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明白,為什麼上課聽懂了、課下會做了,但考試時出錯了

相信很多學生都碰到過上課聽懂了、課下會做了,可考試總出錯的情況;或是進考場就忘,出考場又想起了的情況。

你一定很困惑,為什麼平時能聽懂也會做,但是一上考場就慫了呢?閱讀完下文,你就會明白了。

終於明白,為什麼上課聽懂了、課下會做了,但考試時出錯了

1.上課聽懂了

——從已知的結果推導出整個思路,比憑空產生思路容易。

這個道理非常淺顯,“接受”遠遠比“產生”容易的多。“聽懂了”容易,是因為老師們大都會採用“通俗易懂、潛移默化、循序漸進、深入淺出”等等的教學藝術,聽懂不是難事。

聽懂而不會是缺乏思考和動手能力,是思維上的欠缺而不是能力上的不足。思維上的欠缺指的是對問題思考的主動性不足,不善於分析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聯性,雖然一聽就懂,但是光聽而不改變被動灌輸的特性,是不會進步的。

終於明白,為什麼上課聽懂了、課下會做了,但考試時出錯了

2.下課會做了

——充其量反映出聽眾的模仿能力合格

課下會做,是由受眾自身的短期記憶與天生的模仿能力所決定的。只要聽懂了,就能模仿老師的典例進行自我練習。

終於明白,為什麼上課聽懂了、課下會做了,但考試時出錯了

3.考場出錯了

——考試不會只是卡在某個步驟,由於考場環境,容易鑽牛角尖

其實很多人發現,題目其實都見過,知識點都會,題不會做,往往只是卡在某一步驟。只要這一步驟通順了,後面都會做,這也是大家聽得懂但是不會做的原因。

考試時由於時間有限,大家做題時容易只朝一個方向去思考,鑽了牛角,導致不會做。

解決方法

主動思考,積極動手,改變觀念。平時多思考試題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聯性。多花費一些時間“看”題,看每個步驟之間的思維轉變,步驟與步驟之間是如何推導的。

還要學會逆向推導的思維:要想獲得什麼結論,前提條件是什麼。要想解決聽懂不會做的問題,就得明白原因,要想解決這些“原因”,我們應該要始終本著從題目出發,思考題目的問題和條件,而不是憑空套用題目。

終於明白,為什麼上課聽懂了、課下會做了,但考試時出錯了

4.考場上不會做

——一出考場就明白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些人處於緊張狀態時,大腦控制興奮與抑制的神經系統失調,使大腦原有信息的輸出產生障礙,思維和記憶都受到影響。

所以考試時,一看到題就不會做。出考場後,緊張消除了,大腦也清楚了,記憶也恢復了,思維也活躍了,於是,考試時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就可能瞬間會做了。

一上臺就忘詞,一被老師叫起來就不會答題,也屬於這種現象。要改變這一狀況,一個有效的辦法是,經常參與容易造成緊張的活動,讓自己在活動中得到鍛鍊。

解決方法

1.“把平時考試當期末大測、把期末考試當平時測驗”,也許是一種很好的自我調節。

2.在考試的前一天適當的聽聽音樂,遠眺,減緩壓力。只要平時認真聽講,課下多做習題,考前做到心中有底,考試時自然不會緊張了。

終於明白,為什麼上課聽懂了、課下會做了,但考試時出錯了

5.弱科緊張現象

——談“xx學科”色變

若某學科成績長期不理想,學生就會產生心理陰影,對那一科目麻木,不願學習某科,放棄攻克該學科,把時間轉移到自己喜歡的學科,甚至還會產生“自知我笨”、“我沒有學習好數學的天賦“的想法。

解決方法

1.端正思想,不能稍有難處就放棄;循序漸進,補弱得一步一步地來。

2.對照大綱,迴歸課本,查漏補缺,及時彌補,這是提高分數最有效的辦法。你可以看看考綱是怎麼要求的,你可以看看課本中某知識點是怎麼講解的,你還可以看看課本上的例題是怎麼示例的,等等。

3.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所以建立錯題集十分關鍵。補習弱科就是要在減少錯誤上面下功夫,誰功夫下得越多越真,誰對改正錯誤越重視,考試分數提高就越快,成績就越好。

4.向優勢學科要體會。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會或者不會的學科,我們不妨停下來精心研究一下學得好的學科的體會,再反思一下學得不好的問題,十有八九就會突然間開了竅。同時,也可以找一些學對相對較好的同學請教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