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甘南博峪村:紅綠藏寨

來源;掌上甘南企鵝號


甘肅甘南博峪村:紅綠藏寨


似乎沒有什麼比擁有一段紅色歷史更能讓一個村莊引以為傲了。博峪,這個位於甘南卓尼縣木耳鎮的藏族小村落,在早年經歷革命戰火的洗禮後,愈發俊秀清雅。

我抵達的時候,巧遇一場雨落,安靜的村莊裡,格桑花在房前屋後開得正豔,洮河水繞村而過,村旁的高山之上,“紅色勝地綠色博峪”幾個大字在細雨的溫潤下格外醒目,五彩經幡、藏式民居“苫(音同“山”)子房”以及在家門口做針線的藏家大媽和玩耍的孩童,讓這方峽谷生動而鮮活。

走在鵝卵石鋪就的小徑上,一排排木結構“苫子房”整齊劃一,隨便走進一戶藏家,他們都會熱情地請你進屋喝一杯茶,甚至倒上一碗青稞酒,然後拉著你聊天。

似乎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村莊曾經歷過熱血歲月。那是1935年,紅軍長征轉戰西南,北上抗日,途徑卓尼,在遭遇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的危難關頭,時任卓尼第十九任土司的楊積慶拒絕執行國民黨阻擊紅軍的指令,反而迅速修復已損壞的達拉溝、尼傲溝絕壁棧道,使紅軍順利通過,並在荒廢的土屋中留置30萬擔糧食,幫助紅軍穿越天險臘子口向洮岷勝利進軍。此舉為紅軍突破臘子口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紅軍完成戰略轉移和北上抗日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後來由於被人告密,國民黨軍閥殘忍殺害了楊土司及其長子等人,地點就在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史稱“博峪事變”。所幸的是,當時楊積慶年僅8歲的次子楊復興被人及時藏了起來,躲過一劫。

之後,楊復興世襲土司之職,於1949年率部在岷縣宣佈起義,在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人民政權,完成了卓尼各族人民政治制度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如果不是來到這裡,你很難想象,這樣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就發生在博峪這個古樸安詳的藏族小村落。

山風清冽,洮河蜿蜒。如今,藏家小院綠樹成蔭,紅色文化與土司文化在這裡相融、沉澱,吸引著來客。

據說,歷史上卓尼土司制度沿襲了20代,歷時530多年,是甘肅藏族土司中沿襲時間最長、管轄地域最廣、人口最多、影響最大的土司之一。政教合一是卓尼土司制度最顯著的特徵,曾對當地乃至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產生了極深的影響。

博峪村內目前還保留有楊土司“博峪行宮”遺址,俗稱博峪衙門,是卓尼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甘肅省紅色旅遊目的地之一。

在卓尼縣城一隅,還有一座楊土司革命紀念館,展廳裡講述了中央紅軍到達卓尼楊土司轄區後,楊積慶歡迎紅軍、加入抗日救亡民族統一戰線的情景,以及幫助紅軍的歷史畫面。

山河仍在,浩蕩的歷史已隨著洮河水奔向遠方,沉澱出磅礴渾厚的紅色經典和悠遠綿長的歷史人文,也生髮出良好的生態、優美的自然風光以及神秘多姿的民族風俗,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極大地吸引著外來遊客的目光。如今,博峪村的村民們藉著鄉村旅遊發展的東風,紛紛辦起了農家樂,外地遊客在這裡不僅感受到山谷裡藏寨的建築風情、純樸的鄉風民俗,還可以在民族特色濃厚的村子裡享受田園之樂,品味這裡的藏家美食蕨菜、鹿角菜、羊肚菌等。

如果說“紅色”是博峪村的金名片,那麼“綠色”就是博峪村的新景象,這個青藏高原東部的藏族村落歷經歲月洗禮和滄桑變遷,已成為融現代農牧業、鄉土風情、娛樂休閒、紅色教育和農牧體驗為一體的鄉村旅遊景點。宜居、宜遊、生態、幸福、和諧,或許是這個村落留給來客的最深感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