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南洞庭湖上最後的漁村 移民前留下最後影像“沅江蓮花村”


南洞庭湖位於洞庭湖的西南部,是洞庭湖水面最為遼闊、景緻最為優美的區域。洞庭湖自古就是淡水魚著名產地,早在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洞庭魚》詩中就有描寫:"洞庭魚可拾,不假更垂罾。鬧若雨前蚊,多如秋後蠅。"可見這裡的魚數量之多。

洞庭湖中盛產鯉、鯽、鱅、鰱、鯿、鱖、銀魚、鳳尾魚和蝦、蟹、龜、鱉、鱔、鰻、鰍、蚌等百餘種水產品,洞庭魚中最大的是鱘魚,重達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貴的是銀魚。洞庭銀魚,歷史上即頗負盛名。

南洞庭湖風景優美,除了各種魚類,野生鳥類也有164種之多。這裡優美的環境,充足的食物來源使得這裡成為鳥類的天堂。

但是如此美麗的洞庭湖除了給人們帶來鮮美的河鮮外,還給人們帶來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洪水。如同洞庭湖的河鮮家喻戶曉一樣,洞庭湖的水患同樣是眾人皆知。自古各朝各代都對洞庭湖的治水做出了努力,但是都是收效甚微,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加大了對洞庭湖水患治理和環境治理,搬遷移民與洞庭湖禁漁就是治理中的一個環節。

今天我將用鏡頭帶領大家走進南洞庭湖一處最後的漁村“蓮花村”,許多年後這也許是這個村莊最後的影像。 蓮花村位於南洞庭湖的深處,只有水路可到達,是個名副其實的“孤島”。我們經碼頭步入蓮花村,蓮花村不大,四周臨水而居。迎接我們的是村裡開漁家樂的王姓老闆,說是老闆其實也就是騰出幾間房,做簡單的民宿而已。


王老闆不高的個頭,黝黑的膚色,滿臉的鬍子茬,原來是個本鄉本土的漁民。王老闆說,原來村裡有100多戶人家,長年以捕魚為生,現在留在村裡的不足50人,大多都是老人。年輕人都不願意留在村裡,這裡交通不發達,沒有娛樂設施,更沒有打工的地方可以維持生計。

走在村中,蓮花村的各個角落你都可以發現被廢棄的漁網,數量之多令人驚訝。

湖邊被廢棄的小船是處可見,旁邊整齊碼放著捕魚網。雖然有可能它們再也無用武之地了,但是它曾經的主人仍舊像以前一樣,將它們碼放整齊。你似乎可以看到這座村落曾經的繁榮和輝煌。

蓮花村還有一個名字叫做“撩刀口”,相傳公元1135年這裡是宋代農民起義英雄楊麼活動的中心區域,火熱的軍訓在此,英勇的戰鬥在此,悲壯的犧牲亦在此。後因岳家軍和牛皋追殺楊麼,落難中的楊麼將戰刀拋入湖中,當地百姓站在湖邊悲憤不已,為紀念楊麼,他們把此地命名為“撂刀口”。

村中遇到一位村民張阿姨,張阿姨對於我們的到來頗感驚訝,因為即將廢棄的這裡,現在已經很少有遊客了。張阿姨很爽快,很快就和我們攀談了起來。張阿姨是幾十年前嫁到蓮花村的,當時就是因為村裡都是以打漁為生,收入頗豐,生活也好。當時很多姑娘都想嫁到這個村,張阿姨笑了起來,張阿姨的笑容中有那麼一絲得意還帶著一絲羞澀。


現在由於環境保護,已經不讓大規模打漁了,很多人嫌棄這份營生苦不願意做。漁民少了,各類河鮮去需求量很大,因此他們打上的魚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走入漁民的廚房,陳設極為簡單,或許說簡陋更為確切。但是這裡無時無刻不流露出生活的氣氛。但是這裡即將搬遷,不久後他們會離開這塊幾輩人生活的地方,他們會有新住房、新的廚房、新的廚具更有嶄新的生活。

離開蓮花村前,王老闆招待了我們一頓最富洞庭湖色彩的午餐。各種的河鮮鋪滿飯桌,或許這就是洞庭湖人樸實的待客之道。我用鏡頭所記錄的影像,在多年後或許會成為他們這段漁村生活的見證和留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