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良:用鏡頭追尋“東莞製造”傳奇

李志良,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東莞首席代表處主任,廣東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東莞市文聯副主席,東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主編國內第一本鎮域攝影志《長安攝影志》及《梁惠湘影像志》《楊子江影像志》等個人攝影志,參與策劃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全國攝影大展、“中外攝影名家看長安”活動、東莞製造攝影工作坊等。

李志良:用鏡頭追尋“東莞製造”傳奇

2017年,作品《東莞製造》參加大理國際影會展出,並獲得最佳攝影師提名獎;2018年6月,“牽引線—李志良東莞製造攝影展”在中國攝影展覽館展出。2019年6月,入選“藝起來——東莞文藝名家推廣計劃”。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決定性的一瞬間。”在法國攝影大師、“決定性瞬間”理論創立者亨利·卡蒂埃·佈列松看來,在所有的表現手段中,攝影是唯一能夠將瞬間絲毫不差地固定下來的手段,因為攝影在幾分之一秒的時間裡,在認識事件意義的同時,又給予事件本身以適當的、完美的結構形式。

在日新月異的廣東省東莞市,攝影家李志良用他的作品賦予“決定性瞬間”以特別的人文氣息和時代價值,並且是一種舉重若輕與見微知著的形式。難能可貴的是,他將鏡頭對向了東莞這座“世界工廠”能代表製造業靈魂的角落。他想要表達的,是讓世人重新認識“東莞製造”最本質的特徵和最新的面貌。

“東莞製造”是中國製造中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品牌,在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史上,留下了多少催人奮進的中國故事,以及熠熠生輝的改革精神。尤其是近些年來,東莞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引進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一躍成為高端智能製造基地,用科技重塑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和供應鏈。

在東莞,無論是華為終端,還是發達的機器人產業,都已成為中國科技領域的閃耀之星。李志良相信那些決定性瞬間,那些屬於內心的影像,它們擁有想象的翅膀,自由穿梭於審美與思想的疆界。

李志良:用鏡頭追尋“東莞製造”傳奇

李志良攝影作品 《東莞製造》 主題系列


1

以靈動而又厚重的視覺方式抒寫“東莞製造”

2019年6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經濟日報社共同發佈“2018年中國綜合經濟競爭力城市榜”,東莞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入圍全國前10強,與深圳、香港、上海、廣州、北京等城市共同居於第一梯隊。實際上,東莞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快速超越,產業轉型和創新驅動居功至偉。

早在多年前,東莞就率先開始了產業的轉型升級,而“東莞製造”作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傳統制造業面臨著史無前例的質變。2015年5月“中國製造2025”出臺後,“東莞製造”吐故納新,實現“製造”向“智造”跨越。時下東莞已成為世界最大的IT配套基地。

作為東莞本地人,李志良多年來一直深耕於“東莞製造”這一領域。在李志良的眼裡,此時的“東莞製造”,不再是勞動力密集的流水線,不再僅僅是為國外品牌代工的世界工廠,而是集聚著具有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的科技企業,它們與時代潮流緊密相關,甚至領軍行業風潮。

李志良走訪東莞大大小小的工廠車間,通過鏡頭不斷地觀察、思考和捕捉東莞製造業的發展和變遷,產生了大量優秀的人物寫真作品。

2018年6月24日,“牽引線——李志良東莞製造攝影展”在中國攝影展覽館開幕。

本次展覽正是李志良對“東莞製造”的一次梳理,通過影像形式,他試圖在“中國智造”視野內重新審視東莞工業的歷史流變、城市精神的蓬勃發展。據策展人崔波介紹,之所以用“牽引線”作為展覽題目,一是因為製造是帶動東莞產業轉型的牽引線;二是藝術家李志良深耕東莞,他用影像挖掘和整理東莞工業魅力,為城市發展提供牽引力的詮釋。

在展覽開幕式上,剛從東莞工業園區調研回來的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李前光對“東莞製造”有著更切身的理解。他說:“東莞製造業的發展和建設在中國乃至世界都很有代表性,置身產業園區令人震撼。製造強國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廣大攝影家應當對此題材深入挖掘,給予更多的關注。

此外,中國攝影協會副秘書長杜金也認為,一個時代需要一個時代的記錄者,一個時代成就一個時代的藝術家。2018年適逢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東莞建市30週年,“牽引線——李志良東莞製造攝影展”的舉辦是一份沉甸甸的賀禮。

之後,此攝影展在多地舉辦,得到眾多藝術家的普遍認可,也引起輿論的關注,它將一個會講城市故事的李志良拉入全國公眾視線之內。“在拍攝《東莞製造》系列作品時,我還是遵循內心影像的法則,在實物與想象力之間找到平衡點。機器、勞動者、產品、車間,靜的物、動的人,它們構成事物內部本身的隱秘聯繫,從而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敘事。

李志良的代表作《東莞製造》系列,能完整體現這一點。他將鏡頭對準高科技企業生產車間,有集成電路的縱橫交織之美,也有工業機器人輕盈靈活的英姿,“其寓意、形式感、神秘感和不可解讀的那一部分是我按下快門那一瞬間的全部審美的總和。

李志良:用鏡頭追尋“東莞製造”傳奇

李志良攝影作品 《東莞製造》 主題系列

2

記錄歷史瞬間,拍攝時代鉅變

李志良在攝影界活躍多年,實際上他早已涉獵眾多攝影題材。他對攝影題材和理念一直是開放和包容的,在他看來,不管是什麼題材,風光也好,紀實也罷,只要是有思想有高度的作品,他相信都能在時間的檢驗中留存下來。“今天的影像,就是明天的歷史,這是攝影的意義所在。

李志良與攝影結緣要追溯到孩提時代。那時從香港回來的親人都會帶相機給孩子們留影,拍完後再帶回香港沖洗。那時東莞還沒有照相館,李志良對攝影充滿嚮往。直到1999年,他正式參與了東莞市長安攝影協會的工作,才在深圳買到了屬於自己的第一臺尼康F90X相機和兩隻鏡頭。

這是尼康在20世紀90年代推出的一臺單反相機,“這臺相機和那兩隻鏡頭我至今保留,它們還能用,也是屬於我自己的歷史。”李志良回憶道。其後,李志良一邊工作,一邊報名了廣東省的攝影函授班,學習攝影專業知識。

同時,也參加了很多由廣東省青年攝影家協會組織的外拍活動,磨練實操。數十年來,他的足跡走遍世界各地,鏡頭寫滿了所到之處的山川景物、風俗人情,只有家鄉東莞的生產製造始終沒有在他的創作題材中淡去,反而日益濃烈起來。他感到一種使命在肩。

拍攝“東莞製造”,傳播本土特色,是李志良2016年當選東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後提出的明確目標。“影歷史瞬間,攝時代鉅變。”李志良不只說說,還付之於行動。榮耀見證了努力與情懷。2017年8月23日晚8點,第7屆大理國際影會金翅鳥頒獎盛典在雲南大理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近600名攝影師參與角逐的重量級大獎——金翅鳥最佳攝影師大獎。

李志良的攝影作品——《東莞製造》獲得金翅鳥最佳攝影師提名獎。“這組作品題材好,有創意,在呈現選擇古典珀金印相,更賦予了其藝術的特質和收藏價值。”世界華人最大攝影作品收藏家、大理國際影會大獎評委會主席靳宏偉如此評價。

頒獎禮後,李志良激動地說:“讓‘東莞製造’在攝影創新中插上藝術的翅膀是我一直思考和實踐的。《東莞製造》在大理國際影會上獲得國際評委的青睞,充分說明中國製造作為攝影創新題材大有可為,想象空間巨大。這次在眾多參賽攝影師中榮獲金翅鳥最佳攝影師提名獎,不僅是我個人的,更是‘東莞製造’的光榮。

李志良一直有一個強烈的想法,就是希望“東莞製造”這個項目每年都有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形式。當前,他正策劃一項創作計劃《東莞製造影像檔案文獻》。在他的構思裡,東莞製造不只是停留在東莞本土的生產企業,它還延伸至已走向全球的來自於東莞製造的產品及其輻射影響。“坦白地說,這個項目現在還有一些散,沒有形成一個系列。如果要把它變成一個文獻的東西,還有待提高。我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李志良:用鏡頭追尋“東莞製造”傳奇

李志良攝影作品 《東莞製造》 主題系列

3

多方位講述新時代新東莞的故事

在當選東莞攝影家協會主席以前,李志良的社會工作很多體現在《長安攝影志》和長安攝影周的籌劃落實上。在李志良看來,學攝影,實踐固然重要,但理論學習同樣有很大價值。在他積極撮合下,中國攝影家協會將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的舉辦地放在了長安鎮,從此以後,連續舉辦12年。

2013年11月26日,在第十一屆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於東莞長安鎮舉行的前一天,長安影像中心正式揭牌,同時,全國首部鎮級地域攝影志《長安攝影志》也正式面世。李志良主編的《長安攝影志》完整反映了長安從1912年至2013年101年的攝影史。這一切的背後運作者,正是李志良。

2014年第一屆長安攝影周的舉辦,一舉改變了長安鎮以往的攝影大型活動附屬於其他文化活動的境況,攝影正式以攝影周的方式剝離出來。無論是將全國攝影理論研討會引入長安,還是舉辦長安攝影周,李志良的目的都是希望本土攝影家有一個更好的學習機會。東莞故事裡,“東莞製造”是無法忽略的一個主題,也是“中國製造”歷史裡繞不過的一段。近幾年,在李志良看來,東莞攝影家協會在用影像來呈現舉世矚目的東莞奇蹟方面,做了不小努力。

2018年,一項被譽為“大國重器”的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在東莞竣工並通過國家驗收,投入正式運行,標誌著我國成為繼英、美、日三國之後,第四個擁有散裂中子源的國家。這是我國“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李志良作為攝影師,親自為中國散裂中子源項目科學家及工程師拍攝了一組系列形象照,向世界展示研發國家大科學裝置的中國頂尖科學家的風采。

李志良:用鏡頭追尋“東莞製造”傳奇

李志良攝影作品 《大國重器—築夢人》

作為研究物質材料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散裂中子源可在物質科學、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新能源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為用戶提供國際先進的研究平臺,對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前沿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在李志良看來,展示這些頂級科學家的形象,就是展示中國尖端科技的智慧靈魂,因而,他將人物的形象和科技的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讓人崇敬又富有親和感。

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執行院長鬍百精看來,李志良的作品反對宏大敘事的套路,“他所拍攝的林立的高樓、秩序井然的流水線和魔幻的實驗室,中間總是站著人。人的眼睛、眉間、雙手、胸膛和背影從來都佔據作品視線的中心。即使鏡頭在車間、倉庫、機器前放空,你也會覺得人剛走開或即將到來。人始終是主人,他們的故事剛開頭,或者未完待續。

但如何通過攝影這種藝術,記錄“東莞製造”的發展歷程,為“東莞製造”的歷史留下印記,如何持續創新有效地開展該項目的工作,是作為東莞攝影家協會主席的李志良特別考慮的問題。

2016年伊始,東莞攝影家協會聯合東莞市經濟信息局啟動“發現東莞製造之美”項目,並將該項目作為協會首要的、同步“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工作來開展。項目以“東莞製造”的轉型升級作為拍攝創作內容,有計劃地推進,多方位講述新時代新東莞的故事。在2018年由李志良統領的東莞攝影家協會舉辦的一系列影展中,東莞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的展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開幕式當天,很多老工友帶著家人到現場參觀展覽,一幅幅承載著歷史記憶的照片勾起了他們對過去的回憶,有一些人甚至掉下了眼淚。

李志良很受鼓舞,頗有感觸地說:“所以我認為,用鏡頭去反映、呈現東莞這4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作為東莞攝影人應肩負的使命。

吸納更多攝影者加入進來,一起把“東莞製造”這個項目做強做大,持續迭代,成為東莞攝影家協會現在的一項核心任務。李志良說,這個項目將持續到2025年,“我不希望這一作為文獻的影像裡出現遺漏和問題而產生遺憾,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慮,避免錯過好的素材而無法補救。

李志良:用鏡頭追尋“東莞製造”傳奇

李志良攝影作品 《東莞製造》 主題系列

4

2019年入選“東莞文藝名家推廣計劃”

發展火熱的東莞,孕育與激發了李志良的創造靈感。李志良沒有辜負這座城市的厚望,東莞也不會忘記每一個為“東莞製造”添磚加瓦的力量。2019年6月,李志良被列入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實施的“藝起來——東莞文藝名家推廣計劃”,成為文藝名家推廣對象之一。

李志良能夠獲評此推廣計劃,一方面展示出他個人在攝影藝術創作方面的突出才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市政府對這位攝影藝術家的認可與扶持。近年來,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通過組織實施“藝起來——東莞文藝名家推廣計劃”,宣傳推廣文藝領域優秀人才,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成效顯著。

推廣對象均為在東莞文化領域具有支撐、引領、示範作用的文藝工作者,目前,共有26位藝術家獲評。

這些年,不論是在各大影展還是攝影節上,越來越多的年輕攝影人開始嶄露頭角,成為不容忽視的力量。李志良說東莞攝影界必須抓住時機,發現和培養攝影人才,用攝影藝術展示東莞更豐富、更立體、更可敬可愛的城市形象。

關於東莞製造題材的影像創作,在李志良看來,還有一部分遠沒有完成,那就是屬於記錄和追蹤人的部分。早年,很多人來東莞務工,後來實現了創業的目標,成為老闆。還有的人,來到東莞,更新了觀念,擁有一身敢為敢闖的精神,回到家鄉改變了當地。

當前,在國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東莞以“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城市定位,再一次出發遠航。“東莞製造”裡有“東莞智造”的蛻變故事,更有“中國製造”的精彩縮影,攝影記錄也只是講述改革開放中國故事的一種藝術方式,而東莞製造的傳奇一直在延續,未來正等待著更多的藝術方式去記錄和書寫。(畢中林 李軍奇)

原文刊載於《文化月刊》雜誌2019年7月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