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製造業可實現精細管理、精益生產、敏捷製造、優化升級

互聯網+製造業可實現精細管理、精益生產、敏捷製造、優化升級

“互聯網+製造業”的理念是把ICT技術融合到製造業的產品設計、生產、銷售中,實現製造業“高效、安全、節能、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目前,在我國“互聯網+製造業”跨界融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產自動化

將ICT技術融入製造業生產中,如工業控制技術、柔性製造、數字化工藝生產線等。將ICT技術融入製造過程的各個環節,藉助模擬專家的智能活動,取代或延伸製造環境中人的部分手工和腦力勞動,以達到最佳生產狀態。通過應用整合信息系統、人機界面設備:如PLC、觸摸屏、數控機床、機器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電腦)、條碼採集器、傳感器、I/O(input/output輸入/輸出端口)、DCS、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識別)、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管)生產看板等多類軟硬件的綜合智能化系統,實現佈置在生產現場的專用設備對從原材料到成品入庫的生產過程進行實時數據採集、控制和監控。智能製造系統實時接受來自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即)系統的工單、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單)、製程、供貨方、庫存、製造指令等信息,把生產方法、人員指令、製造指令等下達給操作人員、設備等控制層,再實時把生產結果、人員工作狀態、設備操作狀態與結果、庫存狀況、質量狀況等動態地反饋給決策層。

(2)產品智能化

在製造業產品中採用ICT技術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如智能家電、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等。利用傳感技術、工業控制技術及其他先進技術嵌入傳統產品中,增強產品的智能性、網絡性和溝通性,從而生產出智能化產品。所謂智能性是指產品自己會“思考”,會做出正確判斷並執行任務。比如智能冰箱能根據商品的條形碼來識別食品,提醒你每天所需飲用的食品,商品是否快過保質期等。所謂網絡性是指產品之間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聯繫。比如智能電錶可以同智能家電形成網絡,自動分析各種家電的用電量和用電規律,從而對用電進行智能分配。所謂溝通性是指產品和人的主動交流和互動。比如電子寵物可感知主人的情緒,根據判斷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取悅主人。

互聯網+製造業可實現精細管理、精益生產、敏捷製造、優化升級

(3)管理精細化

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採用ICT技術,如製造執行系統MES、產品追溯、安全生產的應用。以RFID等ICT技術應用為重點,提高企業包括產品設計、生產製造、採購、市場開拓、銷售和服務支持等環節的智能化水平,從而極大提高管理水平。將RFID技術應用於每件產品上,即可實現整個生產、銷售過程實現可追溯管理。在工廠車間的每一道工序都設有一個RFID讀寫器,並配備相應的中間件系統接入互聯網。這樣,在半成品的裝配、加工、轉運以及成品裝配和再加工、轉運和包裝過程中,當產品流轉到某個生產環節的RFID讀寫器時,RFID讀寫器在有效的讀取範圍內就會檢測到編碼的存在。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產品電子代碼)將成為產品的唯一標識,以此編碼為索引就能實時地在RFID系統網絡中查詢和更新產品的數據信息。基於這樣的平臺,生產操作員或公司管理人員在辦公室就可以對整個生產現場和流通環節進行很好的掌握,實現動態、高效管理。

(4)產業先進化

製造業產業和ICT技術融合優化了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ICT技術是一種高附加值、高增長、高效率、低能耗、低汙染的社會經濟發展手段,通過與傳統制造業相互融合可以加快產業不斷優化升級。首先,物聯網可以促進製造業企業節能降耗,促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其次,推動製造業產業衍生,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先進製造業發展。最後,推進製造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過程、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開發、企業技術改造等環節的兩化融合,提高智能化和大規模定製化生產能力,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實現精細管理、精益生產、敏捷製造,實現製造業產業優化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