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照料癱瘓丈夫自學扎針,曾一針扎10餘次把自己嚇哭


“我丈夫是在8年前回家建造樓房的時候,二樓牆體突然坍塌被砸到了樓梯上,造成高位截癱。”說起多年前的那一場意外,黃賢娟顯得很是無奈。她說,為了照顧癱瘓在床的丈夫,這8年來,她只回過孃家3次。“每天給他端屎端尿、擦洗身子……我還學會了給他扎針打吊水。有一次,打吊水紮了10多針還沒有找到血管。丈夫沒有喊疼,當時卻把我給嚇哭了。”

今年35歲的黃賢娟是淮南市壽縣炎劉鎮人。1999年,她在蘇州打工期間,結識了同廠打工的阜南縣小夥李仲同,兩人很快便走到了一起。2001年,兩人回到李仲同的老家安徽阜南縣於集鄉結了婚。黃賢娟說,結婚後,她們和村裡的其他年青人一樣,繼續著外出打工的生活。“我們回到蘇州後,就在那邊租了一間民房。每天早晨出去上班,到晚上才能回來團聚。那時,我倆就商量在外面辛苦個幾年,等積攢了錢,就回家蓋幾間像樣的樓房。”

打工的日子是辛苦的,但對於這對新婚後的小夫妻來說,卻是開心幸福的。黃賢娟說,結婚後的第二年,她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本來商量好積攢些錢回家造樓房的,有了孩子後,原來的計劃就被改變了。我不能上班了,生活負擔就一下子落在我丈夫一個人身上。”圖為10月7日,因為家庭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黃賢娟在村裡從事公益崗位勞動,以掙錢補貼家用。


據瞭解,那時,李仲同在工地上從事建築工作,一天忙到晚也可以收入50塊錢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生活費用和房租等開支,一個月下來幾乎沒有什麼結餘了。兒子的到來讓小夫妻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了期待和憧憬,雖然經濟上面臨著困難,但是兩人一直沒有忘記當初攢錢回家建造樓房的想法。

2011年10月,黃賢娟和李仲同在結婚外出打工10年後,帶著一對子女返回了家鄉,準備實現她們當初建造樓房的夢想。“在外打工這些年,我們手裡也積攢了一些錢,回家後計劃是建造三層的樓房。這樣的設計標準在當時的老家,是比較時尚,也比較流行的。”為了把自家的樓房能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標準建造,一直在外面工地從事建築工作的李仲同親自動手,從設計到施工都能見到他的身影。

“因為前期準備充分,所以整個建造過程都是比較順利的。在二樓牆體快完工後,準備開始建造三層的時候,突然樓梯牆體突然倒塌,李仲同被重重砸倒在地上……”黃賢娟說,丈夫出事的時候,她外出辦事了。當她聽到信息回來後,李仲同已經被家人和工友們給送到醫院了。“當我趕到醫院後,他已經在醫院的搶救室裡了。醫生勸我要有心理準備,說李仲同以後可能要高位截癱,喪失勞動能力。”


兩人多年的夢想已經實現了一半,眼見快要成功時,家中的頂樑柱突然倒塌了。“那個時候,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照顧丈夫的事上了,每天就想著如何能儘快治療健康,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夠再站起來……”黃賢娟說,李仲同出院回到家裡,從胸部到雙腳沒有了知覺,只能躺在床上仰望天花板。“因為建造樓房和為李仲同治療,家中已經欠下了20多萬元的外債。”圖為李仲同遇到意外後,黃賢娟家的樓房就再也沒有建造到原計劃的三層。

為了照料病床上的丈夫和兩個年幼的孩子,黃賢娟放棄了外出打工,每天辛苦地操持著家,給丈夫端屎端尿、擦洗身子,平均兩小時就要幫助丈夫翻一次身,翻一次身需要七八分鐘……剛開始的時候,李仲同打針和掛吊水的次數都比較頻繁,黃賢娟就把醫生配的藥和吊水拿回家嘗試著自己扎針。“扎針是個技術活,一開始的時候,啥也不懂,一次扎不準就再扎一次,有時要紮好幾次才能扎到血管。所以他沒喊疼,我自己就已經氣哭了。”

漸漸地,黃賢娟不但學會了給他扎針,還學會了換導尿管。在黃賢娟的精心照料下,李仲同雖然臥床多年,卻很少生褥瘡。目前,李仲同的身體也不斷好轉,頭部、頸部、胳膊、雙手等逐漸恢復了知覺。因為全身心繫在家庭上,這8年來,黃賢娟僅去過3次孃家。


 黃賢娟多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照顧癱瘓丈夫的故事,感動著鄉鄰。當地政府除了給她家辦理了低保外,還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享受相關政策。黃賢娟和她的家庭先後被鄉、縣授予“好媳婦”、“阜南好人”、“五好家庭”等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