中國國產奶粉的一段“屈辱史”。 2018年國產奶粉市場佔有率達49%,而在,2008年國產奶粉市場佔有率僅為25%,2015年時佔比為31%,七年僅提高了6%。市場是最靈敏的,人們在用腳投票。此次事件,不亞於郭美美事件給中國慈善蒙上的灰色。

2與紅杉對賭,鎩羽而歸

也許是因為競品碰上三聚氰胺事件“栽跟頭”,而與此同時飛鶴奶粉中未查出三聚氰胺,飛鶴趁著這個時機走了一段風光路。2009年上半年飛鶴銷售額達到1.5億美元,同比增長102.9%;總利潤為9670萬美元,同比增長258.4%,最高單月銷售額同比增幅達600%。

再在從市場份額上來說,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飛鶴在國內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份額為2.7%,2009這個數躥升至了7.3%。

一時間的強勢上漲讓意氣風發的飛鶴在2009年與紅杉中國簽訂了對賭協議。協議的內容比較長,這裡就不加贅述。簡而言之,就是雙方設置了一些飛鶴需要達到的KPI(關鍵業績指標),達不到飛鶴是要“吃虧的”。這些“KPI”包括:飛鶴乳業2009年到2010年每股收益分別要達到3美元/股,4.43美元/股;2009年到2010年飛鶴達到協議規定的盈利目標.......

如果達不到怎麼辦?飛鶴需要向紅杉再次增發最多不超過52.5萬股股份;紅杉資本將有權要求飛鶴乳業將這部分股份全部贖回;飛鶴如果未實現盈利目標,則回購價格必須是原始認購價格的130%...... 上帝這一次好像沒有站在飛鶴這一邊。

在對賭協議尚未到期的2011年2月,飛鶴宣佈以每股24美元的價格回購紅杉資本持有的262.5萬股股份,提前終止雙方之前簽署的協議,共分4次向紅杉資本支付約6500萬美元(按2010年底紅杉所持股本及債務的賬面價值核算)以及年利率1.5%的利息。 曾經那個自信到簽下“對賭協議”的飛鶴不見了。原先設想的一家獨大的市場格局沒有出現,聖元、雅士利等品牌強力促銷和宣傳讓滅了飛鶴的“美夢”。需要向紅杉支付一筆不小的“違約款”,也讓飛鶴元氣大傷。

3在美國受挫,被迫退市

一切的發生似乎都可以找到原因,屋漏偏逢連夜雨的解釋可不僅僅是水逆而已。 在美國的資本市場沉浮多年,飛鶴終於頂不住要退場了,2013年6月完成私有化後退市。迫於國民對國內乳業的集體失望?與紅杉的對賭局敗場?戰略佈局失策?...... 各家都有自己的猜想。

當時,冷友斌公開回應稱:“與奶粉新政無關,與伊利收購傳聞無關,主要是近年來美國對中國的概念股打壓太厲害,企業在美國資本市場已經沒有融資功能,卻每年還要付出2000多萬元的維護成本,所以選擇退市。” 入不敷出,股價低迷,於是只能選擇經歷退市的“陣痛”,不禁讓人有些惋惜。

對了順便提一嘴,最近那個夫妻雙方對撕,勁料頻出的噹噹,也曾2010年在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2016年,噹噹網以5.56億美元的市值進行私有化退市,要知道這個數字還不到它上市時的四分之一。

同樣的在美國上市又私有化退市的故事,在商場之中不斷上演,我們也無需責難冷友斌了。

6年已經過去,我們要給國貨一些信心。

今年7月,飛鶴乳業在港交所公佈的上市文件顯示,該公司淨利潤從2016年的4.06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22.42億元。但其中還有許多方面惹人詬病,比如:

經銷商渠道是飛鶴的主要銷售來源,飛鶴過度“依賴”傳統經銷商。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通過經銷商渠道實現的銷售收入佔比分別為77.6%、76.7%、67.5%、69.8%;電商平臺線上銷售佔比 分別為3.2%、 6.5% 、 10.4%、 7.1%。在新零售的時代,飛鶴的傳統經銷商渠道可能會優勢漸弱。

同時,調整定位後主打高端奶粉路線的飛鶴,它的研發費用卻低的驚人,2018年和2019年第一季度的研發投入佔經營收入1%左右!

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前3個月的銷售及經銷開支分別達到21.39億元、36.61億元和6.65億元,所佔的營收比例分別為36.33%、35.23%和24.13%。這大部分的營銷費用,同時又“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也難怪買家會抱怨飛鶴漲價了。

以飛鶴主打的“超高端星飛帆”三階段奶粉為例,2017年,其建議零售價分別為473元、396元、396元;到了2019年,招股書中顯示,建議零售價分別為527元、440元、440元。

讓人不得不懷疑,給飛鶴帶來高利率收益的“高端奶粉”業務,在研發費如此“寒酸”,營銷費又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是不是真的“貴”在高端?

飛鶴的歷史可以回溯到1962年,當時它還是國有農場趙光農場成立的紅光乳品(黑龍江飛鶴的前身)。2000年左右,冷友斌用706萬元收購了黑龍江飛鶴約95.4%的股權,買下“飛鶴”品牌,而後借錢100萬元,從零開始,另起爐灶。

在這個存量殘殺的危險世界,這次,飛鶴能展翅起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